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土金
藤縣,古時叫藤州,大量具象和遺跡遺存表明古藤州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傳說龍母便出生于此
龍,是中國及東亞區(qū)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及東亞地區(qū)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墩f文解字》中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倍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則說,黃帝在打敗蚩尤后,巡閱四方,“合符釜山”,不但統(tǒng)一了各部軍令的符號,而且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上各取一部分元素,創(chuàng)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使統(tǒng)一的中華文明的歷史由此得以開啟。
龍的形象根深蒂固地植根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
龍的形象也深深地植根在我的腦海里,我試圖去探尋龍的足跡,去觸摸龍騰的模樣。
于是,我走進了一個叫藤縣的地方,這個地方古時叫藤州,大量具象和遺跡遺存表明古藤州與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首先,一個姓溫的女子后來被尊奉為龍母——龍的母親便出生在藤縣。據(jù)《藤縣志·卷六》的載述,對龍母的出生地、生活地、墓地都有準確的考證。志曰:“按龍母贏秦祖龍時之神也。溫姓或曰蒲姓……今考粵東肇慶府舊志及悅城孝通祖廟舊志,咸以為藤縣人,則無論毓于何都,其為藤之神固可考而無疑者,然其墓獨在悅城,何也?父天瑞娶悅城梁氏,生三女,龍母其仲也……隨其母到悅城,心喜其地,欲以為安厝所。只熟記之,及歸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宮狀,喜水,母豢漸長,放之江遂去,越數(shù)年,鱗甲輝煌,重來見母,母知龍子之遠迎也。別其父母曰:兒當乘龍至悅城,遂跨龍,薄暮抵江口……”龍母仙逝后,“立廟祀,極顯應,故至今,火獨盛云”。
《藤縣志》的這段文字,清楚地記錄了龍母作為古藤州人氏豢養(yǎng)五龍的經過。龍母,作為生長在古藤州大地上的江河文明的河神形象,永遠聳立在藤縣人民心中。
藤縣很多地方與龍母生活的痕跡有關聯(lián),比如列入古藤州八景之一的龍巷露臺,人們耳熟能詳?shù)凝堫i,龍母與賴布衣斗法的金鳳村,龍母曾經學道修行的龍母山,以及龍母山山腳下一個名為龍騰的村子……
藤州,始建于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因藤江、白藤嶺而得名。古藤州山川毓秀,千年的歷史產生了著名的古藤州八景,這八景分別是劍江春漲、石壁秋風、鴨灘霜簌、龍巷露臺、東山夜月、赤峽晴嵐、谷山列障、登嶼聳環(huán)。龍巷露臺就在縣城西江河段靠西的地方,在此處隱藏著一塊龍巷石,據(jù)說這就是當年龍母豢養(yǎng)的五龍的戲水處。在長洲水利樞紐建成以前,每到秋冬時節(jié)河水干涸之時,江中的龍巷石就會顯露出來。
龍巷露臺還有一個凄美的傳說,說的是龍母和賴布衣斗法拯救黎民百姓的故事。傳說當年龍母正在獅山旁邊的大界腳替鳳姐的丈夫治病,龍母叫人連夜上山采草藥。當采藥人來到大界頂時,借著火光發(fā)現(xiàn)有許多石頭正往石花峽的方向移動,石花峽兩旁很快就筑起了三層高高的石墻,就要把峽口封起來了。采藥人覺得十分奇怪,便急忙趕回去告訴龍母。龍母知道這是賴布衣在趕獅山上的石頭堵塞峽口,欲淹死峽口里面的人而達到獨占金礦的目的。為了不讓賴布衣得逞,龍母便叫鳳姐等人到大界頂上學雞叫,她則連忙從獅山山腳施法穿山,趕回家取金洗盤裝雨避洪。賴布衣突然聽到雞鳴,以為天快亮了,便停止施法匆忙逃跑,來不及筑起的石頭就變成現(xiàn)在石花峽上五塊龍骨狀的巖石。峽口里的人們得救了,但鳳姐的丈夫因救治不及時而死亡,為紀念鳳姐舍夫救民的義舉,人們便把她居住的村子叫做鳳村,村民們開礦的地方叫做金坡村,兩個村子合起來叫做金鳳村。龍母穿山入口的地方叫做龍窟村,出口的江面叫做龍巷露臺。
相傳,龍母還曾經到過獅山拜獅山圣母為師,她在此修仙學道、采藥煉丹,治好了不少父老鄉(xiāng)親的病,被人們頂禮膜拜。于是,獅山山脈中的一座山便被叫做龍母山。龍母山里,龍母修仙學道的足跡比比皆是,如“龍母賜子”“龍母圣硯”“龍母煉丹爐”“龍母修仙巖”等遺存遍布山中,昭示著龍母懿德。
就在龍母山山腳下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龍騰村,龍騰村因龍母山而聞名。就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村落里,一片宏大的古民居群點綴其中,散發(fā)出一種“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韻味。這批建筑群分別建于清代至民國年間,所有的房屋均坐西向東,共有7座76間之多,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每座一至五進不等,既有清代的風格,也有民國時期仿西洋的風貌。絕大部分房屋為硬山頂,磚墻承檁,磚瓦木結構,部分屬抬梁穿斗式結構,灰雕筑脊,木雕精美,大部分墻檐壁畫仍保存完好。
我們走進其中幾座房屋,只見鐫刻在門楣上的“安懷樓”“明經首選”等字樣筆力蒼虬、清晰可見,一具石磨安靜地臥在庭院的一隅,仿佛與這個村子一起見證人間的風起云落、榮辱成長。這片古民居群作為藤縣建筑文化的歷史遺存列入了藤縣文物保護的名錄。無獨有偶,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桐木鎮(zhèn)、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小長安鎮(zhèn),也有名為龍騰的村子,同樣保存著大片的瑤族、仫佬族民族風格的古民居群。龍騰啊龍騰,這是偶然的巧合呢?還是中華民族“龍圖騰”以及“和合精神”的一種契合呢?
“還是你的山,還是你的水,還是你的家鄉(xiāng)景色艷,樂呀樂綿綿!春光倒映水中天,豐收倒映水中天,同在懷念龍母在人心,要將你的美好心愿,弘揚到千秋,代代共流傳,代代頌宏篇……”一首《龍母的歌》在耳畔響起,熟悉的鄉(xiāng)音,唯美的旋律,讓我們對龍母的形象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龍母就在藤縣的山水里,就在人們的心目中,代代流傳,代代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