王強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人是不辛苦的。高考、就業(yè)、生涯發(fā)展、終身大事,還可能要承擔20年的房貸、子女養(yǎng)育、疾病與衰老,和面對臨終一刻的自己。
那如果再加上幾條呢?
面臨自我的重新認同;面臨永久私守秘密,或向他人“出柜”,如果出柜,還要面臨出柜后可能來自于職場、家庭、親朋的歧視;面臨無保障的結婚,或形婚、騙婚;面臨無后,或者高額代孕風險;面臨孤獨老去……
我們都一樣……我們不一樣
我們都一樣,我們又不一樣。性少數(shù)群體是指包括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主流性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人的總稱。其實性少數(shù)群體的人數(shù)一點也不少。根據(jù)Blued《2015年中國同志社群大數(shù)據(jù)白皮書》顯示,性少數(shù)群體大約占比5%,也就是約有七千萬人,比兩個重慶市的總人口(3124.32萬,2019年)還要多。且他們分布在各個地方,各行各業(yè)。
生活事件會給個體帶來壓力,個體應對這些壓力的過程被稱為應激。對應激性事件的主觀理解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人們對負性生活事件的詮釋引發(fā)的壓力會直接影響到免疫系統(tǒng),從而使人生病。特別是有以下4種人格特質的人:易發(fā)怒和具有敵意、情緒壓抑、失望感強烈、悲觀與宿命。很不幸,性少數(shù)群體中有不少人或主觀或被動地具有上述特質。在2019年性少數(shù)群體健康調查中,306份問卷顯示60%的人達到中度抑郁狀態(tài)。
應對認知失調,
做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自己
性少數(shù)群體心理狀況如此糟糕,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其想法和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不一致,導致心理不適狀態(tài),心理學稱之為認知失調。即當人們同時有兩種不一致的想法時,他們就會處于認知不協(xié)調的狀態(tài)。兩種不一致的想法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人們會努力想辦法避免這種狀態(tài)。
這種情況在性少數(shù)群體中
普遍存在。如:
● 我自我認同是男同性戀,可是,為了避免他人的指指點點,我要和女生走入婚姻殿堂,要結婚、生子,要面對每天在一起,一直到死……我永遠無法和喜愛的男人在一起……
● 我是男生,我交往過女朋友,也有過男朋友,對于我來說,我都喜歡,我喜歡男生的直爽、簡單,我也喜歡女生的溫柔、細膩,可是,我歲數(shù)也不小了。不知道未來的路如何選擇。
● 我生理為男性,但是,我自我認同應該是女性,我討厭自己現(xiàn)在的身體,我更喜歡漂亮的連衣裙,我更喜歡出門前畫個淡妝,擦上淡紅色的口紅。
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每個問題好像十大未解之謎一樣在腦袋中晃蕩,遲遲沒有答案。
那到底如何應對認知失調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了5種方式。
1改變態(tài)度:改變自己對這件事的態(tài)度,使其與行為一致。
2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tài)度有沖突。
3增加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
4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
5減少選擇感: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與態(tài)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無法選擇—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把問題的原因歸結于外部因素。
讓我們結合一個具體例子來分析:(態(tài)度/認知A)我害怕被歧視,(行為B)我要出柜做自己。
● 改變A:與其提心吊膽擔心被歧視,不如公開做自己,堅持己見,這樣就不會有顧慮了。
● 改變B:出柜后身邊同事朋友可能會疏遠我、歧視我,我寧愿保持現(xiàn)狀,至少沒人歧視我。
● 增加一致性認知:經(jīng)常害怕被歧視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甚至引發(fā)軀體癥狀,而出柜則是釋放壓力,減輕心理負擔的選擇。
● 強調A:身處體制內,出柜會影響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現(xiàn)在單位很不錯,我不想冒風險。
● 強調B:之所以害怕被歧視,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真實性取向,不了解性別多元化產(chǎn)生的偏見,出柜后不僅可以做真實的自己,更能向他們普及知識,也許還能帶動身邊未出柜的人。
● 減少選擇感:目前大環(huán)境對出柜的人還很不利,我沒得選擇,還是保持現(xiàn)狀吧。
融入團體,讓心靈不再落單
社會心理學有一條理論叫互相吸引,指人們尋求與他人交往、交朋友并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親密關系的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遺傳特質,為了生存,人們需要和他人交往。而團體給人們提供了重要的充足的心理保障,包括:
● 歸屬感:成員所具有的一種屬于自己團體的感覺;
● 認同感:指團體成員對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的認識和團體的要求相一致,個體往往把團體作為自己社會認同的對象;
● 社會支持:指人們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同事,也可能來自與我們關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緒上的,也可能是物質援助。
社會支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如:
● 老年人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身心健康狀況就越好。
● Mery等人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在壓力、應激源及應激行為之間起著緩沖作用,通過減輕壓力和應激而對免疫功能產(chǎn)生影響。
● 對抑郁癥也有積極影響。
對于性少數(shù)群體,社會支持也具有非凡的意義。如果你想尋求社會支持,不妨從尋找個公益組織做起,如同性戀親友會、上海驕傲節(jié)、同語、北京同志中心等。
從身邊小事做起,幸??孔约簞?chuàng)造
從事幸福研究的加州大學教授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等人在2005年發(fā)現(xiàn),決定幸福的基本因素包括3方面,意志活動、生活情境和界點。
意志活動是有意識的支配行為、調節(jié)行為,通過克服困難,以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如:為了克服歧視,勇敢出柜,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做真實的自己,這就是意志活動的體現(xiàn),也是自我效能的體現(xiàn)。
而融入社群獲得支持是生活情境的體現(xiàn),如果再加上自我的先天優(yōu)勢(界點的體現(xiàn)),幸福常相伴。
幸福也體現(xiàn)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如,為更多經(jīng)歷自我認同困惑的人提供幫助、分享你和伴侶的情感相處之道、為性少數(shù)群體歧視案例爭取權利等等,都可以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