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充閭
昏鏡詞
劉禹錫
昏鏡非美金,
漠然喪其晶。
陋容多自欺,
謂若他鏡明。
瑕疵既不見,
妍態(tài)隨意生。
一日四五照,
自言美傾城。
飾帶以紋繡,
裝匣以瓊瑛。
秦宮豈不重,
非適乃為輕。
【作者簡介】
劉禹錫 (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這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詩。詩的前面,作者原有一個小引,說磨鏡工人擺出10面鏡子來,放在妝奩里出售。打開一看,只有1面明澈,其余9面都是漠漠然、霧蒙蒙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鏡工解釋說,并非他的制鏡手藝低劣,乃是為了適應世人的心理需要而有意這樣做的——凡是來買鏡子的,必定要仔細觀照一番,面容姣好的人自然喜歡明鏡了,但這樣的人是很少的,僅占十分之一吧?而丑陋、衰老的人,卻不愿在鏡中看到自己的陋容與衰顏,因而他們都喜歡“漠然喪其晶”的昏鏡。
本詩直接對準人性的弱點,意在諷刺那些護短自欺、文過飾非、諱疾忌醫(yī)的人。他們以昏鏡為寶,看不清真實容貌以后,就可以把自己隨意想象成百般妍美,一天照上四五次,自詡有傾城之貌。結果,對昏鏡飾以綺繡,寶若瓊瑛,珍藏起來。傳說中可以照見人肝膽的秦宮明鏡,并不是不貴重,只是因為不適合陋貌衰容者的心意,便被看得一錢不值了。
鏡子是客觀的。它的功能,就是忠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不以人的好惡、喜怒而有所曲順或更改。所以,古人用鏡子來比喻直諫的忠臣、諤諤的諍友,把它看作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有益工具。但大前提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人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再明亮的鏡子也難以發(fā)揮作用。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漢代劉向在《新序》一書中,講了一個趙鞅悲嘆無人指斥過失的故事:春秋末年,趙鞅官居卿相要職,執(zhí)掌趙國的權柄。有個叫周舍的人,在府門前佇立了3個晝夜。趙鞅誠摯地詢問他:“先生有何見教?”周舍說:“人貴自知。如今你位高權重,聽到的都是一些奉承的話,這對你的執(zhí)政是很不利的。我愿做一個諤諤之臣,隨時記下你的過失,及時給你指摘出來。”趙鞅聽了很高興,于是,就把他留在身旁,從而得以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闕失,受益良多。
鏡子上面有文章。這篇文章做得怎樣,直接關乎事業(yè)的成敗、人生的得失、品位的高下,絕對不是一件可以忽視的細微末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