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龍 徐紅霞
內容提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野下,要判斷世界處于多極、單極、無極還是“中美‘新兩極’”的格局,其關鍵在于確定極的數(shù)目。綜合有關論述,以最強國(美國)影響力的50%、60%、2/3作為過渡的臨界點較為可行。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美、歐、中、俄、英、日、印這七大主要力量,在不同區(qū)域的經濟、安全影響存在差異,即“極”的分布存在區(qū)域不平衡性。對這些差異進行賦值并與美國進行比較,可顯示出其“極性”。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美、歐、中、俄“(準)四極”格局隱約顯現(xiàn)。在美、中兩強之外,該格局因歐、俄強盛勢頭不可逆轉,且英、日、印難以撼動而保持長期穩(wěn)定性。
在世界格局中,“極”是基本支柱,①[俄] I. 赫里普諾夫:《正在形成的權力均衡:尚存的單極、不穩(wěn)定的多極和未經檢驗的無極》,丁福金、劉冬青、許赟、張芬譯,《俄羅斯研究》2008年第6期。判斷國際局勢首先要確定極的數(shù)目。而冷戰(zhàn)后,極的數(shù)目很關鍵但難以定論:有無極世界(Nonpolarity)②Richard Haass, 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 Will Follow U.S. Dominance, Foreign Affairs, 2008;[俄]尼古拉·茲洛賓:《世界正在走向無極世界》,《理論學習》2009年第9期;葉江:《有待深入研究的“無極化”》,《世界知識》2008年第11期。、單極世界(Unipolarity)③William C. Wohlforth, 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4, 1999, p. 5; Charles Krauthammer,The Unipolar Moment Revisited,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02-2003, pp. 5-17. 參見吳心伯:《冷戰(zhàn)后中美互動模式的演變》,《美、一超多強(Uni-Multi-polarity)④一超多強是對冷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世界格局的一種描述,“一超”是指美國,“多強”是指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當前新“一超多強”格局呈現(xiàn)出實為“一超六強”的特征,即世界存在七大“力量中心”,分別是美國、歐盟、中國、俄羅斯、英國、日本、印度。參見[俄] I. 赫里普諾夫:《正在形成的權力均衡:尚存的單極、不穩(wěn)定的多極和未經檢驗的無極》,丁福金、劉冬青、許赟、張芬譯,《俄羅斯研究》2008年第6期。、一超一次多強(Uni-Sub-Multipolarity)、兩 極 化(Bipolarity,G2)⑤C. Fred Bergsten, A Partnership of Equals: How Washington Should Respond to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Foreign Affairs, 2008, pp. 64-69. 閻學通:《中美兩極化趨勢的思考》,《現(xiàn)代國企研究》2018年第17期;楊原、曹瑋:《大國無戰(zhàn)爭、功能分異與兩極體系下的大國共治》,《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8期;劉勝湘、胡小芬:《國際格局的兩極態(tài)勢與中國中東戰(zhàn)略的選擇》,《國際展望》2017年第5期;林利民、王軒:《試析中美“新兩極”結構及其特點》,《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10期。、多極化(Multipolarity)⑥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存在一種趨勢:從以兩個超級大國為中心,向以多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為中心轉化。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壟斷國際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標志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fā)展。參見鄭羽:《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與中俄關系》,《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5年第5期。等描述,存在“百花齊放”⑦李偉:《世界格局的多元化趨勢漸顯》,《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8年第9期。的狀況。國研究》2015年第6期;肖剛:《在單極與多極之間:中國外交的平衡》,《太平洋學報》2008年第3期。
這與時代不確定性(uncertainty)和極的確定標準不明確有關。二戰(zhàn)后,正是美、蘇“兩分天下”,才引發(fā)兩極格局說,當時無疑只有兩個極。20世紀70年代,隨著其他力量崛起①Fareed Zakaria, The Rise of the Rest, http://www.newsweek.com/id/135380. Fareed Zakaria,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wer: How America Can Survive the Rise of the Rest, Foreign Affairs, 2008.(如西歐、日本經濟崛起,中國國力增強),多極化概念、五大力量中心說②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關于世界力量五大中心的表述被公認為是關于多極化趨勢的最早的權威表述,他1971年在堪薩斯演說中提出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國、西歐、日本、蘇聯(lián)和中國),認為“這五大力量將決定世界的前途”。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取而代之。多極化概念比較正式的表達可以在1997年4月23日簽署的《中俄聯(lián)合宣言》中找到。這份聯(lián)合宣言明確設定了目標,即兩個國家要“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See Letter Dated 15 May 1997 from the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addressed to the Secretary General, A/52/153 CS/1997/384, 20 May 1997, United Nations.開始出現(xiàn)。蘇聯(lián)解體后,兩極格局崩塌。多極化是大勢所趨,但由于美國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打壓潛在對手歐、俄,其“一超”地位強化,引發(fā)了人們對“單極世界”的熱議③Joseph S. Nye, Recove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Survival,vol. 50, 2008.和憂慮。
近年來,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美國特朗普上臺,美、日、歐等發(fā)達經濟體同時衰退,中、印等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世界出現(xiàn)了權力向非西方國家轉移④A. 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p. 19-22.的現(xiàn)象。對此,有學者指出,美國霸權誕生于1989年柏林墻倒塌之際;而另一場崩潰,即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則使美國霸權終結,走向沒落。⑤F. Zakaria, The Self-Destruction of American Power:Washington Squandered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vol. 98, 2019, p. 4.目前,在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已解體、新格局正在形成⑥Richard N. Haass, The Age of Nonpolarity: What will Follow U.S. Dominance, Foreign Affairs, 2008, p. 44; Mira Rapp-Hooper and Rebecca Friedman Lissner, The Open World, Foreign Affairs, 2019, p. 25.的局面下,“中美共治(G2)”新“兩極格局”的說法不絕于耳。不過,這只是在預測某種可能性,而現(xiàn)實則是美、歐、中、俄“(準)四極”格局將長期存在。這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但無論如何,極的數(shù)目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正是極的數(shù)目判斷標準存在差異,才導致對當今世界局勢出現(xiàn)了大相徑庭的判斷。
在各種版本中,極的數(shù)目是n(≥3)、2、1、0(對應多極、兩極、單極和無極)的觀點比較流行。對此,可綜合有關標準(有三類最具代表性)進行判斷。
(1)2/3標準。蘭德爾·施韋勒(Randall L.Schweller)曾論述道,以當時最強國美國為準,凡國力達到美國2/3的,都是當時世界一“極”:二戰(zhàn)前夕是蘇、美、德三極格局(Tripolarity)。⑦Randall L. Schweller, Tripolarit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7, 1993, p. 86.這一標準以綜合國力為主,未明確綜合國力轉化為權力(影響力)的程度;且以2/3作為突變的臨界點,缺乏過渡區(qū)間,略顯機械,需要豐富和完善。
(2)60%標準。有人把GDP總量達到美國60%導致其對日本、歐盟(歐共體)、中國等發(fā)動“貿易戰(zhàn)”⑧參見《社論:中美貿易摩擦背后的“60%定律”》,《21世紀經濟報道》2018年8月9日;《中美貿易摩擦背后的“60%定律”》,《文萃報·周五版》2018年第33期。視為分水嶺。據(jù)悉,二戰(zhàn)后,在國際交往邏輯中,存在一個“60%定律”:當一國經濟達到美國60%并強勁增長,有快速趕超美國的可能之時,美國就將其定為對手,千方百計遏制其成長。不管是當年蘇、日,還是當今中國,概莫能外。鑒于中國經濟總量2016年已超過美國的60%,無論中國怎么做,在美國看來,中國已經“危及了美國第一”。這從側面隱含著“60%”標準。
(3)50%標準。這是參照一戰(zhàn)前英國維持海軍“雙強”標準而對超級大國實力進行的設定(即超級大國的權力要在非極最強國的兩倍以上)。①林利民、王軒:《試析中美“新兩極”結構及其特點》,《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9年第10期。當非極最強國(B)超過最強國(A)權力的一半時,則非極最強國(B)具有成為一極的潛力。
上述三個標準是衡量極數(shù)目的重要參考標準,本文吸收三者,融匯成一個綜合性的提法。要判斷極的數(shù)目需以最強國作參考:某一國或國家集團的權力接近最強國的50%時,成為潛在的極,但無法產生決定性影響,大多場合需要搭便車(bandwagon),明顯處于第二梯隊(次大國);當其權力處于最強國的50%到60%時,仍存在成為超級大國和次大國的不確定性(具有次大國特征的大國),難以發(fā)揮決定性影響,也是潛在的極;當其權力處于最強國的60%到2/3時,其潛能已充分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些關鍵項產生決定性影響,新的“極”在孕育,尚未正式誕生,處于“準極”地位;當其權力達到最強國的2/3時,意味著能與最強國勢均力敵、平分秋色,產生全方位的決定性影響,已崛起為新的一極。
以此為準,當今世界格局中,現(xiàn)實或潛在的極在經濟、政治、軍事、綜合國力等不同領域的影響存在不平衡性。比如,冷戰(zhàn)后最流行的一種表述是“一二三五”格局?!耙弧保好绹蔷C合國力方面唯一的超級大國;“二”:美、俄是軍事兩極;“三”:美、歐、日是經濟三極;“五”:美、歐、中、俄、日是政治五極。
然而,該說已隨著中國快速崛起、英國脫歐等因素產生了較大變化。如今,在軍事方面,從國防科技自主以及核武庫規(guī)模來看,仍是美、俄兩極;經濟上,美、歐、中三極鼎立(按匯率計價,中國的GDP總量預計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②Mira Rapp-Hooper and Rebecca Friedman Lissner, The Open World, Foreign Affairs, 2019, p. 20.);在政治方面,美、歐、中、俄、英五極(都有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其中歐盟由法國體現(xiàn),德國外長曾提議歐盟取代法國在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并由法國人擔任代表,但法國沒有積極響應)。而中國軍事實力與美國差距較大,俄、歐的實力也較強(歐盟GDP無論人均還是總量都強于中國,俄羅斯人均GDP和軍事都強于中國)。中、美兩國在權力(影響力)方面并未構成“兩極格局”。
因此,當今世界首推美國,實力在中、俄之上的歐盟,與美、中、俄“新‘大三角’”構成了四大力量,這樣,“(準)四極”隱約顯現(xiàn)。這在一些國際知名人士的論述中有佐證: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曾預言,金融危機后,需要G5來管理世界,中、俄、美、歐之外,第五個是日本還是印度要看它們的表現(xiàn);③劉建飛、秦治來:《“非極化”的挑戰(zhàn):世界格局走勢及其對大國關系的影響》,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69頁。而印度也被稱作中、俄、美、歐、日之外的第六極。④袁勝育:《從“無極”到“多極”:“百家論”格局》,《國外社會科學情況》1991年第9期。如今,上述說法中加入了脫歐后的英國,呈現(xiàn)出美、歐、中、俄、英、日、印的隊列,英國成為了“(準)四極”之外的非極最強國。但英國面臨次大國化,日、印也存在局限性,它們難以與美、歐、中、俄并駕齊驅,“(準)四極”格局具有長期穩(wěn)定性(詳見后文)。
衡量某一實體是否成為極,需要以綜合實力為基礎,并結合權力關鍵項進行分析,而各區(qū)域極的數(shù)目在經濟和安全方面存在差異。
就綜合實力而言,按權威的方法①王玲:《關于綜合國力的測度》,《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6期。產生過多種排名:第一類,2006年第1~10名依次是:美、英、俄、法、德、中、日、加、韓、?。虎谕趿幔骸妒澜缰饕髧C合國力比較》,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247頁。第二類,2014年第1~12名依次是:美、中、俄、印、加、巴西、日、德、法、英、意、南非。③該研究采用了上一個注釋中王玲的方法。參見唐彥林、吳志焜:《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分析:基于SPSS數(shù)理統(tǒng)計分析》,《改革與戰(zhàn)略》2014年第8期。這與直接觀察差別不大,但個別被高估或低估影響了可信度:第二種雖反映了印度、巴西等的崛起,但有夸大之嫌。因為大國崛起是短則二三十年、長則百年的過程,印度、巴西不可能在短短八年就一舉超過德、法、英等傳統(tǒng)強國。
此外,由于權重不一,該測算會有紕漏。比如,在一份評估中,2012年第1~13名依次是:美、法、德、英、中、澳、加、日、意、西、俄、韓、巴西;④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綜合國力課題組:《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評估》,《科學新聞》2000第32期。而在另一份中,2015年第1~17名依次是:中、歐、美、印度、日、德、俄、巴西、法、英、韓、印尼、意/沙特、墨、加、土耳其、澳。⑤胡鞍鋼、王洪川:《南北格局與和平崛起:二十國集團綜合國力研究》,《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7年第11期。前者把澳、加放在俄、日之前,高估了加、澳;后者把中國放在美、歐之前,把印度放在俄、日之前,把印尼、沙特放在加、澳之前,高估了南方國家。
因此,不能拘泥于綜合實力,應選取若干關鍵項作為影響力的依據(jù)。大國的普遍標準是規(guī)模大(經濟居前列、人口5000萬以上、國土面積居前列)、影響力較強⑥鄭捷:《如何定義“大國”》,《統(tǒng)計研究》2007年第10期。(如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據(jù)此,大國只有美、中、俄。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認為,1991—2000年,中、俄、美被視為大國。⑦[美]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06~565頁。但德、法、英在經濟總量、全球政治影響力、所在區(qū)域認可度等方面被稱作大國(德、法、英在國土面積這個非關鍵項方面不足,而德國雖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通過歐盟的影響常常超過英國,甚至超過法國⑧一段時間以來,歐洲三大核心國家應對危機的態(tài)度和政策強化了“法德軸心”,使得歐洲的權力結構呈現(xiàn)出由“英法德”向“德法英”轉變。參見張驥:《法德關系與歐洲權力結構失衡》,《東方早報》2013年4月25日。)。這依據(jù)的是現(xiàn)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系統(tǒng)是自助系統(tǒng),國家間的差別是權力差別,它們的行為差別主要是由權力差別導致的,而不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產權關系以及政體的差別造成的。在自助系統(tǒng)中,競爭的壓力大于國內政治壓力,也比意識形態(tài)偏好重要?!雹酜enneth N. Waltz,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in Robert Keohane (ed.), Neo 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p. 329.規(guī)模雖重要,但判斷大國主要標志是權力,超級大國應有“壓倒性優(yōu)勢”⑩[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75~376頁。。而經濟總量、全球政治影響力、所在區(qū)域認可度構成了關鍵項(見表1)。確定極的數(shù)目同樣如此。
表1. 2015年全球主要國家關鍵項的比較①郭海龍、孫晶:《次大國:概念、二重性與國際體系》,《南亞研究》2015年第4期。該文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5年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的狀況。
在表1基礎上,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美國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英國脫歐后歐盟與中國處在15萬億美元左右;印度已超過英國)②根據(jù)世界銀行數(shù)據(jù),2019年各大實體經濟總量依次是:美國為213744.19億美元,中國為143429.03億美元,日本為50817.70億美元,德國為38456.30億美元,印度為28751.42億美元,法國為27155.18億美元,英國為28271.13億美元,俄羅斯為16998.77億美元;此外,除去英國,歐盟經濟總量為155927.95億美元。其中,20萬億美元以上的只有美國;10萬億~20萬億美元的有歐盟和中國;5萬億~10萬億美元的只有日本;1萬億~5萬億美元的有德國、印度、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對應四個檔次。數(shù)據(jù)來自世界銀行網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CD?view=chart;%20http://wdi.worldbank.org/table/4.2。進行調整,可得到表2。總和在11~15的美、歐、中、俄具備了成為(準)極的要素,總和在10及以下的英、日、印則是潛在的極。
表2. 2020年全球主要實體影響力(權力)關鍵項的比較
在不同區(qū)域,極的數(shù)目呈現(xiàn)出不平衡態(tài)勢。如冷戰(zhàn)期間,美、蘇的影響就存在區(qū)域差異。當今,在不同區(qū)域中,美、歐、中、俄、英、日、印等七大實體的影響概括如下:
一是亞洲。在東北亞,中、美影響最高,日、俄處于邊緣,歐盟基本沒有參與,處于競合的兩極狀態(tài)。在東南亞,中、美影響最高,中國影響主要在經濟,美國是全方位的影響,但越來越依靠軍事或安全領域。②程群:《奧巴馬政府與美國外交政策軍事化趨勢》,《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9年第10期??傮w而言,東南亞“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③《東協(xié)精算: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80403000083-260309。在南亞,印度獨大,中、美影響較大,俄、英存在重要的安全影響,呈現(xiàn)出一超(印度)兩強(中、美)態(tài)勢。在中亞,俄、中影響最高,中國影響主要在經濟,俄是全方位的影響,美、日、歐、印的影響相對有限。在中東,美、俄是主要玩家,除了共同反對“伊斯蘭國”外,雙方在敘利亞、伊核、也門等問題上針鋒相對;同時,歐、中在中東雖影響較強,但明顯如美、俄。中東格局處于“兩極(美、俄)+兩強(歐、中)”狀態(tài)。
表3. 全球主要實體在不同區(qū)域的影響力分布及“極性”①本表內容是作者根據(jù)相關資料整理而來。相關資料參見Людмилa Глaзкoвa, Ceмён Бaгдacapoв. Poccия вoзвpaщaeтcя нa Ближний Bocтoк. Poccийcкaя Фeдepaция ceгoдня , чиcлo.19,oктябpь, 2015, c.10;許勤華、王思羽:《特朗普的中東政策與中東地區(qū)兩極化趨勢》,《區(qū)域與全球發(fā)展》2017年第1期。
二是歐洲。在歐洲西部,力圖走向戰(zhàn)略自主的歐盟逐漸具有絕對的影響力;美國則通過北約、經合組織具有決定性話語權,但近期由于歐美嫌隙加大,美國在歐洲西部的影響力有所削弱;俄羅斯影響稍強;中、日影響稍弱。在中東歐,美、歐、俄、中都存在影響:在安全上,歐美利益一致;俄則在烏克蘭、北約東擴等問題上和西方對抗,是準冷戰(zhàn)④吳非、胡逢瑛:《俄美關系:謹防“新冷戰(zhàn)”變真冷戰(zhàn)》,《當代世界》2016年第9期;袁鵬:《美俄關系的變與不變:兼議美俄“新冷戰(zhàn)”說》,《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狀態(tài);中國主要存在經濟影響。在歐洲東部和北亞,俄處于絕對主導狀態(tài),美、歐也有較強綜合影響。
三是美洲。在北美,美國有絕對影響,歐、英影響較強,中、日是經貿影響。在拉美,美國一家獨大,歐、中、俄的影響較大。
四是大洋洲。美國主導,中、日經濟影響較大。
五是非洲。美、歐(法國為主)、中構成競合的三極格局。美國在非洲設立司令部加強軍事影響,①沈志雄:《美國非洲政策的軍事化趨勢》,《美國研究》2014年第6期。歐盟通過法國倡議的“跨地中海聯(lián)盟”以及法國在法語非洲的特殊地位和歐盟在非洲的投資、援助等,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中國影響力主要體現(xiàn)在基礎設施投資和長期以來的政治互信等方面。日本在非洲通過政府開發(fā)援助(ODA)具有一定的經濟影響。
上述內容可分為決定性、較強和較弱三個量級,以此為基礎,把影響力進行估算、加和得到極值(見表3)。把各實體的極值除以美國的極值(參照系),得到一個百分比,即“極性”:美、歐構成“極”,中、俄屬于“準極”;英、日、印屬于非極。這樣,美、歐和中、俄形成了“(準)四極”格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以及后冷戰(zhàn)時代等世界格局,一直由強國主導,而“極”則是二戰(zhàn)后用以形容美、蘇的術語。冷戰(zhàn)后,在“一超多強”局面下,各實體相互博弈,以謀求對自身最有利的世界格局。如今,世界呈現(xiàn)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08年以來,非西方國家群體崛起,中、俄等大國及印度、巴西②雖然巴西人口、國土、經濟等潛力巨大,但是,由于巴西在其所在的拉美地區(qū)尚未產生決定性影響,再加上近年來經濟低迷、政治紛亂,是一個典型的次大國,尚不具備成為“極”的潛力。因此,本文未把巴西列入世界主要力量行列。等次大國更加重要。同時,位于“世界島”兩側的英、日依舊影響較強,而超大規(guī)模的歐盟雖遇挫折仍保持一體化勢頭。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表現(xiàn)如下:
一是多極化不可逆轉,“(準)四極”隱約顯現(xiàn)。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美、歐、中、俄、英、日、印構成了世界主要力量。冷戰(zhàn)后曾長期“孤獨”的超級大國③Samuel Huntington,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1999.美國,與歐盟處于“極”的量級;中、俄處于“準極”地位;英、日、印等其他國家是非極力量。這樣,美、歐、中、俄“(準)四極”隱約顯現(xiàn)。
二是西方的整體性失落(英國脫歐為代表)和非西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為代表)同時出現(xiàn)。在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2020年初正式脫歐的重要節(jié)點,慕尼黑安全會議先后以“后西方、后真相、后秩序”(2017)和“西方的缺失”(2020)為議題,從側面凸顯了西方的整體性失落。這蘊含著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啟示,有利于改變西方霸權下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秩序。
世界格局失衡狀態(tài)初步改觀,正發(fā)生著某些積極變化,向著東西方和南北方更加平衡的方向邁進,有利于各國平等相處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當今世界總體和平,像七年戰(zhàn)爭、拿破侖戰(zhàn)爭、一戰(zhàn)、二戰(zhàn)那樣急劇改變世界格局的事件很難發(fā)生,故“(準)四極”格局將長期維持。
一方面,歐、俄衰落的可能性不大。
歐盟雖因英國脫歐及抗疫不力倍受質疑,但英國脫歐并未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歐洲經濟形勢有所惡化,內部離心傾向加大,但一體化仍有勢頭:已塑造的共同經濟基礎加上共同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構成了一體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且歐盟善于轉危為機:借助歐債危機出臺財政契約,構建歐洲穩(wěn)定機制(ESM);利用英國脫歐加速防務一體化。④Geir Lundestad, “Empire” by Inte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1945-199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102.這體現(xiàn)了其作為“外交老手”的政治智慧,與雄厚經濟實力、域外影響力奠定了其一極的地位。
俄羅斯在蘇聯(lián)解體十年后國力早已不再下滑,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發(fā)展速度、內部凝聚力和外部影響力顯著增強。近年來,俄通過出兵敘利亞,從內線打到外線,扳回了烏克蘭危機中的被動局面,為其贏得了空前影響力。①唐志超:《從配角到主角:俄羅斯中東政策的轉變》,《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0年第2期。在中東歐和中東,俄羅斯都以強大軍事實力為后盾支撐著超強地位,這可能損害其吸引力。②Slawomir Debski, The Paradox of an Unattractive Russia,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8.目前,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下面臨經濟困難,但在政治軍事方面一直舉足輕重。
另一方面,英、日、印難以撼動“(準)四極”格局。
脫歐后,英國將進一步次大國化。擁有倫敦這一世界金融中心、英鎊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居世界前列的經濟規(guī)模、英美特殊關系,③五眼聯(lián)盟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組成的情報共享聯(lián)盟,參見李洪興:《“五眼”情報聯(lián)盟必須加速情報共享》,《現(xiàn)代軍事》2017年第8期;崔翀、耿貴寧:《新西蘭被曝監(jiān)控中朝伊日等20國信息與美分享》,《保密科學技術》2015年第3期。以及作為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合法的有核國家、美國在北約的“頭號伙伴”、“五眼聯(lián)盟”成員、英聯(lián)邦的樞紐、軍事大國、金融大國,還有英語、科技、海外教育等方面獨特軟實力及英國文化委員會(British Council)、BBC等具有良好品牌效應的公共外交渠道,④Leonard Mark and Vidhya Alakeson, Going Public:Diplomac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Policy Center Central Books, 2000.英國不甘淪為跟班和小伙伴。相反,英國會在世界上充當舉足輕重的角色,⑤周鑫宇:《英國對華政策新思維》,《國際問題研究》2016年第1期。其影響力遠超韓、墨等中等強國,也在日、印、巴西等次大國之上。事實上,英國脫歐公投后推出的“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理念,⑥Daily Mail Online, UK’s Johnson Says Britain Wants Greater Role on Global Stage, http://www.dailymail.co.uk/wires/ap/article-3704159/UKs-Johnson-says-Britain-wants-greater-roeglobal-stage.html. The Independent, Theresa May-Her Full Brexit Speech to Conservative Conference,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theresa-may-conferen-ce-speech-arti cle-50-brexit-eu-a7341926. html. 王展鵬主編:《英國發(fā)展報告(2016—2017)》,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21~24頁、第25~31頁、第132~144頁;馮仲平:《英國脫歐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6年第7期;金玲:《英國脫歐:原因、影響、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016年第4期;任琳:《英國脫歐對全球治理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國際經濟評論》2016年第6期。意在把自身從歐盟大國打造成全球性大國。不過,由于全面衰落,英國早就被認為“變成正常國家具有必然性”,⑦唐永勝:《英國真的衰落了嗎?——兼論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趨同》,《變革中的英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3~15頁?!笆聦嵣弦呀洔S為中等強國”,⑧胡杰:《英國干涉中國在南海維權:前瞻與預防》,《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3期。短期內難以承擔全球性大國角色。若留歐,英國是歐盟內部有突出優(yōu)勢的次級力量⑨馮存萬:《構建全球新角色:退歐框架下的英國外交評析》,《國際論壇》2018年第4期。和領導者,通過鞏固英美特殊關系,可進而成為世界性大國;而脫歐則意味著英國進一步衰落⑩Robin Niblett, Britain, the EU and the Sovereignty Myth,Research Paper, Europe Programme, 2016, Chatham House.p. 1; Jie Yu, After Brexit: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o EU-China Relations, Global Policy, vol. 8, 2017, p. 109.:失去了人員、投資、貿易、服務流通等便利,僅憑一國之力,英國難以和美、歐、中、俄相提并論,?梁曉君:《英國疑歐派解析》,《歐洲研究》2005年第3期。英國已喪失了成為未來一極的可能。德、法雖然與英地位相似,但通過領導歐盟,德、法影響力超出了德、法本身,而英國不再有此優(yōu)勢,從而和日本一樣,實力較強但難成一極。
日本長期內仍不會成為一極。就全球而言,日本經濟實力在英、法、德之上,但不及美、歐、中任何一方的一半。近年來,日本實施“戰(zhàn)略外交”,意在“決不做二流國家”,其積極、高調及全球戰(zhàn)略經營,都是規(guī)??涨暗?。日本還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ODA、軍控、維和、反恐等公共產品,并積極促進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同時,日本積極推動大國外交戰(zhàn)略、借重美國、對沖中國、經濟與價值觀齊頭并進,意圖爭取入常、成為政治大國。①吳懷中:《安倍“戰(zhàn)略外交”及其對華影響評析》,《日本學刊》2014年第1期。不過,日本經濟已失去了三十年,入常尚未成功。軍事上,盡管對解除戰(zhàn)爭權蠢蠢欲動,但海外行動受和平憲法約束,且本土分布著眾多美軍基地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對大國應具有獨立性底線的一種明顯挑戰(zhàn)。外交上,如果日本效法德國徹底反省,在領土問題上保持克制,“不再從屬美國”,擔負亞洲領導角色②安倍晉三,2013,“新しい國へ” 《文壇春秋》 1月號:130。,那么其不難獲得鄰國尊重,對外政治影響力也會大大增強,但日本在這方面并無顯著動向。因此,很難說日本已成為一極。相比之下,經濟總量不如日本的英國倒更有潛力。
印度仍會局限于南亞和東南亞。獨立以來,印度一直想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在軟件業(yè)、寶萊塢影視等方面的成就令人矚目,也掌握了核力量。③伍浩松、戴定:《印度初步完成三位一體核力量構建》,《國外核新聞》2018年第12期。印度近年來經濟突飛猛進,受西方青睞,④包善良:《“印太”背景下的印日合作》,《國際論壇》2020年第2期。也受中、俄重視,⑤伍浩松、戴定:《俄印簽署核電建設項目行動計劃》,《國外核新聞》2018年第11期。可謂左右逢源。但印度種姓制度帶來階層固化,超前民主化導致低效,以及未經重工業(yè)化使得基建能力很弱,都是軟肋。這也是印度選擇不加入《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的關鍵原因??梢哉f,經濟突飛猛進是其13億人口求生存釋放的活力,后勁可能不足。對外戰(zhàn)略方面,印度把南亞視作后院,視自己為主導者,但限于實力,不得不默許域外大國發(fā)揮影響。⑥Meera Srinivasan, Indian Ocean has to Remain a Zone of Peace: Ajit Doval, The Hindu, 2014.印度在環(huán)印度洋以及毗鄰南亞的中亞也有較強影響,⑦[澳]大衛(wèi)·布魯斯特:《印度的印度洋戰(zhàn)略思維:致力于獲取戰(zhàn)略領導地位》,吳娟娟譯,《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6年第1期;David Brewster, Indian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Indian Ocean: Striving Towards Strategic Leadership, India Review, vol. 14, 2015.推行門羅主義。⑧C.Raja Mohan, What if Pakistan Fails? India Isn’t Worried…Yet, Washington Quarterly 28, 2004-2005, p. 127. Jawaharlal Nehru,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lal Nehru, vol. 3, 1985, p. 133.但印度對近在咫尺的阿富汗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等中東問題尚難以發(fā)揮重要影響。因此,印度只是一個地區(qū)性大國,其“東向”行動也因最后關頭拒絕加入RCEP大打折扣,不利于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⑨左琳:《RCEP臨門一腳?》,《中國報道》2019年第12期。而印度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也制約了自身發(fā)揮影響的空間。⑩張書劍:《特朗普訪印難以催化美印戰(zhàn)略關系升級》,《世界知識》2020年第6期。
因此,總的來說,中、美之外,歐、俄繼續(xù)保持強大,而潛在的挑戰(zhàn)者英、日、印局限性十分明顯,因此,美、歐、中、俄“(準)四極”格局具有長期穩(wěn)定性。巧合的是,這四大力量正好是GPS系統(tǒng)、伽利略計劃、北斗系統(tǒng)以及格洛納斯(GLONASS)系統(tǒng)這當今世界四大導航系統(tǒng)的擁有者,這種高新科技領域的現(xiàn)狀也佐證了當今世界的“(準)四極”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