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慎慧
舊時戲臺很簡陋,卻又如一雙明眸點綴在鄉(xiāng)村邊上。五月,戲臺兩旁的幾棵鳳凰花開得正歡,如焰火,在綠葉間綻放。在幾根碗粗的柱子間掛上背景幕布,幾十盞燈齊亮,掩映在綠葉紅花下的戲臺頓時透亮起來,靈動起來。自然和文化相遇,那一方亮色成了鄉(xiāng)村的明眸。當鑼鼓嗩吶奏響,演員邁著臺步登場,這方戲臺開始娛悅了一條村莊。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的娛樂方式很單調,遇上演社戲,全村傾巢而出。老人肩扛長板凳,身邊還帶著抱著矮凳子的孫子,早早到戲場霸個好位置。有小孩子的人家喜歡在座位前的地面上鋪一張席子,方便哄小孩睡覺。場地空曠,可供停車。戲場邊上停著許多牛車,圍成半圓。農民把牛解開,趕到場外,而在車轅前端墊一張長板凳,車身便是平坦的了,一家人就坐在車上看戲。還有些懶得帶坐具的人,干脆搬來幾塊石頭砌成坐凳。為了好好看一場戲,每一個人都各顯神通,安排好座位。
看戲是從化妝間開始的。開演前,小孩子都喜歡去化妝間看演員化妝。一個樸素如鄰家姐姐的演員,對鏡臨妝,畫上油彩,剎那間,一臉芳華,光彩燁然。這種濃妝艷抹在農村孩子的眼中是無比新奇的。有些老農也過來圍觀,還就每個演員的扮裝進行一番品評,指給孩子們哪個是文生,哪個是正旦?妝化得好不好看?如果遇見熟悉的生旦,大家還會對他們的演技議論一番,猶記得那時聽到最多的是“打石生”的名字。據(jù)說這個生角是石匠出身的,所以取了這個藝名。“打石生”常年來村子里演戲,成為觀眾心中的生角樣板,哪個生角的技藝水平都得參照“打石生”的演技作一番比較。這不,有幾個演員在后臺排練節(jié)目,大家又指指點點的,接著嘴里又飄出了一串“打石生”。
戲場周邊有很多小販擺攤,主要賣鮮果、汽水、零食。在炎熱的夏天里,冰棍最受孩子們歡迎。很多小孩子并看不懂戲,只是喜歡那種熱熱鬧鬧的場面罷了,也找到一個正當?shù)睦碛上蚋改赣懸獌擅X買冰棍吃。這時,父母一般會給孩子們幾毛錢買零食吃去,免受打擾,得以安靜地看一場戲。
現(xiàn)在,常聽母親講起我兩三歲時看戲的趣事。那時,我膽子很小,每當“山大王”登臺,看著他那嚇人的臉譜,被嚇得畏縮在母親懷里,用手遮住了眼睛,不敢往戲臺上看?!吧酱笸酢笔抢字輵騽±锏慕巧?,屬于傳統(tǒng)戲劇里的“凈”,俗稱“花臉”。這類角色的臉譜,青面獠牙,金剛怒目,很是嚇人。在劇情中,這類人物多占山為王,我們稱其為“山大王”。在我的戲劇常識里,“山大王”初次亮相必是起兵對抗朝廷,后來也必然被殺身死,邪惡終要被正義打敗,印證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正統(tǒng)觀念。鄉(xiāng)下很多孩子人生最初的樸素正義觀是在戲臺前培養(yǎng)起來的。
在戲劇里,人物的命運是程式化的。上一幕,落難書生得美人傾心和資助,赴京趕考。下一幕就會看到他著官袍騎寶馬唱那句“撥開云霧見明月”,大意是說寒窗苦讀終換得金榜題名,窮書生逆襲成功,“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此時,臺下的觀眾就會教育身旁的孩子好好讀書,將來出人頭地。每個看戲的孩子都懂那句“黃金不如黑金貴,黑金貴人方久長”的唱詞所蘊含的道理。古時用墨汁寫字,所以把文才比作黑金。這句話跟“書中自有黃金屋”所講的道理是相通的。舞臺上塑造了典范,看戲的孩子也就有了人生的典范。
在農村,每逢神誕都會演戲。演戲是為了敬神、謝神。臺灣作家蔣勛在一篇散文中說:“百姓看戲,是分享神的福分?!蹦且惶?,農家宴請親朋好友,喝酒敘懷,場面盛大,略有古詩“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意味。一個村子演戲,附近村子的人有騎自行車趕來的,有騎摩托車趕來的,有開著手扶機趕來的……那時,農村都是泥路,車子開過,塵土飛揚,看一場戲回來,弄得滿衣塵土,大家也毫無怨言,第二晚還樂呵呵地騎著車去看戲。
如今,簡陋的舊戲臺已經(jīng)被改建成宏偉的功能齊全的大戲樓。每年回鄉(xiāng)下過神誕日時也會去看一幕戲。站在那巍巍華美的大戲樓前,聽著那熟悉的腔調,常常想起一些看戲的往事,但環(huán)顧四周,已沒了舊時戲場的古樸之風??床坏进P凰木的綠葉紅花,看不到“牛車座位”和石頭砌成的坐凳,取而代之的是LED背景布幕和現(xiàn)代舞臺燈光營造出美輪美奐的舞臺。那舊時戲臺已成為嵌入我們記憶里的關于一個年代的注腳,而那熟悉的唱腔里唱出的是新時代的變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