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天
拖延,有時候會很影響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才會想要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消除拖延。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表面上消除了這個狀態(tài),但是這個狀態(tài)會反復出現(xiàn),甚至在消除的過程中會感到很痛苦,但其實,拖延的背后,往往隱藏的卻是未被滿足的渴望。
我有位朋友一直說自己有嚴重的拖延癥,為此失去了很多機會,他甚至想了很多辦法消除拖延,但我告訴他:“不要拖延是意識層面的認知,拖延則是潛意識深處的需要?!?/p>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曾收治過這樣一個病例,他的一位病人一直堅稱自己是耶穌,大伙就覺得這人精神有問題。埃里克森見到他后,并沒有去否認他,而是接受了他“耶穌”的身份。然后,埃里克森對他說:“耶穌,你會做木工嗎?”
他說:“當然啦,所有人都知道耶穌出生在木匠家?!?/p>
于是埃里克森邀請他去幫忙做木工,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當他開始和別人一起工作時,他不再認為自己是耶穌了。在工作的環(huán)境中,他逐漸地就從“我是耶穌”的自我催眠中脫離出來了,變得和正常人一樣。
這個故事表明:一個人越固執(zhí),越不要試圖改變他的固執(zhí),否則會產(chǎn)生一種反作用力。要發(fā)生改變,最好的辦法不是僅僅去改變行為,而是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
埃里克森認為,每個現(xiàn)象最初產(chǎn)生的時候,都是我們內(nèi)在在保護自己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要去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資源和力量,而不是僅僅試圖消滅這個現(xiàn)象。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他會覺得拖延是不好的,試了很多辦法去消除拖延。
那么這位朋友拖延行為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些資源和力量在保護著他呢?帶著這份好奇,我們探討了他的成長故事。
他從小就是學霸,讀小學時就覺得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比如,無論多晚睡覺,睡前都會把書桌收拾整齊,如果沒有收拾好的話,他心里會覺得不舒服,擔心會被爸爸責罵。慢慢地,他就形成了習慣:如果有什么東西掉到地上了,他會變得很緊張,他必須立刻將其撿起來,一秒鐘都不能忍受。
有一天,他在房間寫作業(yè),一支筆掉在了地上。他當時也緊張了一下,按以往的習慣,他馬上就會把筆撿起來。但那天他忽然有了個新想法,因為房間里只有他一個人,他想著那支筆又不是現(xiàn)在要用,立馬就撿起來跟待會再撿起來似乎也沒有什么區(qū)別,自己沒有必要那么緊張地馬上去撿。
當他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忽然覺得很開心。他說那種感覺仿佛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原來窗戶外面的世界還可以是這個樣子的。
再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忍受東西掉了5分鐘不撿起來,也可以五天都不撿起來。最后,他發(fā)展成了拖延,事事皆可拖。他覺得自己最初的拖延可能就是來自于此。
當他講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原來,他是在用拖延對抗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因為從小父母要求比較嚴格,形成了他的完美主義,所以他時刻都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嚨锰o的身心,忽然在那一刻自發(fā)地調(diào)動起了身體的智慧,他找到了一個對抗緊張和焦慮的方法——慢慢來。
馬上做好,是他意識層面上對自己的認知。慢慢來,是他潛意識層面對自己的渴求。這就形成了意識和潛意識的沖突,最后發(fā)展成了拖延的問題行為。
我們都習慣性將自己的一些“問題”視為敵人,并試圖消滅它,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給自己壓力,造成越來越緊張,這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問題”上,忽視了背后的原因和源動力。
我建議朋友可以試著先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小目標。目標太大,意味著完成的難度太高,實現(xiàn)起來耗費的時間精力也更大。這反而會讓我們?yōu)榱吮Wo自己現(xiàn)有的舒適,而把事情繼續(xù)拖著。小目標實現(xiàn)起來相對容易,也容易得到滿足,有利于刺激下一個進程的進展。而且,不會因為目標太大,將最終的目標想得太完美,稍有不如意就退出或毀掉了。其次,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具體的時限。拖延通常是怕失控,為了不進入失控狀態(tài),而選擇拖延。這樣的心理緩沖,雖然能讓自己舒服些,但最終還是會導致拖延。給自己設(shè)定一個具體的時限,既有利于我們接受自己的拖延,又能讓自己有控制感和安全感。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