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清璇 圖 / 圖蟲創(chuàng)意 Freepik
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里,每次“戶口”和呆呆坐上運輸車時,都會想起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guī)范,親人兩行淚。”這句安全提示語究竟傳達了怎樣的行車規(guī)范呢?仔細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兄妹倆每次聽到這句話,第一個動作就是系上安全帶。
可別小看這個動作,北京市曾做過一項相關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駕乘人員中,只有10%~20%使用了安全帶;而規(guī)范使用安全帶,可以降低60%~70%的交通事故死亡風險。
每年的黃金周假期,出行安全都是人們首要考慮的問題,究竟選擇哪種交通方式、過程中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證安全呢?記住電影里的那句話,長假出行第一步永遠是:系好安全帶這條“生命帶”。
這個問題看似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異曲同工,但答案卻很明確——安全帶的出現(xiàn)遠遠早于汽車。道理很簡單,在汽車被發(fā)明出來前,人類也是要出行的。
《論語》有云:“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敝v的就是先圣孔子乘馬車時必會握住系在車中央傘桿上的繩套。不愧是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在出行安全方面也值得后世學習,而這條繩套可以說是安全帶的雛型。
繼馬車之后,安全帶“一步登天”出現(xiàn)在了飛機身上,確切說是出現(xiàn)在需要做出俯沖、翻滾等高難度動作的戰(zhàn)斗機上。一戰(zhàn)時期,法國王牌飛行員阿道夫·珀古首先在飛機中安裝安全帶,這一操作在二戰(zhàn)期間開始流行。
人類第一次在汽車中使用“安全帶”則是在1902年,美國紐約賽車手沃特·貝克為了固定松動的座椅,用皮帶和繩子釘在座椅兩側的賽車底板上,將自己和座椅綁在一起。競賽時賽車失控沖入人群造成兩死十傷,車內的沃特·貝克卻因為繩帶的固定和保護作用死里逃生。然而這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對安全帶的重視,相反,當時人們甚至一度錯誤地認為,在事故發(fā)生時,被甩出車外比留在車內更安全。
直到半個世紀后的1958年,沃爾沃公司聘請前飛機設計師尼爾斯·博林主持座椅安全研究,這位設計師對已有的安全帶反復進行撞擊試驗,專找前人的茬,僅用一年時間就推出了V型三點式安全帶,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安全帶。
V型三點式安全帶是汽車用的標準安全帶,它自上而下,一條跨越胸部、一條橫跨下腹部。當意外發(fā)生時,安全帶會瞬間產(chǎn)生最高達4000牛頓的力提高對駕乘人員的束縛效果,減小碰撞時對人造成的傷害。
沃爾沃公司曾估計,自三點式安全帶推廣以來的四十年里,已有長達1000萬公里的安全帶,被裝進全世界超過10億輛汽車內,其長度足以繞地球赤道250圈,或是往返月球13次之多。當然,最重要的是超過百萬的生命因此獲救,這足以證明三點式安全帶是有效的汽車安全設備。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將V型三點式安全帶推廣到其他交通工具上?比如飛機,其標配為什么還是看著簡陋的兩點式安全帶呢?
事實上,飛機安全帶的作用與汽車安全帶并不相同:汽車安全帶是為了在事故發(fā)生時盡可能提升存活率,飛機安全帶則不是,畢竟當發(fā)生墜機事故時,乘客生還的可能性很低。飛機安全帶的真正用途是在遭遇氣流顛簸這種小型險情時,用腰部系帶把乘客固定在座位上,因此三點式安全帶中負責固定上半身的肩帶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你有乘坐飛機的體驗,還可以想一想,若是系著三點式安全帶,空乘人員教的“俯身低頭式”安全姿勢是不是就不可能做到了呢?
除了飛行安全與駕駛安全的差異,長途飛行的舒適度、三點式自動收緊裝置的重量也是航空公司需要考慮的因素。對于飛機來說,為了減少燃料成本,不必要的重量自然是能省則省,兩點式安全帶可比三點式安全帶輕便多了。總之,飛機安全帶雖然簡陋,但它小小的身體里有著大大的能量,安全又可靠。
假期出行,想必也有很多人會選擇高鐵這種更實惠、更便捷的方式。隨著多條高速鐵路陸續(xù)投入運營,我國的高鐵線路可謂四通八達,寬敞潔凈的車廂更讓其舒適度遠超其他交通工具。等等,仔細回想一下,風馳電掣的高鐵,座位上竟然沒有安全帶!這是不是“舒服”過了頭?
別擔心,全世界的高鐵都沒有安全帶,這恰恰是軌道交通發(fā)展演化的結果。首先,高鐵的穩(wěn)定性極佳,若非透過窗戶看到站臺“漸行漸遠”,你或許都沒有意識到列車已經(jīng)開動了。其次,高鐵列車普遍使用防撞安全座椅,在設計上能夠保證如果有意外發(fā)生,后排旅客向前撞向椅背時,座椅能及時潰縮變形,防止旅客被卡住。再次,歐洲鐵路安全與標準委員會有調查顯示,在火車發(fā)生重大事故時,乘客被束縛在座椅上受傷的幾率更大。所以比起安全帶,防撞座椅才是高鐵的安全好搭檔。
假期將至,出行時可別忘了系牢生命的安全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