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華
【關鍵詞】致痛操作;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疼痛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276-01
對于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來說,屬于病情危重新生兒主要的治療場所,在新生兒的護理、診治中,不可避免的受肌注、穿刺以及氣管插管等致痛操作刺激,導致新生兒發(fā)生明顯生理反應。因新生兒無法經語言描述來表達疼痛,再加上醫(yī)護人員常忽略新生兒的疼痛,而忽視新生兒的疼痛護理。
1.1臨床資料
對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來我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就診的80例患兒進行分組(雙盲法)研究,乙組和甲組,各40例。女41例、男39例。胎齡34-41周,均值36.12周。日齡1-25天,均值15.11天。體重2486-3612g,均值2954.12g。兩組基線資料P>0.05。
1.2方法
乙組以常規(guī)護理為主,密切監(jiān)測患兒的血壓、心率、體溫以及呼吸等,嚴格按無菌操作原則進行操作,穿刺時確保動作輕柔,在穿刺成功后經3M透明敷貼對針頭進行固定。甲組以疼痛護理干預為主,即:(1)強化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提高其護理技術,選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新生兒的穿刺。(2)室內溫度調節(jié)到22-24%,濕度調節(jié)到55-65%,室內光線強度調節(jié)到60fcu,暖箱內光線強度調節(jié)到25fcu,確保室內噪音低于45dB,減少聲光刺激。經鳥巢式包裹襁褓,且新生兒處于屈曲體。(3)在致痛操作前,給予新生兒撫觸、擁抱、按摩,觀察新生兒反應,倘若明顯躁動,就給予新生兒輕拍背部、調整體位、非營養(yǎng)性吸吮(安慰奶嘴,固定,在致痛操作完成后拿下)、播放舒緩輕柔音樂等措施,之后重新緩慢的撫觸,在新生兒安靜后再穿刺。
1.3觀察指標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經多參數監(jiān)護儀統(tǒng)計兩組穿刺中、穿刺后0.5min的呼吸頻率、心率。經NIPS(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評估兩組穿刺時疼痛程度,主要是面部表情、呼吸、哭鬧、下肢動作、上肢動作等行為,0-7分,≥6分是重度疼痛、3-5分是中度疼痛、0-2分是輕度疼痛、0分是無疼痛。
1.4統(tǒng)計學分析
SPSS24.0軟件,計數資料經(%)體現,x2檢驗,計量資料經(x±s)體現,t檢驗,統(tǒng)計學差異經P<0.05體現。
2.1比較甲乙兩組的穿刺中、穿刺后0.5min的呼吸頻率、心率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穿刺中、穿刺后0.5min的呼吸頻率都小于乙組(P<0.05);甲組穿刺中、穿刺后0.5min的心率都小于乙組(P<0.05)。
2.2比較甲乙兩組穿刺時疼痛程度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穿刺時疼痛程度小于乙組(x2=12.2618,P=0.0022)。
對于身處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的新生兒來說,難免會進行致痛性的操作,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新生兒的機體功能未發(fā)育完全,其感知疼痛能力較差,再加上新生兒不具有主訴疼痛能力,導致在其診治以及護理中,人們常不重視致痛性操作對于新生兒的影響。隨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新生兒存在感知疼痛的能力,在致痛性操作后,新生兒會出現行為(面部表情、啼哭、活動過度)、生理性指標(呼吸、心率、血壓)等適應性變化,甚至會使病情加重。致痛性操作遠期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出現永久性的損傷,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
臨床目前對于是否可給予新生兒鎮(zhèn)痛藥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通過非藥物方式來緩解新生兒的疼痛就十分有必要。在本課題中,強化護理人員的穿刺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減少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當刺激新生兒的血管而產生疼痛;對環(huán)境進行改善,可減少聲光刺激,提高新生兒的睡眠質量,可平復情緒,利于新生兒有效應對疼痛;經撫觸可促進新生兒β-內啡肽的釋放,改變5-羥色胺的水平,并滿足新生兒的情感需求,使其身心得到撫慰,減少疼痛帶來的影響,減少應激行為;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可刺激新生兒口腔的觸覺受體,提高其疼痛閾值,音樂可轉移新生兒的注意力,而鎮(zhèn)痛。
總之,于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患兒的致痛操作中,實施疼痛護理干預可減輕患兒的疼痛程度,并可降低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