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見習記者 曾那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4月,有“小于成龍”之稱的于振甲抱著“河工未成”的遺憾卒于河道總督任上,接過治河重任的是51歲的時任兩江總督張鵬翮。
張鵬翮出生于遂寧蓬溪縣的黑柏溝。明清兩代,張氏家族是蜀中望族,共出了6名進士、18名舉人,為官者達80余人。其中以張鵬翮政聲最高,做了26年地方官、29年京官,擔任過內(nèi)政、外交等各種重要職務。
蓬溪縣城奎閣廣場的張鵬翮塑像。(曾那迦/攝)
位極人臣的同時,張鵬翮以清操廉潔深得皇帝、同僚、百姓的認可,被譽為“清代第一清官”。除張氏外,遂寧席氏、楊氏也以詩書傳家,科甲蟬聯(lián),成為當?shù)孛T望族,并都以清正的家風家訓傳承成為士人群體的楷模。
“此君霜后青,密葉欲停雪。叢篁傍小山,清節(jié)依然潔。”這首《竹盆詩》為康熙帝專門贈予張鵬翮,意在以竹稱贊這位忠臣廉吏數(shù)十年的表率作用。
張鵬翮的故事至今仍廣泛流傳于遂寧。他自小以圣人自期,16歲時縣州道試皆排第一。因勤學好問,他深得書院先生喜愛。一次,先生外出十天未歸。學子們讀書悶倦了,便放下書本出去玩耍。張鵬翮站在山坡上,遙望涪江問同學:“茫茫世間,人以何為首?”
“人以官為首”,一名同學答道。張鵬翮卻不以為然道:“茫茫世間,為民造福之志為首!”后來,張鵬翮用55年的仕宦生涯踐行了這一回答,身居高位仍堅守廉潔奉公的操守。
康熙九年(1670年),年僅22歲的張鵬翮中進士,從此深入宦海,歷任江南學政、河道總督、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
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發(fā)現(xiàn)當?shù)匕傩仗锛Z、稅捐太重,又逢連年干旱,便向朝廷申請緩交糧稅,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調(diào)任兗州知府后,他堅持查斷積壓疑難案件,使許多冤案昭雪。
在朝廷開展的一次全國“保舉清廉有守之員”的評選中,時任兗州知府張鵬翮被康熙帝樹立為“廉能”典范之一。因受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張鵬翮很快就被調(diào)任河東鹽運使這一“肥缺”。到任后,他修復“北傍運城”的鹽池,并疏浚姚暹渠,便利了河東鹽池的生產(chǎn)。他又根據(jù)實際銷售情況,對上“力請豁免加課”,減輕了鹽商負擔。同時,力行整肅鹽政,“聞人言貨賄,輙厲聲叱之不少假”,自己身居要位卻絕不從中牟利。
出任吏部尚書時,張鵬翮為防止同僚拉關(guān)系、“打招呼”,在府邸廳堂上供奉關(guān)圣帝君塑像,旁邊還有周倉手持大刀威嚴挺立。文牘案卷放置在神座旁,若碰到說情行賄的人,他便鄭重地說:“關(guān)圣帝君在上,豈敢營私徇隱!”他為官廉能,“不取”是根本,難能可貴的是他敢于為民擔當。
張鵬翮最為突出的政績之一就是治理黃淮。在被委以河道總督重任前兩年,時任左都御史的張鵬翮被康熙帝派去陜西查處川陜總督吳赫等侵蝕挪用百姓錢糧案。張鵬翮對貪污腐敗分子進行嚴懲,令康熙帝十分贊賞,他曾說:“張鵬翮前往陜西,朕留心察訪,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張鵬翮右者。”
張鵬翮在北京買下單角銅羊送還成都青羊?qū)m。
“人以官為首”,一名同學答道。張鵬翮卻不以為然道:“茫茫世間,為民造福之志為首!”后來,張鵬翮用55年的仕宦生涯踐行了這一回答,身居高位仍堅守廉潔奉公的操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沙俄侵犯中國邊境,時任兵部督捕侍郎的張鵬翮奉命隨欽差大臣、使團團長索額圖出使俄國談判,商定中俄邊界事宜。一行人進入荒漠時,遇上風暴,滴水皆無,環(huán)境艱苦,張鵬翮兩腿甚至被馬鞍磨得血肉模糊。他在家書中毅然寫道:“愿效張騫,以身許國,予之志也?!?/p>
經(jīng)過克魯倫河時,恰遇兩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發(fā)生戰(zhàn)事,張鵬翮遣使說明來因,結(jié)果派去的人被俘,使團眾人驚惶欲退,張鵬翮厲聲喝道:“正臣子捐軀效命之時,公等皆怯,某獨當之!”眾人受張鵬翮的義勇和膽識感染,方才鎮(zhèn)定,最后再次派人前往解釋原委,對方才讓出通道。此次深入漠北,顯示了清王朝捍衛(wèi)邊疆的決心,為次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作出了積極貢獻。張鵬翮更是因此“揚名中外,以清節(jié)著”。
多年在富庶的江南地區(qū)為官,都沒有讓張鵬翮放松清廉自律,對多余的財物,他始終保持警惕,分文不取。他抵任浙江巡撫后,立即退還了室內(nèi)的華麗陳設(shè),保持簡樸的生活方式,并在任上嚴懲貪官污吏。后來他離開浙江時,百姓紛紛攔路挽留,并將其畫像繪于竹閣之上,要子孫后代“勿忘我公之惠政”。
舍不得張鵬翮的還有江南的科舉士子。他先后參與主持文、武鄉(xiāng)試會試十余次,承擔過鄉(xiāng)試、會試主考官等各種科舉考試工作。
清初江南科舉一度營私舞弊嚴重。為整頓學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兵部侍郎、浙江巡撫張鵬翮被特命出任江南學政。他鐵面無私、兩袖清風,不以科舉考試索取士子一分一毫財物,嚴肅考風紀律,使得不少寒門學子得以考中入選。
張鵬翮到任河道總督時,正是黃河水患最嚴重之時。上任之初,張鵬翮面臨治水錢糧的“爛賬”,果斷對河工吏治進行整肅,直接撤銷了協(xié)理徐廷璽的職務,并裁撤隨同徐廷璽而來的“監(jiān)工”仆從,節(jié)省開支。張鵬翮經(jīng)常深入河道湖口一線,向當?shù)乩习傩赵儐柨疾旌拥狼闆r,積累了豐富的一手材料。許多事務他都親力親為,前后指揮幾十萬民工治水長達8年。經(jīng)過多年努力,黃淮終于大治,漕運通達,下河連年大熟。
張鵬翮四處為官,立起了清慎廉能之德。他曾在全國多地留下了不少遺跡,成為了當?shù)厝藗兙拺亚骞偌覈閼训娜宋淖鴺?。成都青羊?qū)m內(nèi)的銅羊因張獻忠進成都而遺失,后被張鵬翮在北京古玩市場上發(fā)現(xiàn)后買下贈還,其底座銘文是張鵬翮所題。
雍正二年(1724年),76歲的張鵬翮獲準回鄉(xiāng)省親。這是他生前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探望。次年,張鵬翮就在京師去世。家人在家徒四壁的情況下,領(lǐng)到雍正帝所賜的銀錢,才得奉喪回遂寧家鄉(xiāng)。
張家的御書樓本坐落在小東街上,卻因為上世紀30年代的一場大火被焚毀了正房。這座御書樓由張鵬翮在康熙年間興建,“御書樓”三字為雍正帝親題,正房、抱廳分別掛有康熙帝手書的“懷冰雪”和雍正帝手書的“嘉謨偉量”門匾、匾額。
幼年時隨父親東奔西跑、流離失所的經(jīng)歷讓張鵬翮形成了清儉勤奮的作風。在他成才后,愈發(fā)注重清廉家風家教的傳承。他督促長子張懋誠主持修訂了《張氏族譜》,編纂了《家規(guī)輯要》。他在家訓中教育子孫“務須屏除惡習,力于勤儉”;當官“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律己公廉、執(zhí)事勤恪”。
在張鵬翮的影響下,其子張懋誠歷任奉天遼陽知州、通政使,被評價“性忠直,有氣節(jié)”。其孫張勤望歷任寧國府知府、山東登州府知府,被贊賞“所至卓有循聲,無愧賢良”。而至玄孫張問陶,則成就清代“蜀中詩人之冠”。清代遂寧入鄉(xiāng)賢祠共八人,張氏一家即占其七,足見其清儉家風傳承與文章德業(yè)之成就。
不過,在文賢興盛的遂寧,這樣清儉的家風并非張家獨有。和張氏類似的還有蓬溪席氏、射洪楊氏,皆為明清時期遂寧望族,成才入仕者眾,卻皆以清廉教養(yǎng)傳家。
蓬溪席氏是政治和文化世家。明清時期,整個四川席姓進士只有4人,皆出自蓬溪席氏。明代官員席書則是其家風的代表者,他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敢于仗義執(zhí)言。他臨終時說:“自檢入仕以來,清慎為國一念,可質(zhì)鬼神?!彼€說:“上若問遺言,惟愿親君子,遠小人,審于用舍而已。”其家族自明代大學士席書以來,出了宰相1人、尚書1人、侍郎1人、少卿2人、知府2人。
位于蜀文化和巴文化交匯融合之地的遂寧,山川灑落、物阜民豐,自古人文興盛。雖歷史上經(jīng)歷種種變遷,但這里仍孕育出張氏、席氏、楊氏等德才兼?zhèn)涞奈娜耸兰?,稱得上一塊毓秀鐘靈、人杰地靈的福地。
蓬溪青少年在“千人書廉政”字畫展演活動上書寫廉政百米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