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作為京派小說的代表人物,沈從文做到了獨樹一幟。沈從文通過情感豐富的筆,在他的文學生命之中留下了燦爛的一頁,作品有著濃厚的生命意識,此種意識就如同生命之翡翠,晶瑩奪目。
沈從文在20 世紀30 年代的文壇中崛起,其創(chuàng)作和五四運動之中的“重新做人”“人的文學”啟蒙思想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但是,怎樣重新做人、做何種人,卻被大部分人忽略了,作家們也大多被限制在較為空泛的爭自由或是個性解放層面,過于重視生活,而忽略了生命的意義。基于此,沈從文意識到生命屬于文學的根本,進而將兩者進行了結合。如果說徐志摩把生命上升到了信仰高度,那么沈從文則是將生命視作衡量事物的標準,他曾說:“我是一個鄉(xiāng)下人,走到任何一處照例都帶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會總是不合,一切來到我命運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边@段話中的標準正是指的是“生命”。
就沈從文的小說而言,涉及的鄉(xiāng)村,特別是湘西邊地,總是能夠讓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原因在于湘西原始形態(tài)保存十分完整,且環(huán)境相對封閉。此類“不為人知,歷史遺忘的山寨中”,依然維持著部落氏族以及原始習俗。就原始生命的活力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愛的自由。沈從文被此種愛深深吸引,陶醉其中,在《邊城》之中,沈從文對此種原始生命活力進行了闡述,給予贊揚,并形成“愛與死相鄰”的觀點。但是,針對此種原始生命形態(tài),沈從文表現(xiàn)出的是不認同態(tài)度,“雖不為人生瑣細所激發(fā),無失亦無得,然而‘其生若浮,其死則休’,雖近生命本來,單調(diào)又終若不可忍受”,原始生命形態(tài)因為不具備“知識性的參與”,抑或是缺乏“理性判斷的甄別”,進而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
以上出現(xiàn)的不和諧因素,沒有妨礙沈從文對原始生命形態(tài)的重視,因為生命原始狀態(tài)之中存在著人之為人的自由,也存在沒有被人性所污染的本來存在方式,此種人性之真賦予了沈從文生命形態(tài)對人性異質(zhì)力量進行消除的作用,進而讓生命能夠順利地實現(xiàn)自為狀態(tài)。
沈從文受人生經(jīng)歷以及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邊城》之中對生命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簡而言之,沈從文在對《邊城》進行創(chuàng)作時,彰顯了追求生命本質(zhì)的“愛”和“美”,以及對本真、純?nèi)坏奶剿?。例如,翠翠母親在生下她之后,喝冷水死了,選擇通過死亡來追求愛情,進而使生命哲學的凝重感得到了增強,并使自己的生命在翠翠身上進行延續(xù)。但是翠翠的愛情也不順利,一個犧牲了生命,一個離家出走,均體會到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同時,形而上學之中存在一條公理,即所有心靈可以想象的東西,均涉及有可能存在的觀念。換言之:所有我們能夠想象出來的東西,均不是絕無可能的。其次,沈從文又遺憾于生命存在的無知、殘缺,他在對原始生命力進行贊揚和描繪的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其中的弊端以及破壞因素,于是他提道:“原始生命力中破壞性的一面固然令人痛恨,但我們卻不應該忽視。只有將這一力量轉(zhuǎn)化為建設性的活動,才能消除其破壞作用?!碧貏e是在原始生命力被社會所壓抑的環(huán)境中,部分代表著這一時代原始生命力的成員,通常會反映出社會的殘暴。沈從文對此情況的認識也十分深刻,他渴望運用中性、柔和以及理想的方式予以表達?;诖?,沈從文小說之中的生命意識,存在著顯著的中和美、陰柔美。沈從文憑借筆墨,立足于內(nèi)核、外殼以及歸屬的角度,展現(xiàn)出了生命的厚度、張力,進而讓他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存在著對生命自然的追求,展現(xiàn)出了“生命的永生”的價值理想。
綜上所述,若將沈從文作品比喻成希臘的一座小廟,生命與自然人性則屬于其中所供奉的主要內(nèi)容。注重人與人性,是沈從文在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的基本原則,通過對人和人本性的展示,構建民族精神,進而讓中華民族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