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玲
與廬山有關(guān)的詩詞很多,其中描寫廬山美景最經(jīng)典、后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當(dāng)是詩仙李白《望廬山瀑布二首》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然而,同樣在小學(xué)背誦過、淺顯易懂的《題西林壁》,卻借景說理,以文字描繪廬山壯麗的當(dāng)兒,也在人生的道路上無數(shù)次給了我們提醒與警示。
蘇軾一生仕途起伏,《題西林壁》寫于元豐七年(1084年),正是詩人歷經(jīng)“烏臺詩案”5年之后。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被新黨列詩指控對皇帝不忠、圖謀不軌,遭宋神宗關(guān)押獄中長達103天:后在王安石力保下免于一死,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史。在黃州的4年,可說是詩人人生的低谷。也在這段時期,他為自己取了“東坡居士”的稱號。
元豐七年,蘇軾被神宗調(diào)往汝州(今河南汝州)。在途經(jīng)九江時,他和友人參寥同游了廬山。初登廬山,面對沿途目不暇給的美景,蘇軾原本決定此行不作任何詩詞,后在盛情難卻下,仍寫了好幾首作品。他所著《東坡志林》中的《記游廬山》篇,記載了游覽廬山時的經(jīng)歷與心情。對于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漱玉亭和三峽橋兩處景點,他各作了一首詩:然而除了敘景,此行詩作更多地透露了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
《題西林壁》是蘇軾離開廬山前,與東林寺總長老同游西麓的乾明寺時,于寺內(nèi)墻上所題。它既是一首寫景詩,亦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描寫廬山的多變面貌,后兩句則借景道出看待事物主觀與客觀角度之不同?!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指的不僅是人與山,亦可延伸到人與社會或群體的關(guān)系。除了“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套用詩人當(dāng)年的處境,或許也有“人在朝堂,身不由己”的無奈之感吧?他日有機會一游廬山,別忘了領(lǐng)略詩人面對浩浩美景的一番感悟。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年紀(jì)輕輕便已名動京師,為官期間因不支持王安石變法而遭排擠,于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當(dāng)官。后于湖州任職后上書《湖州謝表》,成為新黨指控他圖謀不軌的“證據(jù)”,險遭殺身之禍,最終被貶黃州。蘇軾在保守派司馬光任相后一度獲重用,卻又因不愿與舊黨(保守派)共同打壓新黨,再次被貶。一生為官都不愿
“選邊站”的他,雖屢遭誣陷,但就是這種客觀看待事物的清明態(tài)度,才讓他寫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絕世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