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鈴
摘 要:洛克的《政府論》作為啟蒙思想的代表作品,其中所包含的自然法思想為北美殖民地反抗暴政提供了正當權利和依據,而最負盛名的《獨立宣言》所踐行的就是依據《政府論》中所提出的自然法與自然權利的觀念。此外,洛克的分權學說和“人民永遠享有國家最高權力”的學說至今極大地影響著美國政治權力的建構。
關鍵詞:自然權利;分權學說;人民權利
《政府論》是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學思想的匯集,這篇著作不僅使洛克成為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對于后世的現實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洛克的《政府論》的主要脈絡為:他把人類最初處于的自然狀態(tài)描述為“一種完備無缺的自由狀態(tài),他們在自然法的范圍內,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辦法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而無須得到任何人的認可或聽命任何人的意志?!?/p>
一、《政府論》描述的自然狀態(tài)
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有自由、有平等、有自己財產的狀態(tài),而不是霍布斯筆下弱肉強食、人人處于互相戰(zhàn)爭的狀態(tài)。但是在自然狀態(tài)中,當人們受到損害時,由于人人都享有懲罰罪犯和充當自然法的執(zhí)行人的權利,人民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產生矛盾和沖突。因此會缺乏一種明確了的法律和被共同接受的是非標準以及公共的裁判者來仲裁種種爭論。這就是需要通過契約所結合成的公民社會的原因,它已經設置了在人世間的裁判者——立法機關或立法機關所委任的長官來避免自然狀態(tài)所缺失的地方。當人們有了可以向其申訴的裁判權力,他們就脫離自然狀態(tài)加入社會,促使他們托庇與政府的既定法律之下,希望他們的財產得到保障。同時,人民也對立法機關權力做出標識和限定:它們以正式的法律來統(tǒng)治并且一視同仁;法律應以為人民謀福利為唯一目的;未經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決不能對人民的財產課稅;立法機關不能把制定法律的權力讓給其他任何人。這也就是洛克所論述的立法和行政權力產生的緣由,政府和社會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洛克將個人權利分為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三部分,其中財產權是保持生命的必要手段。他以保護個人權利,尤其是財產權為出發(fā)點,通過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證了個人權利的神圣性。作為最高權力存在的立法權的行使、變更和終止,人民都享有最終的權力,而政府只是保障個人權利得以實現的工具。
二、洛克的學說存在的歷史局限性
洛克將私有財產論述為上帝的旨意和天賦人權,如“所以上帝命令人開拓土地,從而給人在這范圍內將土地撥歸私用的權力。而人類生活的條件既需要勞動和從事勞動的資料,就必然導致私人占用?!逼髨D來論證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正當性和永久性。其次,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缺乏公正的裁判權力的,而“由君主和他的命令所造成的損失或不幸,就無法向公正無私和有權裁判的人提出申訴”,因此君主專制政體下的人民不可能成為一個公民社會。洛克關于自然狀態(tài)的假說,既反映了堅決反對君主專制的態(tài)度,又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建立一個足以保護資產階級各種權利的國家政權的必要性,依舊是為資產階級專政所作的辯護。但是,“政府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的結論為之后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掃除障礙。
在理清了洛克《政府論》的主要脈絡后,結合美國早期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他的學說對當時和之后的美國政治和思想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當時的北美殖民地面臨著這樣的現狀:英帝國在英法戰(zhàn)爭后,試圖橫征暴斂任意剝奪殖民地的財產、對北美人民長期形成的自治觀念提出挑戰(zhàn)等等。而洛克《政府論》中的自然法思想為北美殖民地反抗暴政提供了正當權利和依據。
《獨立宣言》的頒布就是依據具有普遍性的自然法與自然權利的觀念。平等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自然權利被開國者們以根本性文件的形式確立下來。它的第一部分就是“重述了人們所熟知的洛克的契約論——政府的存在是為了保護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權?!毙粤信e并痛斥了“國王罪名”如解散各州議會、拒絕批準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強行征稅和廢除法律等,他們試圖向世人表明:英國的國王和議會處心積慮在此實行一個要將北美人民變?yōu)榕`的暴政,已經徹底違背了自然法。洛克在書中的言論如“在一切情況和條件下,對于濫用職權的強力的真正糾正辦法,就是用強力對付強力”等語言都號召人民為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而戰(zhàn)斗。另外,《獨立宣言》把財產權描述為“追求幸福的權利”,從而擴大了財產權的涵蓋范圍。“人民主權”理念也從理論走向了實踐。
洛克的分權學說和“人民永遠享有國家最高權力”的學說極大影響著美國政治權力的建構。建國后,托馬斯·杰斐遜、約翰·亞當斯、本杰明·富蘭克林等先賢們秉承洛克式的政治哲學,把“權利”視為新政治制度的依據和根源。政治權力結構把“人民交出的權力首先分給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權力再分給幾個不同的部門”,在縱向上實行聯邦與州政府之間的兩元分治,橫向上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這樣的設計結構使得權力之間得到相互制約,從而減少權力侵犯人民權利的可能性。
而從1776-1787年間,由于發(fā)現人民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同質體,人民在這不同利益的矛盾并產生了多數人剝奪少數人權利的現象,因此《1787憲法》的設計不再依賴于人民的美德,憲法的所有權力都來源于人民,但人民把權力委托出去后,便不再參與政治權力的實際運作。而這些設計同樣在洛克的表述中能找到:“政治社會的創(chuàng)始是以那些要加入和建立一個社會的個人的同意為依據的?!睘榱松鐣睦^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只要政府繼續(xù)存在,立法權就決不能重歸于人民;因為他們既已賦予立法機關以永遠繼續(xù)存在的權力,他們就把自己的政治權力放棄給立法機關,不能再行收回。”當然,如果掌權的人濫用權力或規(guī)定立法機關期限已滿,“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權力來罷免或更換立法機關。”并且“人民就有權行使最高權力,并由他們自己繼續(xù)行使立法權,或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形式,或在舊的政府形式下把立法權交給他們認為適當的新人?!?/p>
洛克所重視的某些自然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來。首先,美國憲法一開始就強烈地偏向于維護財產權利和契約權利。憲法前十條修正案就有數條與財產權相關,如第四條“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搜查和扣押的權利,不得侵犯”,第五條“不經法律正當程序,不得被剝奪生命自由或財產”等等,都以成文法的形式維護了人民的財產權并得到很好實施。其次,第十條憲法修正案:“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在表現形式上看,那些眾所周知,自然法所擁有的不言而喻的“自然權利”已被轉化為“法律權利"。
洛克和美國建國的先賢們都主張將主權重新歸于人民,使人民成為一切權力的源泉讓整個學說或者國家制度顯得更加言之有理。但是,17、18世紀的英國,抽象的人民是政治權力的源泉,但具體的人民卻受到普遍蔑視。洛克所擁護的“大多數人同意和決定”中的大多數人實際是當時的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而毫無疑問這些是當時英國社會的少數人而非“大多數人”。另外,美國獨立之初所建立的新體制,在實際的權力運作中遠離普通民眾,并不是“純粹民主”。“人民”一詞有著不同的面目,民主實際是代表人民行使權利的精英們所實施的“領袖民主”。但是,由于人民數量眾多、利益和知識水平不同,并且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多數人剝奪少數人的權利,日常政治權力必然不能交托于人民。民主化的精英政治也是民主制健全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前提。
總而言之,洛克的《政府論》無論對于北美殖民地時期還是建國初期以及現今的發(fā)展都存在著巨大的影響力,貫穿了美國發(fā)展的始終。
參考文獻
[1] 約翰洛克.翟菊農,葉啟芳譯.《政府論》(下篇)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 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程逢如等譯.聯邦黨人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 艾倫·布林克列,陳志杰,楊天旻,王輝等譯.《美國史1》[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