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儀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血液里似乎就流淌著“歸”這個執(zhí)念。倦鳥歸林,落葉歸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在我看來,“歸”是一顆種子,扎根于血脈之中,生出諸如“盼歸”“思還”“念鄉(xiāng)”的層層枝丫,又在歲月的沉淀中掛上了一樹秋實。
不必說陶淵明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納蘭性德的“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也不必說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王荊公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單是王摩詰的那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便已是惹人愁思無限。
試想一下,頹然垂在窗前的枯枝敗葉,陰沉的天,還有被窗外無盡的風吹得越來越遠的友人——生機似乎都被歲月碾碎了,只有盼著來年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春草又綠,有故人跨過迢迢山水歸來。只可惜,長路漫漫,歸期難定,不盡思緒化作一句百感交集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我初次體會到這句詩的妙處,是在某個友人離開前夕。那天下著雨,雨穿透層層繁枝茂葉打在地上,聲音細碎卻又執(zhí)著。我伴著淅淅瀝瀝的雨聲,伏在桌案上給她寫明信片,積灰的陳茶,哭泣的毛巾,瘦削的肥皂和襯衫都在哀求著要她別走。而我表面很平靜,只提筆寫了一句“春草明年綠”,字跡歪歪扭扭,很不好看。雨聲卻在字寫完的那一瞬間,與詩意交織纏綿,忽而變得寂寥而幽怨了……
寒風是怨的,冷雨是怨的,這句詩也是帶著幾分怨的。然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離別永遠不會是偶然,所以心中雖怨,也只能暗恨不得常相隨,默默渴盼故人的歸期了。正如那膾炙人口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荒草被野火吞沒,等待的是再生;摯友被迫分別,期盼的是重逢。意猶未盡,我又在明信片上補上了那句“王孫歸不歸”,以求她早點平安歸來。
我自然知道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無論那桌上擺的是粗茶淡飯,還是山珍海味,席上的人一散,它就成了殘羹冷炙,曾經(jīng)的色與味一點一點地消弭。我無法坦然地說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也怯于成為他人生命中或微不足道或如驚鴻照影般的過客,只好、只能、只敢寫下“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至于友人如何答復(fù),要看友人是“王孫歸?不歸!”還是“王孫歸不?歸!”了。
點評
作者以對古詩詞中“思歸”之情的感悟為切入點,抒寫與友人的離別之情。文章緊緊扣住“歸”這一主題展開,并將“歸”喻為種子,將“盼歸”“思還”“念鄉(xiāng)”喻為枝丫,化抽象為形象,寫出“歸”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強大力量。作者深厚的文化積累,使作文體現(xiàn)出書卷氣。結(jié)尾處巧解詩句,自問自答,別出心裁,翻出新意。作品情感動人,如一曲驪歌。
(指導(dǎo)老師:鄧濟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