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松
池莉是一個時間感覺和文學意識都很敏銳的作家。早在童年時代,她就在外婆家的閣樓上開始了寫寫劃劃,在舅舅悠悠的笛聲中,她知道自己此生注定要與寫作為伴。①從那時起到現(xiàn)在,她在文學道路上不斷探索、成長,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那個閣樓上的小女孩早已長大,可她與外界的唯一通道似乎依然就是寫作。
她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可從她的醫(yī)學院時代(公開發(fā)表文章)算起,一直到七卷本《池莉文集》出版,其中一至四卷結(jié)集于1995年,五、六卷結(jié)集于1998年,第七卷則于2000年出版。這一次結(jié)集基本上囊括了她早期重要的作品,而這個“早”的下限要劃到2000年,在這之后的十年,是池莉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時期,這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水與火的纏綿》、《熬至滴水成珠》、《所以》、《她的城》等。
在《熬至滴水成珠》(2005)一文里,池莉劈頭就說:“有一種春,是無法守候的。這就是人生的春。”這種“春”用日常話來說就是“懂事”,她知道自己最多也就“只有一部分的知春”。“知春”便是人生“熬至滴水成珠”,這種“痛的領(lǐng)悟”在第二個時期的作品中已成為背景和底色,因此不妨把這時期看成“知春”時期。知春其實也是知己,是一種“醒”的狀態(tài),是“從前的自己遇上了現(xiàn)在的自己”,是向內(nèi)的;以此而言,第一個時期可稱“知人”時期,是向外的。從向外到向內(nèi),人們懂得了放下,懂得了愛自己。
在“知春(知己)”時期的四部作品中,長篇小說《水與火的纏綿》、《所以》關(guān)注女子的婚戀與家庭,從成立家庭(水與火的纏綿),到最終離婚(水與火的背離),兩部小說開篇極盡“纏綿”,到離婚時又寫得“肝腸寸斷”。中篇小說《她的城》直接寫婚姻圍城,小說里的女子逢春,遲疑猶豫,進退兩難。而散文《熬至滴水成珠》的通達、放下、以致“醒來”,則譬如解脫。不過,當她醒來時,身邊正有一位愛人,那就是說又要來過,還是要回到“愛情、婚姻與家庭”模式。池莉知春前(知人)、知春(知己)兩個時期重要小說的內(nèi)容大抵如此。
從2010年起池莉進入“知春后”時期,她花了十年時間來構(gòu)思、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于2019年推出長篇小說《大樹小蟲》。這篇小說有點特別,它從俞家和鐘家的聯(lián)姻開始,簡明扼要地描寫了兩家三代人的生活變遷,將復雜多變的中國百年現(xiàn)當代歷史融入其中,堪稱一部時代之書。池莉說,她一直在等待成長,到“能夠了解與看透上下三代人”,在“獲得清晰視線的時刻”,她終于完成了這部大長篇。②這正是“知春后”時期,從“懂事”到“懂時”,因此,“知春后”時期不妨稱為“知時”時期。
《大樹小蟲》仍然以家庭為敘事基點,不過池莉的視線已經(jīng)跳出了“小家庭”,由家而國,思考時代與社會,獲得了一段比較長的、百年三代人的時間線。小說里的三代人,俞爺爺、俞奶奶屬于“革命”一代,他們的兒子輩俞亞洲、任菲菲屬“改革”一代,孫輩俞思語、鐘鑫濤這一代人,通常稱為“80后”。
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我們常見文學作品受到社會變革的重要影響,人們根據(jù)時代節(jié)點進行創(chuàng)作。有些著名作品的時代認知恰恰不是作家自己的,作家“只是借用了1949年后官方歷史教科書的稱謂和概念,并以此為框架填充進了自己的文學材料而已,寫的不過是屢經(jīng)定義的大歷史里的小故事”。這些小說里的所有人物和事件,都不過是證明現(xiàn)當代歷史必然的趁手材料。③《大樹小蟲》跳出了歷史敘事的常見套路,它不是對歷史的圖解,而是把歷史納入到三代人的家庭故事當中。小說第一章的目錄以人物為主線,“80后”是當下,改革一代是父輩,革命一代是爺爺輩,現(xiàn)當代歷史已涵容在家族史中,“兩個家族、三代人”的時間觀念和敘事路徑,正是池莉在這部小說里獲得的屬于個人的時間線。
前兩個年代是“革命與戰(zhàn)爭”年代,“80后”則處于“和平與發(fā)展”年代。用年代來標記歷史線,如“80后”、“90后”、“00后”等說法,正是社會歷史平穩(wěn)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沒有標志性的歷史事件來變更或中斷歷史的正常發(fā)展。《大樹小蟲》第一章“小序”說:“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關(guān)鍵表述”。具體到小說每一節(jié)開始前,都會有“人物介紹”以及“人物表情的關(guān)鍵表述”,這其中,“表情”是關(guān)鍵詞。看小說前的人物介紹和關(guān)鍵表情,讀者對小說人物大致上都會有一個了解,因為那正是一個“像”,而且是一群人的“像”,社會上可以列出這樣成長經(jīng)歷和關(guān)鍵表情的人,在在處處,這是否意味著變化少而固化多?當今社會的“成長(或成功)通道”被發(fā)現(xiàn)了,所有人都在爭取、爭奪,不愿輸在起跑線上。人與人之間太像了,因為一切都被設(shè)計,因為可以被設(shè)計,就連俞思語和鐘鑫濤的“一見鐘情”也是被設(shè)計的!
《大樹小蟲》第二章以一年十二個月為經(jīng)線,描寫“男女主角2015年度實施造人計劃始末”。小說兩章的結(jié)構(gòu)不均衡,寫法也不同,這顯然也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第二章內(nèi)容雖然單薄了一些,但寫得新鮮熱辣,極富時代氣息?!霸烊擞媱潯币呀?jīng)觸及“遺傳”,這個問題看起來很普通、很古老,其實已經(jīng)從第一章的各種社會問題中走了出來。如果說第一章是一棵百年“大樹”,那么第二章就是“小蟲”了,可是這個“小蟲”事關(guān)遺傳,比起人類的遺傳,“神馬都是浮云”。鐘家第二代鐘永勝對他父親發(fā)誓,不管計劃生育多么嚴格,他都要生個男孩,為鐘家延續(xù)香火,在小說里,這才是社會發(fā)展永不停歇的動力吧?《大樹小蟲》雖然以家族史折射了時代史,但并非宏大歷史敘事,如果從遺傳的角度看,就能顯出其復雜卻又簡單的光譜。
在小說最后一節(jié)“真相大白”中,池莉借小說人物指出一個現(xiàn)象:“四十年來全球男子精子數(shù)量暴跌六成,武漢男子精子質(zhì)量六年降低百分之十五?!雹苓@個“真相”相當于一個意味深長的休止符:百年風云,恩怨情仇,種種斗爭,統(tǒng)統(tǒng)讓位于一個小小的精蟲。小說結(jié)尾也暗示,“高科技”會來解決這個問題。新興的“精英人士”志得意滿,世界仿佛就在手中,如同17世紀自然科學大發(fā)展時代的西方人。只是科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來到了一個新時代:人工智能已打敗圍棋絕頂高手,基因編輯人也問世了,試管嬰兒方興未艾……
由此帶來的一個可能的后果就是:婚姻制度或許逐漸解體。那么,當今人類的基本單元——家庭將如何變化?人們的感情生活又將如何發(fā)展?這似乎不是《大樹小蟲》要解決的問題,池莉小說仍然只是百年中國某一部分人的一部分生活,可是它沿著自己的道路來到了一個新時代面前,這個新時代將用“高科技”來解決家庭乃至社會問題,它在小說里只是神光乍現(xiàn),仿佛天邊閃現(xiàn)了一絲新的光亮:那是一個即將開啟、也正在開啟的時代。
《大樹小蟲》里有時代,可是時代就像門外的一條河流,一會兒白浪滔天,一會兒靜水深流,一會兒門內(nèi)進水了,一會兒水又排出去了,而門內(nèi)的生活依然如故
俞思語、鐘鑫濤是小說主角,排名第一的又是俞思語,女主角。小說第一章所列人物表(也是目錄),列了八個(對)人物,其中四個女子:俞思語、鐘欣婷、格瑞絲、高紅;兩個男人:鐘鑫濤、鐘永勝;還有兩對夫妻(男女平分):俞亞洲任菲菲、俞爺爺俞奶奶,小說中的女子地位十分顯要。
《大樹小蟲》里有時代,可是時代就像門外的一條河流,一會兒白浪滔天,一會兒靜水深流,一會兒門內(nèi)進水了,一會兒水又排出去了,而門內(nèi)的生活依然如故,亦不過如此。俞思語是“好人家”的女兒,“繼承”了她奶奶的血脈和“身份”。丈夫鐘鑫濤是“富二代”,這一對夫妻的結(jié)合模式在當下頗有“代表性”(有市場),可是歷史地看,一點也不新鮮。
俞、鐘之戀是被設(shè)計的,這是新時代的“包辦婚姻”。一見鐘情也能設(shè)計得“巧奪天工”,好東西就被“玩壞”了,這倒使得事情回到了本初:男女之間的相互吸引、最初的火花直接來源于性,也指向性。小說直面了人們的性生活,一部時代史也是人們的對待性生活的歷史,爺爺奶媽輩諱莫如深,父輩遮遮掩掩,到了俞、鐘一代,什么都可以說。
鐘鑫濤青春期的意淫、手淫、亂交女友,放到歌德筆下,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那種煩惱很大一部分就來源于性的煩惱。維特是形而上的,最后走不通(綠蒂已成他人妻子)就自殺了;鐘鑫濤是形而下的,性生活出了問題,以前靠他媽媽高紅出面解決,以后要靠高科技。較之歌德的浪漫主義,池莉在小說里顯得十分冷靜,仿佛左手拿手術(shù)刀,右手握筆,認真解剖她筆下人物的性。
鐘欣婷和董金泉的愛情故事頗為動人、順利,可是遇到婚姻中的性,就觸礁了。董金泉不懂前戲,這對他來說小事一樁,不足掛齒,于鐘欣婷卻是彌天大事,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現(xiàn),寧可離婚也不能將就,也無法將就,何況董金泉又去找其他女人。小說寫道:“離婚真相就是性。性在中國婚姻中歷來就難以啟口。”⑤《大樹小蟲》直面了這個問題,難言的地方反而說得明白,說開了反倒坦蕩。
難以明言的是格瑞絲。從表面上看,她在三個男人之間游刃有余,實則有苦難言。這三個男人,保羅用來掩護,俞亞洲是靠山,鐘永勝是情人;一個是洋人,一個是官員,一個是富豪。如果從感情角度看,很可能說不清道不明,只有從性的角度才能揭示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本質(zhì)。對保羅是機會主義,有生理需要才和他上床;對俞亞洲是實用主義,不上床,保持一種巧妙的平衡;對鐘永勝是理想主義,交付身心,在床上竭盡所能,妄想從情人變成夫人,但最終賠了自己又折了妹妹。
小說直面了人們的性生活,一部時代史也是人們的對待性生活的歷史
高紅是“賢妻良母”型,她在性事方面似乎一直不開竅,這也許是格瑞絲“趁虛而入”的一個原因,但她擅長處理丈夫、兒子在亂搞男女關(guān)系時闖下的禍,算是一個諷刺。俞思語一開始也奔著“賢良”的路走去,可是在準備二胎階段忽然“開竅”了,“知春”了,與鐘鑫濤一起達到了性高潮。小說寫道:“俞思語的生殖之根,就如新春的大樹小蟲一樣,迸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⑥有了快感她就喊!她的靈魂被自己的肉體徹底驚呆!而肉體就是她的靈魂。在這里,小說題目的寓意似乎也有了落實的地方。
觀察、理解一個人有多種角度,《大樹小蟲》提供了另一個角度:性。對待性的態(tài)度和性行為,是一個人的自然面目,也是一個秘密面目。小說人物的丑陋與優(yōu)雅,卑劣與率真,在“性”面前一覽無余。鐘永勝是大院子弟,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先富起來,但在小說中他的重點不在戰(zhàn)場,也不在商場,而毋寧是情場。他“私心一直渴望女性的崇拜與仰慕,并喜歡與她們的親密感,始終苦惱和不明白這與他的家庭有什么不能兼容的”⑦。他背地里和格瑞絲的妹妹上床,是“處女情結(jié)”在作怪。這些其實是傳統(tǒng)社會妻妾制度下的男權(quán)思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小三”現(xiàn)象似乎被大家“默認”了。不過,不接受又能怎樣?
鐘永勝是富商,俞亞洲是副廳級官員,他們是親家。年輕時期的俞亞洲也是熱血青年,但在當官以后,礙于身份,他變得謹小慎微。除了戀愛時有過一陣沖動外,他的人生基本上都是克制的、壓抑的?;蛘咭惨驗槿绱?,他對性有一個特別的觀察,他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男女一見面,一有意思,就都啟動了潛規(guī)則。雙方都在計算自己能夠獲得的利益。女人要么想做官,要么想發(fā)財。男人要么想用權(quán)降伏,要么想用利購買。性本身倒是變成了附屬品和砝碼。太沒有意思了。太可怕了?!雹?/p>
不知道應(yīng)該是慶幸,還是惋惜,性本來是主角,現(xiàn)在倒成了配角。而且,隨著高科技進一步發(fā)展,性的地位是否會越來越不重要?與之相應(yīng)的是,俞思語、鐘鑫濤是小說的主角,可是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實際上是配角,那些小說里的配角如鐘永勝、俞亞洲等人,他們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我們看得見的主角往往是配角,而真正的主角就隱在配角里。
就文學形象而言,俞、鐘二人也并不怎樣出彩,反倒是他們的父輩、爺爺輩有聲有色。俞思語從起跑線開始就“一路優(yōu)秀”,她的人生履歷不管填入什么“表格”都會好看,讓人“艷羨”??墒切≌f寫她很“蠢”,蠢到深更半夜要到老板的辦公室去談工作,蠢到去會場找坐在主席臺上的老爸,她離開家人的幫忙就一事無成,可她混不知覺。池莉在她的詩作《九種無關(guān)緊要的事》⑨里,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世上只有兩樣東西可能無止境:宇宙,以及人類的愚蠢。對于前者,我還不那么確定。”池莉?qū)τ诤笳咄瑯右彩谴_定的。鐘鑫濤也是打造出來的“佼佼者”,但他不能擔當責任,婚前讓媽媽幫他處理亂交女友的孽債,婚后讓他老婆出面應(yīng)付不速之客,他起初在事業(yè)上頗有志向,但“出師未捷身先死”,頗有志大才疏之感。
他們是被設(shè)計的一代人。離開父母的卵翼,他們就是“煩惱人生”。鐘永勝、俞亞洲等人是設(shè)計師,是真正的主角。小說寫鐘永勝有五個精心打造:“一是精心打造兒子的出生,二是精心打造兒子的教育,三是精心打造兒子的婚戀。到目前為止,都相當成功?!贝送膺€有兩個打造:“精心打造兒子的生二胎。精心打造兒子成為家族財富繼承人。”⑩
“精心打造”是時代最強音。一切都被打造、被設(shè)計了:從出生、教育、婚戀、生子,到繼承,幾乎囊括了人的一生
“精心打造”是時代最強音。一切都被打造、被設(shè)計了:從出生、教育、婚戀、生子,到繼承,幾乎囊括了人的一生。這五個內(nèi)容大致指向兩個方面,一個是性,身體性的;一個是教育,思想性的。性(婚配)、教育是當今激烈爭奪的資源,它們由出身決定,又塑造了人的出身。就像俞奶奶對俞思語說的那樣:“你爺爺你爸爸給你的都是最好的家庭成分,人家整不到你。你又嫁得好。”而俞思語的教育路徑是由她爸爸俞亞洲設(shè)計的,就連關(guān)鍵考試都可以動手腳,真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
格瑞絲是廣西人,中文名字韋大姑,但這個名字“土”味重,換成格瑞絲就“洋”氣了。她得遇“貴人”,因此能夠在海外留學歸來,相當于換了個“身份”,這個身份可以和官、商并列。她像司湯達小說《紅與 黑》里的于連,想向上爬,她最大的野心是就嫁到“好人家”里去,但最終失敗,不知去向,原因或者在于她擺脫不了舊出身。董金泉也是農(nóng)村人,他通過學校教育成為博士,成功地改變了命運,但他“性品”不端,顯得面目可憎,究其原因,與他從小受到的“落后”的性觀念有關(guān),高等教育也未能使他改變,還是個出身問題。
小說對此寫得比較隱晦但又昭然若揭。俞思語的爺爺俞正德、奶奶彭慧蓮,他們都是解放前“好人家”(官僚資本家庭)的兒女,又參加了革命隊伍(新時代的“好人家”),出身問題伴隨了他們一生。百年來這兩種出身激烈沖突,又最終水乳交融,造就了“80后”的俞思語。鐘鑫濤的爺爺是革命干部,父親是改革時代先富起來的那一批人,他是“富二代”,舊社會的提法是“少爺”、“公子哥”?!耙粋€輪回,還是回到從前了……問題在于,一切又都不再是從前了。從前的自然邏輯斷裂了。現(xiàn)在一切都是人為打造?!?譬如俞思語與鐘鑫濤,一個大戶小姐,一個高門少爺,門當戶對,非要搞一出“一見鐘情”,披上自由戀愛的外衣才能進入婚姻殿堂??墒沁@個戀愛過程也是人為設(shè)計的,時代術(shù)語叫打造。
也不盡然。《大樹小蟲》有一條伏線,那就是彭廚子。他在小說里若隱若現(xiàn),冷不丁會就冒出來,提醒讀者他的存在。他是什么人?武漢彭家是望族,彭廚子是諢名,本名彭天佑,他讀的是教會學校(俞正德、彭慧蓮也讀教會學校),學拉丁文、英文和法文,讀哲學和神學。抗戰(zhàn)爆發(fā)后辭職回家,接管家族事務(wù),打理餐飲業(yè)務(wù)。小說寫他信仰上帝,悲天憫人,樂善好施,是個“好人”。這個人物形象,不妨說是小說能認識到的某種高度??墒沁@個“好人”被他好心收留的徒弟出賣、殺死,還被一群乞丐(受過接濟)合伙污以“反革命”的罪名。這樁歷史懸案最終獲得平反,當事人大致了了心結(jié),但他從頭到尾的存在已成為一個形而上的問題:像彭廚子這樣的“好人”還會有嗎?能“打造”出來嗎?我們在小說里舉目四望,幾乎都是精心打造的世俗的利己主義者,豈有風雅?亦少風骨。
池莉認為,大作家是修來的?!爱斘覀冃逕捔艘欢ǖ臅r間,當我們運用漢字的技巧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我想,那個時候,世界上會有描寫中國人和中國人生活的偉大作品出現(xiàn)的。”?這是一個良好愿望,時間和技巧并不能保證偉大作品的出現(xiàn),但寫作《大樹小蟲》的過程是一種“修煉”,是一個朝向偉大作品的過程,是一個以寫作為志業(yè)的小說家不懈的努力。收獲就在耕耘當中,而且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三代人是整個兒在一起的,每一個人活的都是三代人的生活,如此形成新時代的大家庭,形成命運共同體
《大樹小蟲》描寫了百年中國人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是一代人一代人的生活,而是三代人三代人的生活。每一個人過的不是純粹的此生此世,而是三生三世:爺爺奶媽、爸爸媽媽,還有他們自己。三代人是整個兒在一起的,每一個人活的都是三代人的生活,如此形成新時代的大家庭,形成命運共同體。三代人的結(jié)構(gòu)可以打亂、重整,就看中心在哪一代,而這個中心又取決于時代取向?!洞髽湫∠x》的主角是俞思語、鐘鑫濤,這個新時代大家庭的中心在子孫,是面向未來,而不是回歸傳統(tǒng)。
在這個三代人結(jié)構(gòu)里,每一代人都不能掌握自己命運,但能決定下一代的命運。小說寫道:“人都是少年決定命運,卻一直不得自知?!?少年的命運有兩個來源,一是家世,一是教育,其實都是出身問題,一先天, 一后天。少年時期就定了命運,還有說“三歲看老”的,那就是說,人的命運都不是自己決定的,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有人卻自認為能,譬如俞思語。俞思語不甘心做家庭婦女,不愿成為《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但她打拼失敗后決定生二胎,是寄希望于生命的下一代?或者說下一代人往往承擔了上一代人的生命責任。
《大樹小蟲》是一部“知時”的作品,文學技巧嫻熟,互文筆法的運用增加了層次,形成了復調(diào)感,但稍欠變化,懸念感略有不足。小說語言恣肆汪洋,收發(fā)隨心,能言人之不能言,亦有言外之意,極為傳神地表達了人物性格,摹寫了時代風情,寫得痛快淋漓,然殊少前兩個時期作品中的深情與柔美、溫婉與低徊,未嘗不是一種損失。小說緊扣時代生活主題,與時偕行又置身事外,洞見三世,是因為能看見變與不變。小說里的時代生活史,不是“正史”,毋寧是“野史”,但恰恰是“野史”可貴,它是池莉通過寫作獲得的一段屬于自己的時間,譬如弱水有三千,自取一瓢飲。
小說第一章的扉頁上引用了愛因斯坦關(guān)于廣義相對論的一個譬喻,愛因斯坦說:“一只盲目的甲蟲在彎曲的樹枝表面爬動,它沒有注意到自己爬過的軌跡其實是彎曲的,而我很幸運地注意到了。”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都不易理解,但小說的用意卻不難體會。作家是一個觀察者,她筆下的世界和人物就相當于樹枝甲蟲吧?在廣袤的宇宙中,人類不就是一只可憐的甲蟲嗎?在這個譬喻里,時空并不同時,觀察者在觀察的同時獲得了自己的時間,這個時間是相對的,是以自己為坐標的時間,但唯有認識到自己的坐標,才能觀察到時間的相對。時代是一棵大樹,是客觀時間,屬于甲蟲的是主觀時間,唯有超越這個相對,才能見到屬于自己的時間,“24小時制式從此不再/約束我的一生”(池莉詩作《本質(zhì)突變之前警鐘并未敲響》)。
時代是一棵大樹,是客觀時間,屬于甲蟲的是主觀時間,唯有超越這個相對,才能見到屬于自己的時間
小說第二章前頁引用了穆旦的兩句詩:“多少人的痛苦都隨身隱沒,/從未開花、結(jié)實,變?yōu)樵姼?。”穆旦在這首名為《詩》的詩里還寫道:“詩呵,我知道你已高不可攀,/千萬卷名詩早已堆積如山。”既然詩人意識到詩歌早已汗牛充棟、高不可攀,那為什么還要寫呢?又何必要追求“破紙上的永生”呢?詩人其實已經(jīng)自問自答,即追求“破紙上的永生”?!巴纯唷笨瓷先ナ侵饔^,其實是客觀的;變?yōu)樵姼韬孟窨陀^了,其實是主觀行為,然而“沉默是痛苦的至高見證”,至此已無言可說?!捌萍埳系挠郎逼┤缫欢巍皬澢鷷r空”,《大樹小蟲》也是,作為觀察者,作為作家、詩人,她自身已然獲得一個相對于時代的個人時間。
池莉還引用了美國詩人惠蒂埃的一句詩:“在所有描繪悲傷的詞語中,最悲傷的莫過于‘本來可以’!”在愛因斯坦的譬喻中,時空彎曲是個物理現(xiàn)象,是客觀,不同于后悔走了彎路。彎路并不可怕,甚至有必要。俞思語的前輩走了“彎路”,到她這一輩,一切都要設(shè)計得好好的,相當于走“直線”,那又怎樣?該付出的代價一樣要付出。其實也沒有“直線”可走,換個維度看可能就是“彎曲”,俞思語、鐘鑫濤她們走的其實也是“彎路”。至于蟲洞、時空隧道,《大樹小蟲》里的人物尚在夢中吧?
但休管它直的彎的,且將隨時而行,最后才有可能形成一段屬于自己的時空,不至于“隨身隱沒”。寫作《大樹小蟲》期間,池莉出版了第一部也許是唯一一部詩集,這也是一部“知時”的作品,詩中有許多關(guān)于時間的描寫,而關(guān)于人生和自我的洞察,也可以說是對時間的領(lǐng)悟。池莉在《我的寫詩簡史》里說,她的詩歌寫了又燒,燒了又寫,如此反復。終于,在一個特殊時空,在一條河邊,在傍晚明艷的秋色中奔跑,“天空總是藍得叫人想哭,云朵總是白得叫人想笑,空氣新鮮得總是腦洞大開”,詩人詩如泉涌,重新獲得詩歌,后來決定出版一本詩集。她的“寫詩簡史”簡直就是一部個人版的“時間簡史”。
《致橡樹楓樹及所有樹》一詩開篇寫道:“八月的深夜我沿著時間隧道進入/北美小城IOWA”,然后,詩人看見滿城的樹,她寫道:
人與人的愛我長期不懂
先于一切我懂得樹
橡樹、楓樹以及所有英俊瀟灑大樹都代表愛情
所以詩人乃至非詩人都紛紛愿意
變成鳥
鳥指什么?池莉在《實在很鳥》一詩中寫道:“語言他媽的可不就是一只鳥。”
? 池莉,《寫作的意義》,《池莉文集》4,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232頁。
? 池莉,傅小平訪談,《池莉新作〈大樹小蟲〉:作家的用意往往是一個秘密》,《文學報》2019年4月27日。
? 黃德海,《什么史詩?何種秘史?——關(guān)于〈白鹿原〉》,《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3月23日。
???????? 池莉,《大樹小蟲》,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第429頁;第114頁;第380頁;第149頁;第266頁;207頁;335頁;316頁。
? 本文引用池莉詩作,出自網(wǎng)易云閱讀,《池莉詩集》電子稿,下同。http://yuedu.163.com/book_read er/01426d72c0214bdf824a369793b5728a_4。
? 池莉,“后記與小傳”,《池莉文集》4,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4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