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迪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深入推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成為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墩撜Z》作為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教育理念等價值思想,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深刻體現(xiàn)。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譯觀”為理論依據(jù),對《論語》中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探討,以期實現(xiàn)更好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論語》;文化翻譯觀;文化詞
一、引言
作為中國文化典籍的《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帶有明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烙印的文化負載詞、體現(xiàn)孔子思想“仁”“德”等文化關鍵詞的日譯策略,對于《論語》在現(xiàn)代日本的傳播、提升中國對日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與美國學者安德·勒菲弗爾合著《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本文基于文化翻譯理論,以劉德潤、劉淙淙(2016、商務印書館)編注的日譯本及孔祥林(2008、外文出版社)編譯本為研究文本,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以實現(xiàn)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二、文化翻譯觀
上世紀90年代,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與美國學者安德·勒菲弗爾合著《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文化翻譯觀成為理論研究界的焦點。該觀點提倡把文化作為翻譯的基本單位,認為翻譯是一個交流的過程;翻譯應注重文本的譯語文化功能等值;為了滿足不同時期的需要,翻譯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
此后,國內外的“文化學派”學者們,打破了有史以來的以單獨的詞語、句法、語篇為單位的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模式,從歷史、哲學、文化、意識形態(tài)、詩學等文化語境中去探討翻譯行為??梢哉f,在此理論的啟發(fā)下,當前的國內外的翻譯研究已然突破了語言學的限制,沖出文學的禁錮,開始走向文化角度研究的方向??v觀文化翻譯理論指導下的《論語》相關的翻譯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是圍繞《論語》的英譯而展開,且已取得了相對豐厚的研究成果。而基于此理論的、以日語為譯入語的相關研究卻鮮為人知。在“一帶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下持續(xù)推進、傳播中國文化成為必然趨勢的今天,以文化翻譯觀為指導的典籍日譯翻譯策略研究必會蓬勃發(fā)展。
三、《論語》文化負載詞日譯探究
文化翻譯觀強調翻譯是一種文化上的交流行為,在翻譯時,譯文讀者應該盡量適應文化差異,促使原語文化真正為目的語國家了解并認可。
例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劉德潤?孔子が季子を非難して、こう言われた。「天子だけにゆるされた六十四人による八佾の舞を自分の廟庭で行っているが、こんなことが許されるなら、何でも許されてしまうことになるではないか?」
孔祥林 孔子が季氏のことをこうおっしゃった?!赴肆肖挝瑜蜃苑证螐Rの庭で舞わせている。この非禮までも我慢できるなら、どんなことだって我慢できよう?!?/p>
“八佾”是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八佾。八佾是八行,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應該用的。因此作為大夫的季氏觀看與自己身份不符的八佾舞,是僭越。
劉德潤將 “八佾”譯為“天子だけにゆるされた六十四人による”。譯文“ 天子だけにゆるされた”,表現(xiàn)出了八佾舞的等級等文化內涵;而譯文“六十四人による”則將八佾舞的舞蹈人數(shù)清晰的表達了出來;“八佾の舞”的譯法中,譯者保留了 “八佾”這一舞蹈的名稱,同時助詞“の”具有解釋的作用,使譯文讀者能夠準確了解到八佾是一種舞蹈。因此,劉德潤的譯法,將八佾舞的名稱、等級、舞蹈人數(shù)等文化內涵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能夠使譯文讀者充分且深刻的領會八佾舞獨特的韻味,達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符合文化翻譯觀的要求。
孔祥林的譯文是“八列の舞”,僅僅將八佾舞的小部分信息翻譯成日語。譯文讀者讀來,一則讀來會產生 “為什么季氏觀看八佾舞是不合禮儀制度”的疑問,二則不能夠全面體會八佾舞獨特的文化內涵,不能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2?孔曰:“禘自灌溉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p>
劉德潤?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付Eの祭りで、香り酒を地にそそぐ。灌の儀式が済んでから、私は観るのは厭だ?!?/p>
孔祥林 孔子がおっしゃった。「魯の國で天子が行う始祖を祭る大禮で、私は最初の獻酒の儀式を見たが、それより後は二度と見たくない?!?/p>
禘,即禘禮,是指古代一種極為隆重的大祭之禮,只有天子才能舉行。不過周成王曾因為周公旦對周朝有過莫大的功勛,特許他舉行禘祭。以后魯國之君都沿用次慣例,僭用這一禘禮,因此孔子不想看。
孔祥林將“禘”譯為“魯の國で天子が行う始祖を祭る大禮”, 將“禘”的大祭之禮這一文化內涵詳細地翻譯出來,使譯文讀者能夠較準確的了解“禘”的意義。但此翻譯卻缺省了“禘”這一字面形式,不能夠使譯文讀者了解“禘”即為“魯の國で天子が行う始祖を祭る大禮”的文化含義。
文化翻譯觀認為,譯文不該拘泥于對原文本的描述,而應實現(xiàn)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而劉德潤的“禘の祭り”僅僅傳達了“禘”是一種祭祀活動,其他文化內涵卻沒有表現(xiàn)出來,沒有實現(xiàn)文化功能的等值。
例3?子貢問曰:“賜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p>
劉德潤 子貢がお尋ねした?!杆饯悉嗓韦瑜Δ嗜碎gでしょう?」孔子はおっしゃった。「お前は器だよ。」子貢が更にお尋ねした?!袱嗓韦瑜Δ势鳏扦筏绀Δ俊箍鬃婴悉盲筏悚盲??!缸趶Rで食べ物を盛る禮器は貴重な器だよ。」
孔祥林 子貢が尋ねた?!杆饯悉嗓韦瑜Δ嗜碎gでしょう?」孔子が言われた?!袱挨掀鳏坤??!棺迂暏丹椁藢い亭??!袱嗓韦瑜Δ势鳏扦筏绀Δ??」孔子が言われた?!负鳝Iのような貴重な器だよ?!?/p>
瑚璉,即簠簋,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圓形的叫簋,相當尊貴。
劉德潤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瑚璉”譯為“宗廟で食べ物を盛る禮器は貴重な器”,用解釋性的語言說明了“瑚璉”的作用和重要性,但是卻不能使譯語讀者了解“瑚璉”這一具體的概念,未能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標。
孔祥林的“瑚璉のような貴重な器”譯法,將“瑚璉”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出來,但是譯語讀者卻無法體會其具體功能。
四、結語
文化翻譯觀強調翻譯是一種文化上的交流行動。它認為在翻譯時,譯文讀者應盡量適應文化差異,促使原語文化真正為目的語國家了解并認可。如果僅注重《論語》詞語、句法、篇章的翻譯策略,很難保證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思想在海外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解讀和傳播。而文化翻譯觀所注重的“文化是最重要的,信息的傳遞其次”、“尊重原語文化”、“文化因子不可翻譯,只可移植或傳遞”等,為翻譯文化空缺,提供了思考的廣闊空間;文化翻譯觀在指導典籍外譯上,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季羨林先生說:“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長葆青春,萬應靈藥就是翻譯。翻譯之為用大矣哉!”面對不斷變幻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有效的翻譯策略,對于提高中華典籍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祥林.論語(中日文對照)[M].外文出版社.2007.
[2]劉德潤、劉淙淙. 論語(中日文對照)[M]商務印書館.2014.
[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 2017.
[4]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5]韓悅.《論語》英俄譯本中核心概念文化負載詞“義”的翻譯對比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9(3):77-87.
[6]李娜.文化翻譯觀下《論語》中概念詞“仁”、“君子”的英譯[J].文教資料.2018(35): 50-51.
基金:2019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基于文化翻譯觀的中華典籍翻譯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H201906025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