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振
萬竹堂酷愛寫古體詩詞。近段時間,細讀萬竹堂的節(jié)氣詞,感覺他用典不再那么狠了,好像有所收斂啦。這對于吟詩作賦者來說,可能會是一種失落,但對于我這個喜歡附庸古體詩詞的人來說,卻是驚喜與收獲。
《采桑子·庚子立秋》的“等閑花落果初熟”和“萬壑無情泉有聲”,《采桑子·庚子處暑》的“滿地黃金雜翠瑤”和“蟹肥豆熟泥甌小”,《采桑子·庚子白露》的“紅顏醉欲題紅葉”和“撫月云間聽海音”,《采桑子·庚子秋分》的“秋深漸覺秋情淺”和“不及衡陽一斷鴻”,《采桑子·庚子寒露》的“歲月溫情滿谷倉”,《采桑子·庚子霜降》的“待取香泥種豆瓜”……初看這些詞句,你首先看到的是“捻斷數(shù)根須”,還是“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呢?讀起來,你首先感到的是佶屈聱牙,還是行云流水呢?答案毋庸置疑。與其前幾年的作品相比,萬竹堂的這些節(jié)氣詞寫得更加酣暢淋漓,更加貼近民生與人情。
慢慢揣摩,這些詞作讓人感到平易近人的原因最少有以下幾個:
用典圓熟嫻雅。以《采桑子·庚子立秋》的“等閑花落果初熟”為例,此句中的“等閑”一詞在古詩詞中不乏案例,如“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等閑平地起波瀾”“秋月春風(fēng)等閑度”等;“花落”一詞則讓我想到了“人閑桂花落”的況味;“果熟”“初熟”在古詩詞中更是常見,不再贅述。這一句不僅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對果子初熟的悠閑心態(tài),還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對得失的哲理思考:花落了不用悲嘆,因為果子會跟著成熟的;果子初熟了,離完全成熟也不遠了,不妨悠閑地等一等。這些詞語及其背后的典故都算比較常見,作者卻能把三者完美對接在一句之中,對接得安穩(wěn)妥帖,婉轉(zhuǎn)流暢,作者用典的嫻熟由此可見一斑。讀者們也可以自己分析一下“紅顏醉欲題紅葉”這一句中的用典,相信你也一樣會得到跟我差不多的感覺吧。
語言直率明快。這個特點在《采桑子·庚子秋分》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此詞首句“天分南北地分域”挽起全詞。作者直接由“分”起興,點明“分”是一種普遍的存在,傷感不見,意趣不凡。接下“日軌西東,明月當(dāng)空,滄海橫流今古同”這三句分別寫出了日、月與海不能相逢的運行軌跡,進一步強調(diào)了天地萬物“分”的形勢?!敖窆磐比挚偨Y(jié)上闋,極為直率曠達。下闋直抒胸臆轉(zhuǎn)出人事,寫人與人之間的“分”,雖言愁苦,卻絕無拖泥帶水?!扒锷顫u覺秋情淺”為過渡句,聯(lián)結(jié)上下兩闋。最后“萬點飛紅,幾片飄蓬,不及衡陽一斷鴻”這三句聚焦斷鴻,由“萬”到“幾”,再到“一”,一瀉千里,明快無比,斷鴻在分離之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叭f點飛紅”可見思念的廣泛,“幾片飄蓬”可見思念的煎熬,“不及衡陽一斷鴻”可見思念的堅持,因此這三句頗有點賀鑄“試問閑愁都幾許”那四句的韻味。真是簡潔不簡單啊。
描寫的事物接近地氣?!鞍肜绛偒i植秋圃,豆外芬芳,碗里金黃。歲月溫情滿谷倉。”這是《采桑子·庚子寒露》的下闋?!捌浴薄岸埂薄巴搿薄肮葌}”等皆為秋天里的司空見慣之物,“植”“芬芳”“金黃”“溫情”等寫的也是秋季里的家常便飯之事。常見的事物在作者的筆下,動感與靜態(tài),風(fēng)景與心情,現(xiàn)實與想象,兩兩對應(yīng),有機結(jié)合,讀來猶如置身在鮮活真實的田園生活之中。芬芳的豆,金黃的稻米,滿倉的歲月溫情,這些對應(yīng)與結(jié)合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讓人浮想聯(lián)翩:豆圓谷熟,芳華正好,歲月靜好。作者推陳出新的能力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