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家庭生活,社會交往,個人常有情感產(chǎn)生、存續(xù)和表達。人們在一起,情感相互影響,形成一種情感氛圍,這氛圍匯聚了多人的情感,又影響著每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情感,或是多人相互作用的情感,形成一種心境、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力量,就稱作情感場。如同物理學的電場、磁場,雖然不那么直觀,卻真實存在,影響不容忽視。
工作中有無情感場,怎樣對待情感場?一些模糊認識需要澄清。感情用事是指以感情為主導(dǎo)拿主意作決定,不顧科學性與可行性,普遍認為不應(yīng)該。做工作要有目標有計劃,遵循規(guī)律和原則,理智應(yīng)該主導(dǎo)做事的始終。情感和理智并非絕對不相容,而是相輔相成。感情不應(yīng)作為工作的主導(dǎo),但不等于不能參與,工作中的人也可以有情感場。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干一項事業(yè),得熱愛這項事業(yè),對成果的渴望,奮斗中的豪情,會形成綿亙不息的情感場。人們不一定時時意識到這樣的氛圍,但情感深沉地存在著。面臨重要抉擇時,情感場就強力地影響自己。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發(fā)展大勢,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會形成一個浩瀚的情感場,影響著人們。對國家、人民、事業(yè)的情感,對任何工作都是正確的方向和不竭的動力源泉。這樣的情感場激勵人、鼓舞人,也提醒人認真做事,心無旁騖。它是深沉的,表面上不一定那么熱烈;它是持久的,浸潤心間而生生不息;它與工作、奮斗是和諧的,心血汗水投入工作就是充分的表達。
思想教育和文化工作既傳播知識,啟迪頭腦,也要以情動人,塑造人的靈魂,需要營造正能量的情感場。一位中學歷史課教師講“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就注意在課堂建立情感場。他首先展示一組食物圖片,然后提出問題:圖片中的食物名稱里都有一個“胡”字,“胡”字代表著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們改變了我們的餐桌,改變了我們的口味,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他們是如何融入我們生活的呢?一組圖片,一串問題,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很快學生情緒高漲,求知欲振奮。教師從學生熟悉的服飾、飲食、生活起居、生產(chǎn)方式等方面對比南朝和北朝,引發(fā)學生思考: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民族關(guān)系的發(fā)展呈現(xiàn)什么樣的趨勢?通過講解和圖片展示,學生感受到各民族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逐漸融合在一起。歷史課堂上的情感場,激發(fā)了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興趣,也陶冶了愛國主義情操。做思想工作,以情動人是常用的方式。與人談心,得有誠心交流的氛圍。思想工作者必須獲得對方的信任,形成水乳交融的情感場,思想交流就方便多了。相反,如果在緊張、冰冷的氣氛中,那么思想工作就很難做了。
工作中的情感場并不都是某個人有意建立的,也可能隨機、自發(fā)形成,或是別人刻意營造的。情感場對自己影響如何,關(guān)鍵在于準確辨識和積極應(yīng)對。多人一起討論問題,有件事引起人們憤怒,情緒互相感染,很容易形成偏激的意見。肩負重要職責的人,應(yīng)該辨識情感場,看到積極因素,也要當心不良影響。拿主意作決策應(yīng)該考慮情感場中可能出現(xiàn)的偏激,堅持科學、明智地作決策。掌握一定權(quán)力的人,經(jīng)常成為“公關(guān)”對象。請托辦事的人,往往精心營造一個情感場,說起友情、親情,纏纏綿綿;談到窘迫、困境,凄凄慘慘;提及請托之事,敬意、感恩真真切切……還可能送上禮物禮金足以誘人,這種情感場使一些意志薄弱者喪失了原則。有的人墜入不良的情感場中毫無警覺,還以為只是普通的情感交流而已。
人經(jīng)常處在情感場中,要正確對待,首先得清醒地認識和辨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和道德情操應(yīng)該形成經(jīng)久不息的情感場,它有情感的屬性,也是理智科學的,需要努力涵養(yǎng)。有情感天經(jīng)地義,但情感需要理智地駕馭,不應(yīng)沉醉于情感之中而影響工作。要辨別情感場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什么時候都不應(yīng)失去理智清醒。有積極意義的情感場,要努力營造,充分加以利用;有不良影響的情感場,應(yīng)該保持距離,不應(yīng)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