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所著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有一句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我想起自己的孩子,自打她會走路的那一刻開始,便常常催促她:“喂,吃飯別慢吞吞的,飯菜快涼了!”“穿衣服利索一點行不行?老是磨磨蹭蹭的,小心凍感冒了!”“走快點,上學快遲到了,瞧你,走得跟蝸牛似的!”“快點做作業(yè)……”不論大小事情,無所不催,然而結(jié)局往往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適得其反,越催越慢,孩子被催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正好應(yīng)了“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吃飯時,孩子被催得急了,有時忘了咀嚼或咀嚼的力度和次數(shù)不夠,迅即往肚里吞咽,結(jié)果噎得直翻白眼,連連咳嗽,涕淚雙流;走路時,被催急了,亂了腳步,有時不小心踢中石子,甚至失足跌倒,痛得哇哇大哭;做作業(yè)時,被催急了,差錯率大增,原本工整的字跡,立馬變得歪歪扭扭,潦草不堪等等。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一廂情愿地讓她報各種興趣班,比如畫畫、書法、跳舞、珠心算、音樂、英語等,硬生生把孩子當成長著三頭六臂的哪吒。每逢放了學或節(jié)假日,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去興趣班的路上,留給孩子自由玩耍、歡度童年的時間少得可憐,甚至可以說沒有。孩子像一頭肩負重軛的小牛犢,我們像趕牛者,一鞭子一鞭子地抽上去,希望小牛犢跑快點,快點到達目的地,全然不顧小牛犢已不堪重負,腳步蹣跚,隨時可能牛失前蹄,摔得人仰牛翻。
少不更事的孩子,像剛剛脫殼而出的稚鳥,限于智商和體力,無論做什么事都慢半拍,像影視劇中的慢動作,適度地提醒是應(yīng)該的,如果無原則無節(jié)制地催促孩子在人生路上快跑,沒有耐心看著孩子慢慢長大,不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思索問題,無異于拔苗助長。
從今天起,端正心態(tài),多一些耐心、體貼和寬容,讓孩子慢慢來,慢慢成長,不再盲目催促,把童年還給孩子,讓她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供自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