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傳統(tǒng)園林植物香景哲理意蘊解析*

2020-11-05 11:46陳意微
廣東園林 2020年5期
關鍵詞:天地園林

陳意微

“關注生命,以情為核”[1]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重要美學理念。植物作為自然生命體,其應時而發(fā)的香氣盡管“無可名狀”“無可執(zhí)著”,卻具有“攝召魂夢”“顛倒情思”的魅力[2],成為園林重要的造景要素,在構成園林舒適嗅覺環(huán)境的同時,被賦予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乃至深邃的哲理意蘊,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獨特的嗅覺審美思想及園林意境。

1 靜觀生意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類)是一個大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機和生意,這種生機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宋代程顥所謂“萬物之生意最可觀”[3]。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生命體,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其春夏秋冬呈現(xiàn)的季相變化,早暮晝夜呈現(xiàn)的形態(tài)不同,皆是天地所生,所謂“朝夕不同,四時變態(tài),皆天地委形”①宋代王貴學《王氏蘭譜》。也就是說植物的形態(tài)之變蘊含著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之大德。因此,植物成為儒者靜觀生意的媒介。宋人邵雍主張觀花自可以觀造化之妙②宋代邵伯溫《易學辨惑》;周敦頤“綠滿窗前草不除”,取其生生自得之意,于生物中觀天理流行③宋代黎靖德《朱子語類》。明代王象晉《群芳譜·序》中亦言:“種不必奇異,第取其生意郁勃,可覘化機?!边@里所謂“化機”,就是指植物參贊化育的生機與活力[4]。

在植物“朝夕不同,四時變態(tài)”的性狀特征中,應時而發(fā)的香氣就是其“生意”很好的展露。宋代趙時庚描述窗前蘭言:“其茅茸,其葉青青,猶綠衣郎挺節(jié)獨立,可敬可慕。迨夫開也,凝情瀼露,萬態(tài)千妍,熏風自來,四坐芬郁,豈非真蘭室乎!豈非有國香乎!”④宋代趙時庚《金漳蘭譜》可見,蘭未開之時,“其茅茸,其葉青青”是通過視覺進行有距離的觀看,當其開時,香氣隨風而至,滿室生香,人浸潤其中,是一種無距離的突然直接接觸,給人更大的觸動,也更能呈現(xiàn)自然的生命意趣。元代許謙《次韻王景元春暮》亦言:“隨分眼前生意足,對窗野草發(fā)幽香。”

在眾多的植物香景中,早春的幽幽梅Armeniaca mume香,被認為最能呈現(xiàn)宇宙大化流行的勃勃生機,是窺探“天地之心”(生之不息)的最佳媒介。儒者認為,冬至一陽來復之時乃是“見天地心”的絕佳契機?!吨熳诱Z類卷七十一》言:“三陽之時,萬物蕃新,只見物之盛大,天地之心卻不可見。惟是一陽初復,萬物未生,冷冷靜靜,而一陽既動,生物之心闖然而見,雖在積陰之中,自藏掩不得?!边@就是所謂“靜中動,方見生物心”①宋代黎靖德《朱子語類》。也就是說,在三陽物盛之時,只呈現(xiàn)物之繁茂之“動”,其背后的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反而不可呈現(xiàn);而冬季剝落之時,萬物寂寥枯槁,只有“靜”,天地生物之心幾乎泯滅。唯有在陰盡陽生之時,才“可見天地生物之心,無一息之間斷也”②明代來知德《周易集注》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而在這“一陽初復”但依然“冷冷靜靜”之時顯露出“動”之生機的,梅花最為典型。且看以下詠梅詩:

萬物當枯槁,嶺梅正香沸。所以天地心,剝盡復當暨。③清代王余佑《雪后寄田治埏》

靈山開霽色,花意動寒林。蕊奪冰霜氣,香含天地心。④清代李重華《賦得山意沖寒欲放梅》

百卉伏窮陰,一枝倚春色。因易探真機,生意何曾息。⑤宋代葉茵《見天地心·梅》

一氣獨先天地春,兩三花占十分清。冰霜不隔陽和力,半點機緘妙化生。⑥宋代于石《早梅》

這些詩句表明,在靜寂的世界中,數(shù)點梅花,一縷暗香,便呈現(xiàn)出春意盎然之勢。這種“靜中之動”是其他花木所不具備的特征,正所謂“清香傳得天心在,未許尋常草木知”⑦明代方孝孺《畫梅》。這種審美意趣也是畫梅作品所經(jīng)常表現(xiàn)的內(nèi)涵。在明代江南著名畫家沈周所繪《尋梅圖》(圖1)中,遠山慘淡如睡,近處竹林雖在,卻頗為蕭條,只有溪邊懸?guī)r邊上古梅花發(fā),暗香襲人,生意郁勃。又如清代畫家胡桂所繪《冬嚴貞靜圖》畫冊中的“云溪梅香”一景(圖2),溪水結冰,白雪皚皚,整個畫面顯得極為素靜,溪邊紅梅綻放,暗香浮動,在一片素靜中顯現(xiàn)出勃勃生機。圖冊總題雖為“冬嚴貞靜”,但畫家想表達的并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靜中梅吐清香之“動”,這從“云溪梅香”的景名可以看出。此外,畫面上的紅梅與白雪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顯然也是畫家出于更能呈現(xiàn)生機活力的選擇。

這種審美意趣也體現(xiàn)在園林的景點題名中。清代時期蘇州滄浪亭一處賞梅景點“見心書屋”(圖3),就是取“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句意而題[5]14,傳遞了從梅花暗香浮動中觀生意,體悟周而復始的永恒宇宙的哲理意蘊。

2 聞于無香

《禮記曲禮上》有“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之說。類似地,在嗅覺審美領域也存在“聞于無香”的觀照方式。“聞于無香”自宋代以降頗為流行,在宋人看來,但凡是具有勃勃生機的植物,都能被聞到香。王楙就對“櫻桃無香”之說進行了辯解:

漁隱曰:“退之《櫻桃詩》曰‘香隨翠籠擎初重,色映銀盤瀉未?!?。櫻桃無香,退之言香,亦是語病?!逼椭^凡麗于土而被雨露之發(fā)育者,皆有香。香者,氣也。謂草無香,則曰“風吹花草香”,謂竹無香,則曰“風吹細細香”,豈可謂櫻桃無香哉?漁隱不參物理,但謂芬馥者為香,而不知物之觸于鼻觀者,非香而何?①宋代王楙《野客叢書》卷十四

胡仔批評韓愈《櫻桃詩》中詠櫻桃之香“是語病”,因為櫻桃本無香。王楙則指責胡仔認為櫻桃無香是“不參物理”所致,因為在他看來,“香者,氣也”,但凡接受天地土壤雨露滋養(yǎng)發(fā)育,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自然萬物都有“氣”,也就有香,所以不能說櫻桃無香。

何為“氣”?《文子·守弱》中言:“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币簿褪钦f,“形”是人生命的“房子”,是軀殼,而“氣”,才是生命的本元,“形以氣充,氣耗形病”[6]。人固然如此,草木亦復如是,草木亦有維持其生長發(fā)育與蓬勃生機之“氣”(元氣)。元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不僅自然萬物中皆有元氣,而且自然萬物之所以生生不息,乃天地之元氣使然,所謂“生萬物者天地之元氣也”②戰(zhàn)國《管子》,四部叢刊景宋本,“天地之元氣亙?nèi)f古而不息”③明代朱諫《李詩選注》卷二,明隆慶刻本。天地之元氣,可以通過鼻口呼吸吐納感知體悟。《老子河上公注》對《老子道德經(jīng)》中“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注曰:“根,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蓖瑯油ㄟ^鼻子的呼噏喘息進行感知的香,具有與氣類似的特征—“若可存,復若無有”④先秦河上公《老子河上公注》,四部叢刊景宋本。“香氣”也成為一常用名詞,“香者,氣也”也被普遍認同。宋代劉辰翁認為:“香者,天之輕清氣也,故其美也,常徹于視聽之表?!雹菟未鷦⒊轿獭俄毾肪砦澹逦臏Y閣四庫全書本這里的“香”,并非指芬馥之物,而是宇宙本元之氣⑥明代《幼學瓊林》言:“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保浯竺罒o法被外在感官直接把握,需要“參物理”才能體會。

類似于宋人王楙辯解“櫻桃無香”之說,清人李漁也有辯駁“海棠無香”的精彩論斷:

吾欲證前人有色無香之說,執(zhí)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種清芬,利于緩咀,而不宜于猛嗅。使盡無香,則蜂蝶過門不入矣,何以鄭谷《詠海棠》詩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有香無香,當以蝶之去留為證……噫,“大音希聲”,“大羹不和”,奚必如蘭如麝,撲鼻薰人,而后謂之有香氣乎!”[7]

可見,在李漁看來,前人所謂“海棠有色而無香”之說是因為沒有感悟“大音希聲”“大羹不和”之理,停留在香聲味的表象,看不到其背后的本質(zhì)。宇宙之大音(天樂)極為微細,不能夠用耳去聽,而是要用心靈去感悟那永恒和諧的天樂。真正的美味不需要調(diào)合五味,卻余味無窮。類似地,呈現(xiàn)生命本元之香氣不必如蘭如麝般濃烈,不能通過鼻子的嗅聞直接感知,正所謂“大香不馥”矣。

這種種的論斷,旨在將“香”上升到天地萬物之“氣”,其呈現(xiàn)出來的并非僅僅滿足官能的芳馥,而是超越官能的自然造化氣韻生動的生命圖景。

3 參香通禪

禪宗主張在活潑潑的生命中,在自然的一草一木中領悟空寂、永恒的宇宙本體。所謂“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因為“法身無象,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⑦唐代《大珠慧海禪師語錄》卷下·諸方門人參問語錄,所以,一切活潑潑的生命現(xiàn)象無不是“法身”“般若”的顯現(xiàn);無論是鳶飛魚躍、樹長草生,還是花開香溢,任何一刻都可以是悟道的機緣。試看以下詠花香詩句:

疏梅插書瓶,潔白滋媚好。微香悠然起,鼻觀默自了。秀色定可憐,仙姿寧解老。禪翁心土木,對此成魔惱。①宋代張耒《摘梅花數(shù)枝插小瓶中,輒數(shù)日不謝,吟玩不足,形為小詩》

嘉卉多生佛氏宮,一經(jīng)鼻觀便圓通。妙香來處非和合,豈在根塵吸染中。②宋代李綱《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四首右和太華庵聞牡丹、芍藥花香》

雪屋因君發(fā)妙思,作歌可比漢芝房。根塵已證清凈慧,鼻觀仍薰知見香。③宋代張孝祥《再和水仙花》

閑居味禪悅,心與木石比。頗思道場樹,香覆功德水。涼秋桂敷榮,馥郁滿窗幾。鼻觀本無香,觸著亦可喜。④清代陸錫熊《篁村集》卷三,清道光二十九年陸成沅刻本

搖挹嵐光開畫,靜參花氣通禪?;泵甲E老詞仙,一瓣香傳。⑤清代查世倓《復園十詠·遠香堂》

蕭然一衲坐繩床,虛室常明海印光。選罷耳根參鼻觀,木魚風定藕花香。⑥清代祖觀《錢水西藕花香里讀楞嚴圖》

在這些詩中,作者使用了“禪悅”“通禪”“魔惱”“圓通”“妙香”“根塵”“清凈慧”“知見香”等佛教術語來表達賞花時的感悟,描繪了一個香氣彌漫、虛靜空靈的境界。由于佛教根塵觀念的介入,古人日常的賞花活動,已經(jīng)不單純是一種感官的享受,而往往具備了參禪悟道的欣悅[8]。在佛教經(jīng)典中以香悟道的例證不少,香嚴童子就是在聞沉水香的過程中感受香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從而心竟頓銷,領悟圓通,證得阿羅漢果位⑦唐代般剌密帝譯《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五,民國6年(1917年)魯心齋刻本。歷代文人聞花木之香開悟者也不少,黃庭堅就是其中的典型。據(jù)普濟《五燈會元》(宋)載:

(黃庭堅)往依晦堂,乞指徑捷處。堂曰:‘祇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珨M對,堂曰:‘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一日恃堂山行次,時巖桂盛放,堂曰:‘聞木犀華香么?’公曰:‘聞?!迷唬骸釤o隱乎爾?!屓唬窗葜?。

這則公案說的是晦堂啟發(fā)黃庭堅脫卻知見與人為觀念的束縛,體會自然的本真,生命的根本之道如同木樨(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花香自然飄溢一樣,無處不在,自然而永恒[9]。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意蘊成為后世園林桂花香景營造的境界追求,以其題名者不在少數(shù)。例如清代袁廷槱“漁隱小圃”中有“無隱山房”,“仿山谷答長老之旨,植桂甚繁”[5]99;金履白“娛暉小墅”中有“無隱山館”,“取晦堂禪師與山谷老人問答之義”而題[5]257。漢陰“可園”中有“香無隱廊”,并作詩曰:“秋風生桂樹,開軒引微涼。步屧不聞響,衣染空中香。儒釋本一理,吾心已坐忘。”[10]南京胡氏“愚園”中有“無隱精舍”,桂花秋時馥烈從風,詩曰:“妙契無言旨,更延秋八月天。我慚根性鈍,不解木樨禪?!雹嗲宕w彥修《愚園三十一詠無隱精舍》現(xiàn)蘇州“留園”有“聞木樨香軒”景題(圖4),引發(fā)人對黃庭堅參香悟道的聯(lián)想。

明代釋因師“師子林”中有“問梅閣”一景,閣前老梅一株(圖5)。釋道恂撰《師子林紀勝集》中收錄了時人詠“問梅閣”的詩作八首:

問春何處來,春來還幾許。月墜花不言,幽禽自相語。

陽回知幾許,問訊臘花前。月白無言答,如參不二禪。

閣中人獨坐,閣外梅已開。春訊可須問,清香自報來。

月移禪榻影,枝上翠禽翻。試問春多少,花應笑不言。

石闌護苔枝,相對黃昏月。問答本無言,翠禽強饒食。

春向何處去,復從何處來。特此去來意,一問閣前梅。

梅邊叩芳訊,相看似舊識。獨立到黃昏,惟應待消息。

雪中竦蕊開,不知暗香發(fā)。幽人試問時,正值黃昏月。

從這些詩句可見,表面雖為問梅花訊,實質(zhì)卻由梅花“清香自報來”參悟“絕思議、無分別”之“不二禪”。將問梅與“馬祖問梅”的禪宗公案①“馬祖問梅”載于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明州大梅山法常禪師者,襄陽人也。姓鄭氏。幼歲從師于荊州玉泉寺。初參大寂,問:‘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瘞熂创笪颉蠹怕剮熥∩剑肆钌畣枺骸蜕幸婑R大師得個甚么,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里住?!唬骸髱熃辗鸱ㄓ謩e?!瘞熢唬骸髅瓷??’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渖嘏e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巧妙聯(lián)系,在梅花香氣浮動,自然周而復始之中體悟“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不二之理。

4 聽香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香不僅可以“聞”,還可以“聽”?;趯Α吨袊竟偶畮臁贰段臏Y閣四庫全書》及《中國方志庫》的數(shù)字檢索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聽香”說自宋代開始興起。據(jù)嘉靖年間的《寧波府志》載,宋代紹興年間,在慈溪縣東南有“聽香亭”,一名“臨香亭”②明代周希哲修,張時徹纂《寧波府志》卷十九,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但僅有一例。同樣,元代出現(xiàn)涉及“聽香”的史料亦極為少數(shù),僅見于福建興化隱士葉颙園林中的“聽香亭”,亭四周環(huán)植梅花,因梅香四溢而題③元代葉颙《題聽香亭梅花卷》;元代葉颙《再賦聽香亭》。至明清時期,園林中亭閣居室以“聽香”題名者不勝枚舉,成為普遍現(xiàn)象。如明代徐原父園居中有“聽香亭”[11];張羽園林中亦有“聽香亭”④明代張羽《聽香亭》;清代愛新覺羅氏德誠園林中有“聽香讀畫山房”⑤清代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三十二,民國退耕堂刻本;常州“天寗寺”亦有清代尚書萬藕舲所題“聽香讀畫”匾額⑥清代寳鋆《文靖公遺集補遺》,清代光緒三十四年羊城刻本;胡珵有“聽香齋”⑦胡珵《聽香齋集》;潘誠貴有“聽香室”⑧清代潘誠貴《聽香室遺稿》;胡醇有“聽香閣”⑨清代胡醇《聽香閣詩草》;“聽香閣”之題也出現(xiàn)在吳江同里俞氏“皋園”中⑩清代張鑒《墨溪俞氏皋園記》;浙江嘉善縣汪繼熊園林中有“聽香館”?清代郭麐《靈芬館詩話·卷六》;清代潘衍桐《兩浙輶軒錄·卷二十五》;吳嵩梁園林中亦有“聽香館”?清代吳嵩梁《香蘇山館詩集》今體詩鈔卷七,清代木犀軒刻本;清代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卷三十二,清代同治十三年曹士虎刻本……

另一方面,從現(xiàn)存的古典園林遺產(chǎn)亦可追溯以“聽香”點題之景。蘇州園林“拙政園”現(xiàn)“倚玉軒”處在清末是坐北朝南的臨水軒榭,建筑立面通透,荷池繞于軒外,懸有俞樾所題匾額“聽香深處”,因此處“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為園中勝處”(圖6)?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拙政園志稿》(內(nèi)部發(fā)行),1986:37。獅子林“燕譽堂”前廊東邊現(xiàn)存有“聽香”磚額(圖7),廊前庭院植有玉蘭Yulania denudata2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數(shù)本(圖8),春時清香飄溢。

可見,“聽香”這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得到古人的普遍認同與自覺追求,并以景題的方式將其固化到園林的物質(zhì)空間中,點出園林的深遠意境。

眾所周知,香只能通過嗅覺器官(鼻子)去嗅聞,絕不可能通過聽覺器官(耳朵)聽到,然而古人不僅提出了“聽香”一說,還對其進行了精妙的闡釋。明代胡翰《書〈聽香亭集句〉后》言:

梅之有香,在鼻不在耳。以心言之,鼻與耳其致一也?!峋由街校^于山之群木。霜露既降,榮者變衰,衰者搖落。其皭然而特妍,瑩肰而有韻者,惟梅而已耳。當其山空歲寒,積雪澄霽,玉樹珠英,萬熒的皪,云階月地,境與世別。其羅浮邪?姑射邪?起而視,瞑而坐,噫氣鼓而芬芳發(fā),虛徐而來,悠揚而逝,澹而不秾,微而不烈。冉冉簌簌,觸之而非無,挹之而不可得,倏焉而襲人,灑焉而毛發(fā)俱爽,肝膽洞徹。吾不知鼻之為耳,耳之為目,果有聽乎,果無聽乎?吾不知情之為性,性之為真,果有待于言乎?果無言乎?抑莊生所謂身融者乎?神凝者乎?不知宇宙之大,古之為今,今之為古也?!釃L咀天地之粹,飲天地之和,探其精而玩其賾矣。陰陽相為消息,陰為冬,為殺,陽為春,為生。而是梅也,得春于冬,變殺為生,其孰權輿是乎?古所謂太極之妙者,亦有不能已者乎?固無聲無臭矣,而全體豈不呈露乎?[12]

胡翰開篇便言“梅之有香,在鼻不在耳”,足見其對五感器官專職化功能的認知是清晰而不含糊的。類似地,元人葉颙在《題聽香亭梅花卷》中亦提到“人知鼻臭目善睹”。實際上,這點古人早已有認識。早在《荀子》的《榮辱》篇中便云“目辯白黑美惡,耳辯音聲清濁,口辯酸咸甘苦,鼻辯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辯寒暑疾養(yǎng)”,指出目、耳、口、鼻、骨體膚理各具職能,分別對應了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由此荀子得出明確結論:“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雹賾?zhàn)國荀子《荀子·君道》

既然如此,何以能夠“聽香”?胡翰的解釋是“以心言之,鼻與耳其致一也”,這也就是葉颙所謂“聽不以耳唯以心”②元代葉颙《題聽香亭梅花卷》??梢?,“聽”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耳鼻感官經(jīng)驗,而是內(nèi)在心靈的審美觀照。古人認為,觀、聽、聞、觸、味這些外在感官經(jīng)驗只是通向心神的途徑,感官經(jīng)驗并不能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與結構,唯有返歸心靈,才領悟事物之“真意”(“真趣”)?!奥犗恪笔枪湃俗杂X打亂現(xiàn)實的感知邏輯,建立自己的生命邏輯[12],體悟“聞覺無異理”“色香同一委”③明代張羽《聽香亭》的結果。

這種對五感官能理性邏輯的突破有著深遠的哲學基礎。早在《列子》的《黃帝篇》中便提出了“耳目內(nèi)通”[13]的思想:“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東晉玄學家張湛對此也作出了精辟的注釋:“眼耳鼻口,各有攸司。今神凝形廢,無待于外,則視聽不資眼耳,嗅味不賴鼻口。”[14]其明確指出眼耳鼻口會通是一種“神凝形廢”下的心靈體驗,是一種“渾沌”境界,而不是五官之間的互相取代。

“渾沌”的特征是“合和不分”。莊子用“渾沌”冠名“中央之帝”,他沒有人皆有之的用以視聽食息的“七竅”[15],也就是沒有視覺、聽覺、嗅覺等外在感知器官,呈現(xiàn)出渾然一體的合和之貌。因為“渾沌”沒有外在感知器官,所以“無聽無視無聞”,因此也不存在對外在世界的種種欲求之“性”,也就沒有因欲求滿足與否而產(chǎn)生的喜怒哀樂之“情”。這是莊子所謂的“真人”,也就是“全”“純”“素”的理想人格,是人生命的本真,是擺脫一切“物役”,超越理性邏輯,返歸到最單純、素樸,沒有被社會及知見束縛的“真我”。人一旦返歸“真我”,就能擺脫塵俗,歸根復命,進入精神絕對自由的“逍遙”之境。在這個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中,人的肉體似乎可以消融,與萬物冥合,渾沌不分。因此可以實現(xiàn)“穿越”,能夠突破有限的時空限制而進入無限。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胸羅宇宙”,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通達古今”。這也就是胡翰在“聽賞梅香”時所體悟到的“不知宇宙之大,古之為今,今之為古”的境界。

可見,香之所以能夠“聽”,就是因為在這個“渾沌”境界中,“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已然沒有“物我之別”,更何況“我之耳鼻口目之差”?所以耳鼻自然可以會通,互相資借,香可“聽”亦成為順理成章之事。而最終在這個“聽香”的境界里,物我消融,只??占庞篮愕挠钪姹倔w,也就“無聞亦無聽,冥然混沌始”①明代張羽《聽香亭》,即“非我亦非梅,非鼻非心復非耳,但見芬芳遍太虛,唯聆馥郁周寰宇”②元代葉颙《再賦聽香亭》。

值得注意的是,道家“耳目內(nèi)通”的思想與佛家“六根互用”的觀念在香景審美上殊途同歸。佛家認為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而當心意消亡,根塵滅盡,則可以“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9],進入事事無礙的圓通境界。佛家“六根互用”的思想也為“聽香”提供了理論根基。

可見,古人之所謂“聽香”,并非指向物理感官層面的真實體驗。相反,是關閉一切耳目感官,擺脫一切“物役”,罷黜智巧機心和理性邏輯,以心靈之眼進行觀照,進入與香氣合和為一、耳鼻不分的“渾沌”、圓通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實際上是古人對生命真諦的追求與領悟的獨特體驗,所謂“幻色雖非實,真香亦竟空。云何起微馥,鼻觀已先通”③宋代蘇軾 《題次公蕙》,也因此成就出傳統(tǒng)園林植物香景獨特的意境之美。

5 結語

中國傳統(tǒng)園林“物我混一”的入境式”設計和思維方法[1],注重園林聲色香味觸等多感官體驗,且將心靈情感與物質(zhì)空間融合。在植物香景的營造與審美上,其核心不在于嗅覺感知層面的舒適度,也不是簡單的隱喻象征聯(lián)想,而在于讓人透過植物散發(fā)香氣的勃勃生機窺見大化流行,感悟生命本真,臻入“物我為一”的超然境界。植物香景的哲理意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獨特的嗅覺審美思想及對深層次園林意境的追求,為現(xiàn)代人居環(huán)境植物配置與自然美育提供廣闊視野。

猜你喜歡
天地園林
園林一角與位置經(jīng)營
清代園林初探
古代園林里的“美人”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Go to the Zoo
Where Is the Restroom?
和千年園林的今世之約
園林里的中國
拾天地之荒
珲春市| 佛学| 淅川县| 红原县| 沂南县| 永济市| 辛集市| 德钦县| 丹阳市| 丹寨县| 中西区| 顺平县| 谷城县| 嘉黎县| 尖扎县| 宁城县| 武宁县| 鄂州市| 灵宝市| 黄陵县| 共和县| 赤水市| 班戈县| 建水县| 潼南县| 濮阳县| 诸城市| 鄢陵县| 大城县| 北川| 白水县| 大冶市| 巍山| 泗洪县| 丹棱县| 长治市| 嘉禾县| 罗平县| 电白县| 泸溪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