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達明
《苦悶的象征》是日本學者廚川白村的文藝理論名著。其宣揚的主要觀點,恰恰就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心靈郁悶的寫照。所以,魯迅和豐子愷不約而同地翻譯了這部名著。
豐子愷在翻譯《苦悶的象征》時,還是文壇新秀,而魯迅早已是大師。兩個人的譯本分別由兩家出版社同時出版后,魯迅才獲悉了豐子愷也翻譯了此書,他擔心如果同時上市,會影響豐子愷譯本的銷路,便致電出版社,要求把自己的譯本推遲上市。豐子愷曾專程拜訪魯迅,談到《苦悶的象征》中譯本幾乎同時問世時,豐子愷說:“早知道您在譯,我就不會再譯了!”魯迅連連擺手:“哪里,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也沒什么關系的,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同一本外國名著可以有幾個譯本同時存在,以互相補充,對讀者大有益處呢?!濒斞高@么一說,豐子愷才如釋重負。豐子愷后來多次提到此事,感謝魯迅當年對他的扶持。
有讀者對豐子愷說:“魯迅在翻譯技巧和手法方面不如您,您的譯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而魯迅卻是‘硬譯’,有時佶屈聱牙,難以理解。”豐子愷說:“這個說法我不能茍同,魯迅先生的理解和譯筆遠遠勝過我,他的譯文無疑是大手筆,讀他的譯本,能給人營造一種格外別致的味道,我怎么能與他相提并論呢?”
對此,魯迅也說:“也許,真正的藝術家之間心靈都是默契的吧,讀者喜歡誰的譯本就去讀誰的譯本,這本就不存異義,沒必要為此勞神費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