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多杰
粉細(xì)越筍芽,野煎寒溪濱。
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
熒熒爨風(fēng)鐺,拾得墜巢薪。
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慇懃。
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
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
——[唐]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這首茶詩的作者劉言史,生平事跡撲朔迷離??偨Y(jié)起來,大致有三不詳。
第一,是他的名字不詳。
有人會說,他叫劉言史,這不是很清楚的事情嗎?其實古人的稱謂構(gòu)成,遠(yuǎn)比今人復(fù)雜得多。正所謂“人生而有名,冠而有字”。而在名與字之外,還有雅號和尊稱。例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復(fù)姓諸葛,單名亮,字孔明,號臥龍,封武鄉(xiāng)侯。所以,諸葛亮、諸葛孔明、臥龍先生、武侯,說的都是一個人。
那么“言史”二字,到底是這位詩人的名,還是字,或是號呢?皮日休文中云:“先生姓劉氏,名言史?!笨蓜⒀允匪篮螅讶嗣辖荚鳌犊迍⒀允贰芬辉?。按照常理,古人一般不稱朋友的“名”,而習(xí)慣稱“字”,以示尊敬。所以這樣看來,“言史”似乎應(yīng)為字而非‘名”。唐朝人的說法已經(jīng)不太統(tǒng)一了,后人就更弄不清楚了。好在名字只是一個代號而已,我們今天稱呼其“劉言史”即可。
第二,是他的生年不詳。
劉言史生年,也不可確考。據(jù)皮日休《劉棗強碑》:“故相國隴西公夷簡之節(jié)度漢南也,少與先生游?!笨芍獎⒀允窇?yīng)與李夷簡年齡相近。劉言史又與孟郊相交甚密,亦應(yīng)年齡相仿。李夷簡生于唐天寶十二載(753),卒于長慶二年(822)。孟郊生于唐天寶十載(751),卒于元和九年(814)。據(jù)前文我們可以推斷,劉言史生年在天寶十載前后。
第三,是他的仕途不詳。
劉言史青年時代,也是以耕讀為業(yè)?!短撇抛觽鳌分姓f他“少尚氣節(jié),不舉進士”。可見,劉言史并非進士出身。從《樂府雜詩》《春游曲》等詩來看,他最初應(yīng)是在京城做小官。后來不知犯了什么錯誤,竟然從京城被貶去嶺南了。他自己在《偶題二首》中也只是模糊地說:“得罪除名謫海頭?!蔽覀兛梢杂昧鶄€字總結(jié)劉言史的仕途:官不大,罪不小。
多年后,劉言史也有一次轉(zhuǎn)運當(dāng)官的機會,卻被他堅定地拒絕了?!秳棌姳分袑懙溃骸拔淇∫嬷叵壬S墒亲嗾埞傧壬?,詔授棗強縣令,先生辭疾不就?!?/p>
可以看到,這次有人主動邀請劉言史當(dāng)官,可他卻以身體不好為由推辭掉了。面對來之不易的進身之階,劉言史為何不要呢?
上文提到的“武俊”,即王武俊。據(jù)《新唐書》記載,王武俊起初是恒州刺史李寶臣的裨將,后來平叛有功出任御史中丞。唐德宗時,又升為兵部郎中,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使。按《劉棗強碑》的說法,“王武俊之節(jié)制鎮(zhèn)冀也,先生造之”。也就是說,劉言史自己主動造訪了王武俊。這位封疆大吏,也非常看重劉言史的才學(xué)人品,這才準(zhǔn)備讓他做棗強縣令。但劉言史卻“辭疾不就”,這豈不是前后矛盾嗎?
就在劉言史拒絕王武俊后不久,唐朝北部邊疆發(fā)生了_一件大事?!短品芥?zhèn)年表》記載:“王武俊,建中三年(782)二月甲子為恒冀觀察使。六月,恒冀觀察使王武俊反?!庇纱宋覀兺茰y,在劉言史這次主動“造之”的過程中,他敏銳地察覺出王武俊已有不臣之心。劉言史雖是落魄文人,大節(jié)卻不虧。身體不好只是說辭,不愿成為亂臣賊子才是他未接受官位的真正原因。
《唐才子傳·劉言史》中說,“(王武?。┮虮硭]請官,詔授棗強令,辭疾不就,當(dāng)時重之”。雖然劉言史沒有當(dāng)這個棗強縣令,但后世仍因此事尊稱他為劉棗強。
劉言史的詩作數(shù)量很多?!秳棌姳贩Q“所有歌詩千首”?!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劉言史,歌詩六卷?!薄端问贰に囄闹尽份d:“劉言史,詩十卷?!闭f明唐宋時劉詩盛傳于世。但明代以后,劉詩就不明原因地散佚了。以致《全唐詩》僅載錄劉言史詩一卷,共計79首而已。
在僅存的79首詩中,就有這首《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這既是劉言史之幸,更是中國茶文化史之幸。
這首詩的題目信息量很大,幾乎涵蓋了人物、地點與時間。
首先,與劉言史一起喝茶的人是大詩人孟郊。提起孟郊,很多人會想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孟郊也是茶圣陸羽與詩僧皎然的好朋友。他的《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等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茶詩。
至于孟郊與劉言史,更是傾心相交的好友?,F(xiàn)遍查劉言史的詩作,有兩首反映與孟郊的友誼,即《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及《初下東周贈孟郊》??紤]到劉言史的作品在明清時曾離奇般地大量散佚,可以推斷他與孟郊交往唱和的詩作,應(yīng)該遠(yuǎn)不止這兩首才對。劉言史去世后,孟郊作《哭劉言史》,也可謂情真意切,表達(dá)了對摯友離世的傷悼之情。
其次,劉、孟二人一起喝茶的地點是在洛北的郊外。唐憲宗元和初年,孟郊曾在洛陽為官。想必是劉言史訪友而至,這才有了二人郊外泉邊飲茶的故事。
茶詩共90字,可以分為五個部分來解讀。
第一部分,自“粉細(xì)”至“手親”,講的是煎茶活動的起因。
越筍芽,直譯就是越地的細(xì)嫩芽茶。老哥倆拿到了這樣的好茶,決定要“野煎寒溪濱”。這里的寒溪,即洛中溪,孟郊此時居于洛陽立德坊,門前溪水縈迥。孟郊還寫有《寒溪》九首。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說白了就是煮茶。為了讓茶中含有的物質(zhì)更好析出,所以要先將茶“粉細(xì)”成末。又因為是在戶外泡茶,所以自然要在家碾茶備用。劉言史先談“粉細(xì)越筍芽”,后寫“野煎寒溪濱”,道理就在這里。
這么好的茶,可不敢讓粗笨的童兒伺候,因為怕辜負(fù)了“靈草性”,于是二位決定茶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親力親為。
吃火鍋的樂趣,一半在于吃,另一半在于涮。假借他人之手涮出來的肉,怎么吃都覺得不香。其實喝茶這件事,與吃火鍋有相似之處。自己沖泡出來的茶湯,總是覺得更加甜美。那是因為從注水到等待,從出湯到品飲,我們?nèi)硇牡赝度朐谝槐铚?dāng)中。飲茶的樂趣,不只體現(xiàn)在茶湯里,也散落在過程中。
第二部分,自“敲石”至“巢薪”,講的是煎茶活動的水火。
現(xiàn)代人習(xí)慣了用電,所以一到室外就傻眼了。點火煮水,總是戶外茶事活動的重點與難點。但不管怎么說,我們現(xiàn)在總比古人方便多了。既有打火機,也有桶裝水。而劉言史與孟郊,則只能是敲打火石才能點燃薪火。接著再尋找清泉,細(xì)細(xì)撇取以避腥鱗雜質(zhì)。
熒,即微弱之光。鐺,即燒水之器。當(dāng)年的煎茶,宛如今天的煎藥,是一件十分細(xì)致的活計。劉言史煎茶一絲不茍,水燒開之后便轉(zhuǎn)文火,慢慢地煮,慢慢地煎?;鸾^不能大,不然水很快會被熬干,可味道卻沒出來。所以詩人用“熒熒”之火,煎煮鐺中的越地芽茶。
老哥倆一個人看著火,一個人再去揀些墜巢之薪,用以增加火力。這當(dāng)然不一定真的要用鳥窩上的樹枝,而只是比喻所添的柴火不能太過粗大。柴添多了,火變大了,茶也就煎砸了。我們現(xiàn)如今考究每一泡茶的浸泡時長,其實也是一種對于火候的把控。有時候一沖茶,出湯時間前后差個幾十秒,味道就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見,古今茶事都絲毫馬虎不得。
第三部分,自“潔色”至“味真”,講的是煎茶的核心。
潔色,指湯色。浮氳,則指香氣。這樣細(xì)心煎煮的茶湯,自然是湯色明快,香氣持久。詩人經(jīng)過一番操作之后,不僅獲得了美味的茶湯,那紛繁的心緒也不由得安靜下來。
我曾寫過《茶經(jīng)新解》與《茶經(jīng)新讀》兩本小書,意在呼吁現(xiàn)代人重視《茶經(jīng)》的意義。誠然,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已經(jīng)和陸羽的時代有了很大不同??墒钱?dāng)你仔細(xì)研讀《茶經(jīng)》時,便能體會到陸羽對于烹茶器具的一絲不茍,以及對烹茶流程的極致講究。由此我們可知,陸羽所倡導(dǎo)的并不僅僅是一種對待茶的方法,而是一種對待茶的態(tài)度。
那是一種全身心認(rèn)真侍茶的態(tài)度。奉行這種態(tài)度的人,將會在茶事中得到心靈的超越。這便是劉言史在《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兩句更深層的含義。
第四部分,自“宛如”至“渴神”,講的是飲茶的享受。
歠,音同輟,可解釋為品飲。一杯馥郁鮮濃的茶湯下肚,不由得將飲茶人帶回到茶山的場景中。我們握著的是茶器,茶器中盛放的是茶湯??蛇@哪里還是茶湯?分明是春季的芳華。不得不說,這里“指下春”三個字,真是對于茗茶極好的別稱了。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了茶的神奇之處。我們吃西瓜時不會想起瓜地,吃蘋果時很難想起果園。但喝茶時,卻似乎在感受山場帶來的氣息。龍井的香甜,讓我們想到了江南的花草。巖茶的骨鯁,讓我們想到了閩北的坑澗。六堡的厚重,讓我們想到了南洋的歲月。一杯茶湯,在帶給我們美好風(fēng)味的同時,也無限延展了我們的精神享受。誠如劉言史在詩中所講,茶真乃“靈草”也。
第五部分,自“此游”至“高人”,講的是飲茶的回味。
從敲石取火,到撇泉打水;從扇風(fēng)煎茶,到拾柴添火……劉言史與孟郊在一番忙活之后,不僅昏渴盡消,而且趣味盎然。
二位詩人,倒是心滿意足了。
可現(xiàn)代人讀到這里不禁要問:這樣喝茶,是不是太麻煩了?
有些人認(rèn)為,現(xiàn)如今都市生活的節(jié)奏這么快,哪里還有時間喝茶?于是乎,便有一些“聰明人”開始簡化喝茶的流程。沒兩年的光景,連人工智能泡茶機器人都要上市了。
喝茶這件事,總是要有點儀式感。我在寫《鳳凰單叢》一書時,曾數(shù)次前往廣東的潮州。我心中潮州城的魅力,不止于牌坊街與開元寺這些景點,更在于老城區(qū)的街頭巷尾。因為我總能在潮州城大街小巷的商戶那里,看到侵染了茶漬的壺承上,擺放著一個蓋甌和三只茶杯。大家是邊賣肉邊飲茶,邊殺魚邊飲茶,邊稱菜邊飲茶……反正是隨時泡茶,隨時奉茶。一圈轉(zhuǎn)下來,感覺到這才是真正沁泡在茶湯里的城市啊。
潮州城里的人嗜茶如命,恐怕泡茶機器人在那里是賣不出去的。因為中國人的泡茶法,其精髓在于“游戲感”與“趣味性”。這兩點,才是中國茶獨特的魅力所在。
看著機器人泡茶,算是游戲嗎?
看著機器人泡茶,有什么趣味呢?
不能做游戲,沒有真趣味,那還是中國茶文化嗎?
《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終身醉心于茶事。我們不妨用他的一首七言絕句來為劉言史的這首茶詩作注腳吧。其文如下:
若深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xì)鋪。
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fēng)味勝醍醐。
先是選茶杯,再是挑茶壺,最后還得配上一只恰當(dāng)?shù)膲爻?,這才算完成了準(zhǔn)備工作。再加上燒水泡茶、認(rèn)真品飲,這確實要費一番工夫才可以。為了一杯味勝醍醐的茶湯,可能大半天的時間就在不知不覺間“浪費”掉了。
喝茶一定要這么麻煩嗎?沒辦法,恐乖靈草性,觸事皆手親。
喝茶必須要這么麻煩嗎?沒辦法,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
看來,喝茶總要“麻煩”一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