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被動句是人類各種語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的語言中被動句的表達也相應有些差別。維漢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被動句的使用和表達上有著顯著的差異。根據(jù)被動句的分析歸納,翻譯時我們首先要理解原文,并且同時要符合維吾爾語的表達習慣,被動句的翻譯不是僵硬的,一成不變的處理。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對維語的翻譯有進一步的理解,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通過漢維對比分析,促進漢維語學習以及漢維翻譯工作的更好發(fā)展。
關鍵詞:三國演義 被動句 翻譯 漢維
一.現(xiàn)代漢語中被動句在維吾爾語中的表達
漢語是屬于漢藏語系,而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它們分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在表達上有很大的差距。漢語的被動關系通過某些特定的字或詞,甚至通過語義或語境來體現(xiàn)的,在維吾爾語中,它的被動關系是通過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來體現(xiàn)的。維吾爾語的動詞態(tài)有很多種,而維吾爾語動詞的被動態(tài)是其中的一種。維吾爾語中的被動態(tài)表示主體是動作的承受者。維吾爾語中的被動態(tài)是通過動詞加某些成分來表達原動作的受事是語法主語。被動語態(tài)是維吾爾語中的一種常見的形式。
在維吾爾語中句子可以分為主動句和被動句,主要區(qū)別在于句子的謂語和主語的表達方式上。維吾爾語中動詞謂語中所表示的行為動作的發(fā)出者是主動句的主語,而在被動句中,主語則是動詞謂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的對象。維語與漢語不同,它的被動句又總是形態(tài)標記的,即:若句子中的謂語動詞是按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的, 則這種句子叫做被動句。實際上,維語使用被動句的機會一般是多于漢語的,因此 “被動句的翻譯”指的是一個句子是否譯成譯語的被動句的問題。具體有如下幾條需要注意:
1.漢語中文學作品和接近口語的文學作品中的含有施事的被動句譯成謂語使應譯成主動句。
2.漢語中不帶被動介詞不帶施動者的意念被動句中的及物動詞,即受事性主謂句中表示被動的及物動詞,如果主語是非生命名詞,一般譯成謂語的被動態(tài),如果主語是生命名詞,可以譯成主動態(tài)。
3.漢語中用“挨、遭、遭受、由、得、可以、可”表示被動關系的被動句,因受語體因素的影響,有時譯為被動句,有時譯為主動句但是如果動詞所帶的賓語是名詞時,譯成主動句的情況較多,如果動詞所帶賓語是動詞時,多譯為被動句。
4.漢語政論文、應用文、科學論文或新聞報導中帶有介詞的被動句,如介詞帶有賓語(即出現(xiàn)施事)時,可以譯成維語的被動句,當然有時看上下文的需要也可以譯成主動句。
5.漢語里帶有介詞的被動句,如介詞不帶賓語(即不出現(xiàn)施事)時,僅表示動作的被動性,一般要譯成維語的被動句。在不產生歧義的條件下,也可以譯成主動句。
關于復雜被動句的翻譯
1.復雜被動句的動詞帶補語的,一般是帶程度補語或結果補語。翻譯時要分析語義關系。
2.一般情況下,漢語復雜被動句動詞若帶賓語,一定是從屬主語的名詞或是主語的一部分。所以翻譯的時候,把主語和后面的動詞賓語譯成一個領有格的定中短語。若“被”后有施動者可以譯成主動句,若沒有,可譯成被動句。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被動句的翻譯的難點不在于某個詞的翻譯,而是是否翻譯成被動句的問題,即何種情況下漢語被動句要翻譯成被動句,何種情況下漢語被動句要翻譯成主動句。從形式上來說,維語和漢語中的句子一般來說都可以進行主動和被動的轉換,但主動句和被動句不僅僅反映的是表達方式的不同,還有意象的不同和認知的不同。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因為認知、語法、語用、文體等因素的影響而采用不同的句式。
二.《三國演義》中的被動句分析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該著作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它通過藝術加工,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性格鮮明,作者在描寫人物形象等方面使用了不少被動句,在很大程度上使文章具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
在閱讀《三國演義》小說的過程中收集并整理了所出現(xiàn)的有標記的被動句。下面對有標記的被動句進行分析。《三國演義》中的被動句有很多,“被”字出現(xiàn)了581次,“受”字表示被動意義的出現(xiàn)36次,“為”字表示被動意義的出現(xiàn)18次,“為…所…”出現(xiàn)70次,說明《三國演義》中被動句使用頻繁。
總之,漢語和維吾爾語在表示被動關系上或多或少有著不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維吾爾語的動詞有各種語態(tài)形式,它就是通過動詞的被動語態(tài)形式來表現(xiàn)被動意義的,而漢語的動詞并沒有語態(tài)形式,無法表示被動意義,而是通過虛詞和語序表現(xiàn)的,這是漢語和維吾爾語這兩種語言的差別之一。雖然這兩種語言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但是兩者在語法意義上是相同的。漢語中把被動句分成了有標被動句和無標被動句,在本論文中通過所收集的有標記被動句,就以表示被動意義的字或句式的不同,來對該小說的被動句進行分析。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漢語中的被動標記如“被”字,“受”字,“為所”,“為…所…”等,通過這些類型的被動句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從漢語的形式來分析被動句似乎沒有規(guī)律可言,我們就以維語的翻譯結果來分類,原文中有兩個選項,即一譯為被動句,二譯為主動句,下面我們就來總結一下譯文譯成被動句的情況和譯成主動句的情況分別有什么特征,以求總結出規(guī)律,為翻譯理論提供一些借鑒。
三.關于《三國演義》中的被動句結構翻譯方法分析和總結
1.譯為被動句
有些被動句是采用被動語態(tài)譯法翻譯成維吾爾語的,在這些被動句中,有的被動句只指出了受事,卻沒有指出施事,也就是說“被”、“受”、“為”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來表明動詞的被動關系,“被”、“受”、“為”后邊的施事名詞不出現(xiàn)。這類句子在譯成維吾爾語時受事主語仍譯成了主語,而謂語動詞采用了被動態(tài)方式翻譯。
2.譯為主動句
有些被動句是采用從格、位格,將被動句翻譯為主動句,謂語動詞變成不及物動詞的形式譯法翻譯成維吾爾語的。
有些被動句是采用使動語態(tài)譯法翻譯成維吾爾語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若受事不是動作行為的直接進行者,而是進行某動作行為的指使者,為了符合維吾爾語的表達特點,謂語動詞譯成動詞的使動語態(tài)形式。
如果有些被動句的賓語表示的是受事主語,受動作支配而達到了某種結果,原文中的施事被譯成維吾爾語時,一般都是將施事譯成了句子的主語,受事譯成了句子的賓語,讓謂語動詞變成及物動詞,整個句子譯為主動句。
我們發(fā)現(xiàn)被動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成什么形式 我們要根據(jù)對原文的理解,而不是單純的直接翻譯。我們在翻譯被動句的時候要根據(jù)上下文的具體意思來進行分析,同時也需要結合語法分析。對于《三國演義》中例句的一一分析來看,有700多句被動句,只有200多句翻譯成被動態(tài),因此漢語被動句的翻譯不是在于某個詞的翻譯,而是這句話是否翻譯成被動句。被動句的維吾爾語翻譯方法不僅是被動語態(tài)譯法和主動語態(tài)譯法兩種,還有使動態(tài)譯法等多種不相同的翻譯方法。
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要把漢語中的被動句翻譯的符合維吾爾語讀者的說話習慣,又要不損害原文。這對于《三國演義》來說被動句的翻譯也是一大難點,漢語中的大多數(shù)的被動句能從所使用的被動介詞很容易地分辨出來,也容易理解;但是有一少部分被動句也就是無標記被動句不太好分辨,需要經過仔細地思考,再分析句子的結構;這時還需要依靠它們所在的具體語境來把握它們的真正含義,然后才能進行準確的、無誤的表達。
四.結論
出于漢語被動句的表達形式通常和維吾爾語的不一致,有些被動句在翻譯過程中譯為主動句,因此對原文被動句的理解是表達的關鍵,如果在翻譯前沒有正確的理解原文就無法選用恰當?shù)恼Z法形式表達了。在理解的時候,還應該注意施事和受事的關系以及是否同時出現(xiàn)等語法現(xiàn)象,這樣才能判斷話語的語法意義和真正含義。我們發(fā)現(xiàn)翻譯的基礎在于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你才能準確無誤的表達。
由此可見,理解是對語法結構加內容的理解,表達是在理解基礎上通過語法手段的表達。在翻譯過程中,漢維的句法結構等不是對等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對于被動句的維吾爾語表達,一定要靈活處理。不能拘泥于漢語被動句的字面含義,應該要根據(jù)原文的上下文對維吾爾語的表達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盡可能地體現(xiàn)出原文的真正含義。翻譯的總的原則就是內容決定了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如果譯文的表達形式既符合原文的內容,又表達效果和原文基本一致的話,那這就說明譯者已經做到了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段賀磊.漢語被動句與維吾爾語的被動語態(tài)對比研究[J].民族翻譯.2009,4.
[2]黃靜.淺析漢語被動句在維吾爾語中的翻譯[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3]鄭珊.三國演義“被”字句的句法結構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36(1).
[4]楊陽.近現(xiàn)代漢語“被”字句研究[D].渤海大學.2013年.
[5]鞏雪先.不同文類翻譯漢語中“被”字句語義韻考察[J].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3.
[6]邱玉冰.漢語“被”字句的結構和語義變化及其英譯[J].肇慶學院學報.2011,32(4).
[7]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2.
(作者介紹:王姍姍,新疆喀什大學中國語言學院2019級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