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將“民主”大旗滿世界揮舞的美國,在當代國際關系中正是最不民主的那一位。
在美國大選外溢效應的影響下,10月變得格外敏感,“隔空喊話”也因此顯得相當密集。
10月23日,美國舉行了總統(tǒng)候選人最后一場電視辯論。全場95分鐘內(nèi),“中國”一共被提及55次,其中特朗普22次,拜登26次,另外7次出自主持人之口。用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昆西研究所東亞項目主任史文的話說,兩位候選人談及中國時無非是“我對北京很強硬”“不,我更強硬”之類的示狠濫調(diào)。
競選陳詞有時不能太當真,但那骨子里透出來的美國要堅持霸權、固守霸道、蠻橫霸凌的宣示還是真真的。
此前一天,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說,德國和中國正在成為潛在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再能控制世界,英國和法國的作用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俄羅斯領導人此番點評可謂意味深長。
同樣是這天,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摩洛哥外交大臣布里達通了個電話。針對當前美國一些政要在全球不擇手段對中國造謠抹黑,“脅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王毅強調(diào):“這是當代國際政治中最令人不齒的行為,充分暴露了美國的單邊霸凌和自私自利本質?!?/p>
脅迫,意為威脅強迫,是一段時間以來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詞語。審視一下美國政府幾年來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所作所為,以“脅迫”形容很是貼切。
前不久,塞爾維亞總統(tǒng)武契奇在白宮與科索沃當局領導人簽署經(jīng)濟協(xié)議。身材高大的武契奇局促地坐在臨時搬來的一張椅子上面對特朗普,這一場面被解讀為他遭到美國脅迫的生動一幕。
美國的脅迫是不講道理的,它本已退出伊核協(xié)議,又要求聯(lián)合國繼續(xù)制裁伊朗便是明證;美國的脅迫也是不講道義和責任的,在國際社會最需要團結抗疫的關鍵時刻,它退出世界衛(wèi)生組織便是明證;美國的脅迫更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揮舞制裁大棒試圖阻斷俄、德“北溪-2”項目便是明證;美國的脅迫還是武大郎開店式的,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yè)一再遭到欺凌便是明證。將“民主”大旗滿世界揮舞的美國,在當代國際關系中正是最不民主的那一位。
脅迫他人倚仗的是一時無人企及的力量,但脅迫的濫用卻也在銷蝕這種力量。二戰(zhàn)以后的美國一直在這一悖論中徘徊。奧巴馬上臺伊始,基于對美國“9·11”事件后小布什極力推行單邊主義的惡果,嘗試與伊斯蘭世界展開“對話”,打出了外柔內(nèi)剛的“巧妙外交”等新牌。特朗普執(zhí)政后,將鐘擺又重新推回至單邊主義,將管理自家公司時張口閉口“你被解雇了”的做派全套搬到了國際關系中。美國簡單、粗暴的“脅迫式外交”攪得周天寒徹,一系列突破底線的霸權、霸道、霸凌行徑令整個世界動蕩不安。
脅迫與人類文明社會所追求的平等、公道相悖,令人不齒。武契奇的申訴,默克爾的眼神,譚德塞的駁辯都表達了對遭到脅迫的不平。至于中國,一個聲音如今再一次振聾發(fā)聵:“現(xiàn)在中國人民已經(jīng)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