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寧 陸燕 林怡 李艷春 劉明香
摘要:[目的]探討茶園套種對靈芝生長和品質的影響,為茶園套種靈芝的生產(chǎn)模式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采用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2種茶園套種靈芝仿野生栽培方式,分析比較2種茶園套種方式與常規(guī)室外蔭棚覆土栽培方式之間靈芝的生長性能、商品性狀及其品質的差異。[結果]茶園套種模式下,靈芝可以正常出芝并生長發(fā)育成熟,其商品性狀正常,但生長性能和商品性狀均不如室外蔭棚覆土栽培。與室外蔭棚覆土栽培相比,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2種茶園套種下的靈芝菌棒下地后生長時間分別慢25、18d,出芝率分別顯著降低12.8%和14.5%(P<0.05),生物轉化率分別降低10.48%和4.49%(P>0.05)。茶園套種時靈芝的多糖、總三萜和氨基酸等含量與室外蔭棚覆土栽培均無顯著性差異;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的靈芝多糖含量為1.09%和1.08%,比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高9.90%和9.29%,總三萜含量為1.19%和1.21%,比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高11.48%和13.55%。[結論]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靈芝可以正常生長,茶園套種可提高靈芝的品質,但對生長性能和商品性狀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茶園;靈芝;套種;生長;品質
中圖分類號:s567.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384(2020)05-0532-06
0 引言
(研究意義)靈芝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 Fr.)Karst.或紫芝(GanodermasinenseZhao,XuctZhang)的干燥子實體,是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傳統(tǒng)的藥用真菌,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等功 效。靈芝含有多糖、三萜、氨基酸、脂肪酸、生物堿和酚類等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腫瘤、抗衰老、抗炎、抗菌和保肝等藥理作用,常用于預防和治療腫瘤、失眠、高血壓、糖尿病及免疫性疾病。目前市場上的靈芝主要通過室外蔭棚覆土的人工栽培方式獲得。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是一種新興的林下經(jīng)濟模式,不僅可充分利用林下資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又能提供食用菌生長的適宜溫度和濕度,使食用菌充分吸收自然環(huán)境中的天然養(yǎng)分,有利于品質的提升。茶樹是福建省分布最廣的經(jīng)濟作物,茶園面積和茶葉產(chǎn)量均位居全國前列。由于長期以來山地茶園的粗放管理,一些茶葉主產(chǎn)縣的茶園水土流失比例高達80%以上,為了提高茶園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經(jīng)濟生態(tài)效益,茶園套種不同的經(jīng)濟作物已成為常規(guī)生產(chǎn)模式。茶園套種靈芝不僅能充分利用茶園內(nèi)的空間環(huán)境和光熱水資源,而且對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改善與優(yōu)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重要作用。在茶園內(nèi)進行復合種植的靈芝屬于仿生態(tài)野生栽培,生長條件接近于自然,促進其品質提升,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前人研究進展)目前有較多的研究集中在茶園間套作食用菌對茶葉產(chǎn)量、茶園土壤理化性質和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方面。李振武等發(fā)現(xiàn)幼齡茶園冬季套種大球蓋菇能增加土壤養(yǎng)分,減少土壤容重,有明顯的保濕保墑作用,促進茶樹春芽萌發(fā),提高春茶產(chǎn)量;蔣玉蘭等發(fā)現(xiàn)茶樹和長根菇間作模式對于土壤養(yǎng)分有短期增效作用,可明顯提高茶鮮葉中茶多糖和土壤中速效氮、磷、鉀含量;同時楊洪姣等發(fā)現(xiàn)茶菌間作時間越長,茶園產(chǎn)量越高,通過提高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值和改變土壤易酸化的特性等方面改善茶園土壤環(huán)境。此外,楊云麗等研究發(fā)現(xiàn),茶樹和食用菌間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中細菌和放線菌數(shù)量的變化均為單作茶園最高,間作2年茶園次之,間作1年的最低。然而,對茶園間作模式下食用菌生長狀況以及產(chǎn)量和品質方面的研究較少。楊國育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云南大葉種茶園內(nèi)進行食用菌覆土栽培能夠滿足食用菌生長要求,覆土栽培香菇和木耳的生育期比室內(nèi)傳統(tǒng)栽培的生育期有所延長,茶樹和食用菌復合栽培模式能夠增加茶園產(chǎn)出與收益。(本研究切入點)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套種靈芝后茶園土壤的有機質、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顯著提高,速效鉀含量和pH值顯著降低,而全磷和全鉀含量變化不顯著,同時改變了土壤細菌群落結構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對豐度。但茶園套種對靈芝的產(chǎn)量和品質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茶園套種與常規(guī)室外蔭棚覆土栽培模式下靈芝的生長性能、商品性狀及品質差異,明確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靈芝能否正常生長以及品質特點,以期為茶園套種靈芝的生產(chǎn)模式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菌株與培養(yǎng)基
供試菌株赤芝(Ganoderma lucidum,編號:韓芝8號),由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靈芝培養(yǎng)基配方:雜木屑45%,五節(jié)芒粉40%,麩皮10%,紅糖2%,石膏粉2%,過磷酸鈣l%。
1.2 季節(jié)安排與試驗地點
試驗安排在春夏兩季間進行,其中茶園套種選擇春茶采摘與秋茶采摘季節(jié)之間的茬口時間(2017年57月);試驗地點為福建省白水巖茶業(yè)有限公司的生產(chǎn)基地(裝袋、滅菌、接菌、室內(nèi)培養(yǎng)及室外蔭棚覆土栽培)和山地茶園(露天覆土栽培),生產(chǎn)基地與山地茶園位置相鄰(119°4'E,26°55'N,海拔982m),土壤條件一致,均為紅壤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pH 4.93、有機質含量27.97g·kg-1、全氮1.13g·kg-1、堿解氮132.31mg·kg-1、有效磷10.17mg·kg-1、速效鉀145.20mg·kg-1;茶樹品種為福云6號,茶齡10年,茶行間距1.2m.
1.3 試驗方法
1.3.1 靈芝的裝袋、滅菌、接菌及室內(nèi)培養(yǎng)選用17cm×35cm×0.05cm規(guī)格的高壓聚丙烯塑料菌袋,每袋干料約375g,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試驗靈芝的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和室內(nèi)培養(yǎng)。
1.3.2 出芝管理當菌絲長滿菌袋時(以下簡稱菌棒),將菌棒全脫袋進行茶園或室外蔭棚栽培。茶園套種:在茶樹的同一側滴水沿內(nèi),距離茶樹樹干25~30cm開條溝將菌棒埋人土中,每行茶樹套種1行靈芝,采用開溝深20cm左右、寬20cm左右的豎栽和開溝深locm左右、寬20cm左右的橫栽2種套種處理,菌棒間距5cm,覆土3~5cm,每個處理3個重復,每個重復200袋。以室外蔭棚脫袋覆土栽培為對照,3個重復,每個重復200袋。按常規(guī)靈芝覆土脫袋栽培方法及茶園正常管理方法進行靈芝出芝管理,適當疏蕾,每個菌棒保留1~2個蕾,觀察靈芝子實體和孢子的生長情況,若有雜菌或病蟲害出現(xiàn),及時進行處理或防治。當靈芝菌蓋不再增大,邊緣白色圈消失,同時伴有大量的靈芝孢子飛散時,是靈芝子實體成熟的標志,此時應采收,采收時用剪刀齊土表剪下子實體(含菌柄)。
1.3.3靈芝生物轉化率、商品性狀和品質的分析每個重復隨機選取10個菌棒的靈芝子實體,于60℃烘干至恒重,用于生物轉化率、商品性狀和品質的測定分析。靈芝商品性狀的分析,其中菌蓋長度和寬度分別從菌蓋的最長和最短處測量,菌蓋厚度從距離菌柄1cm處測量;靈芝子實體多糖測定,根據(jù)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規(guī)定的硫酸蒽酮-分光光度法方法進行;靈芝子實體總三萜酸測定,根據(jù)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規(guī)定分光光度法(以齊墩果酸為對照)進行測定;17種氨基酸測定采用GB/T5009.124-2003食品中氨基酸測定方法進行,分析儀器為日立L-800氨基酸自動分析儀;色氨酸測定采用GB/T15400-1994飼料中色氨酸測定方法進行,分析儀器為紫外分光光度計。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l5.0軟件系統(tǒng)進行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園套種對靈芝生長的影響
茶園套種時,靈芝可以正常出芝、生長,成熟時可正常產(chǎn)生并釋放孢子(表1)。與室外蔭棚栽培(對照)相比,茶園套種(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時的靈芝出芝時間和成熟時間都比較慢,其中出芝時間分別慢5、3d,成熟時間分別慢20、15d(P<0.05),整個靈芝菌棒下地后生長時間分別慢25、18d(P<0.05)。茶園套種(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的靈芝出芝率分別為85.2%和83.5%,比對照顯著降低12.8%和14.5%(P<0.05);靈芝生物轉化率分別為5.98%和6.38%,比對照降低10.48%和4.49%(P>0.05)。而茶園套種模式下的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2種處理之間在靈芝出芝時間、成熟時間、出芝率和生物轉化率等方面的差異不顯著。
2.2 茶園套種對靈芝子實體商品性狀的影響
茶園套種與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子實體均為腎圓形,從外觀來評價商品特征均正常(表2)。茶園套種的靈芝菌蓋長度、寬度、厚度和菌柄長度等均不如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其中菌蓋長度、寬度和菌柄長度均有顯著性差異,這些正是茶園套種靈芝生物轉化率低的主要因素,也是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對露天仿野生栽培靈芝的影響結果。茶園套種的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2種處理之間的靈芝菌蓋厚度、長度、寬度和菌柄長度均無顯著性差異。
2.3 茶園套種對靈芝子實體品質的影響
茶園套種的靈芝子實體多糖含量為1.09%和1.08%,高于國家藥典標準(≥0.90%),分別比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高9.90%和9.29%,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表2);茶園套種的靈芝子實體的靈芝三萜含量為1.18%和1.21%,分別比國家藥典標準(≥0.50%)高1.37倍和2.41倍;分別比蔭棚覆土栽培靈芝高11.48%和13.55%,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兩種茶園套種方式之間,豎栽覆土處理的靈芝子實體多糖含量略高于橫栽覆土處理,而總三萜含量略低于橫栽覆土處理。
茶園套種與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子實體均檢測出18種氨基酸成分(表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占氨基酸總含量的42%以上,EAA/NEAN值均在0.73以上,分別高于FAO/WHO標準規(guī)定的40%和0.6水平,達到優(yōu)質的食物蛋白質原料的標準。兩種茶園套種的靈芝子實體的總氨基酸含量達6.24g·hg-1和6.15g·hg-1,分別比蔭棚覆土栽培的靈芝提高10.25%和8.66%,必需氨基酸含量達2.68g·hg-1和2.62g·hg-1,分別比蔭棚覆土栽培的提高11.67%和9.17%,但處理間均無顯著性差異;2種茶園套種方式比較,豎栽覆土處理的靈芝子實體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也略高于橫栽覆土處理。
3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表明,茶園套種時,靈芝可以正常出芝并生長發(fā)育成熟,靈芝商品性狀正常,說明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合靈芝生長發(fā)育,這是因為靈芝屬寡光照食藥用菌,成齡茶園茶行間的郁閉度較高,光照條件正好滿足靈芝生長的需求,加上茶園土壤偏酸性,也滿足靈芝生長的酸性條件(pH值4.5~6.0)。同時,靈芝屬高溫結實性菌類,覆土栽培時期一般在5~7月,此時茶園的溫濕度、土壤水分也與靈芝的生長要求條件相似,大多生態(tài)和有機茶園在春秋季之間的農(nóng)事活動較少,對靈芝生長發(fā)育的人為影響可以減少到最低。茶園套種時,靈芝的出芝時間、成熟時間、出芝率、生物轉化率和商品性狀均不如室外蔭棚覆土栽培,而靈芝多糖、總三萜和氨基酸含量等品質指標均高于室外蔭棚覆土栽培,這可能與茶園套種為露天仿野生栽培有關系,茶園溫濕度比蔭棚低而不穩(wěn)定,光照也強于蔭棚,這些因素對靈芝的生長和性狀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同時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病蟲草害同樣影響靈芝的生長,但這些不利的環(huán)境因素卻對靈芝的品質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周春紅等、陳體強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野生靈芝的活性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栽培靈芝高,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茶樹屬于小灌木,根深60~80cm,根幅在100cm以上,茶樹的根為軸狀根系,由主根、側根、細根和根毛組成。本研究中的茶樹品種為福云6號,屬于大葉茶類,主根明顯,而茶園套種靈芝時,在距離茶樹樹干25~30cm開條溝,開溝深度20cm和10cm,對茶樹根系生長的影響較小。同樣是茶園套種,豎栽覆土和橫栽覆土2種處理的靈芝其出芝時間、成熟時間、出芝率、生物轉化率、商品性狀和品質也有所不同,但差異不顯著。從理論上來講,單位面積的茶園,豎栽覆土栽培的靈芝菌棒數(shù)量比橫栽覆土栽培多50%,相應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茶園的靈芝產(chǎn)量,但由于開溝深度是橫栽覆土栽培的2倍,同樣增加了相應的勞動成本。因此,在實際生產(chǎn)時可根據(jù)茶園立地條件、投入產(chǎn)出等情況選擇豎栽覆土或橫栽覆土的茶園套種靈芝模式。
目前,靈芝覆土栽培中,有全脫袋、半脫袋及不脫袋等處理,本試驗采用全脫袋處理,正是從茶園生產(chǎn)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曹衛(wèi)民等、李忠等研究發(fā)現(xiàn)靈芝菌糠含有豐富的有機質、Ca和P等營養(yǎng)成分,試驗結束后脫袋處理的靈芝菌糠,正好作為肥料,直接回施給茶園,增加茶園土壤肥力。在茶園套種靈芝等食用菌,從外界投入了大量的栽培料,子實體生長的過程中會形成新的菌絲殘體,子實體采收后的菌渣中含有蛋白質、菌體蛋白、氨基酸、酶等各種成分,這些都可能轉變成土壤的有機無機肥源。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套種靈芝能顯著增加茶園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茶樹作為葉用植物,對氮素營養(yǎng)的需求高,茶園套種靈芝對土壤養(yǎng)分的增效有利于茶樹的生長。因此,茶園套種靈芝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現(xiàn)代茶園生產(chǎn)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