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紅
一、珍珠冠(清)
珍珠冠是西藏特有的一種女性冠飾。解放前,藏族世襲貴族婦女在盛大節(jié)日或出席重要慶典活動儀式時,會頂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頭飾。珍珠冠通常高20cm,直徑23cm左右,以木作胎,如緯笠式,冠內(nèi)飾朱紅漆后用布做內(nèi)里,冠面周圍由無數(shù)顆天然珍珠并點綴松石穿連布胎,盡顯璀璨華貴。珍珠冠的造型與珍珠的布置恰好迎合了“圓”與“滿”的創(chuàng)意,它們與藏傳佛教中的“圓通”、“圓覺”思想和民間文化中的“圓滿”意識有很大關(guān)系。金鑲綠松石的冠頂猶如曼陀螺,這種頂戴形式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佛的佑護寓意。珍珠冠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圖中的珍珠冠(現(xiàn)藏于西藏博物館,清代)高20cm,直徑25cm,由上萬顆珍珠層層串制而成,頂層為四層金環(huán),內(nèi)嵌綠松石。
我國是世界上利用、采捕珍珠最具悠久歷史的國家之一,亦是人工生產(chǎn)養(yǎng)殖珍珠歷史最早的國家。據(jù)《尚書》中記載,我國4000年前在淮河流域一帶就己采取天然珍珠作為宮廷“貢品”。古代采捕珍珠的用途主要是裝飾、藥用、死者口含。我國用珍珠作首飾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秦漢以后以珍珠作首飾更為普遍,皇帝、后妃、宮中侍女,官宦人家的夫人、小姐手上都要頂戴珍珠飾物。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都保存著一些皇宮中的珍珠頭飾。西藏有關(guān)珍珠的存世遺物,主要有珍藏在山南雍布拉康文成公主制作的珍珠唐卡和藏于薩迦寺忽必烈時期賜給八思巴的珍珠詔書等。
西藏最早的佩飾出土于昌都卡若遺址,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這一時期的裝飾品主要以陶制、石質(zhì)及貝類為主,飾品形式也豐富多彩,有牌飾、項鏈、手鐲、玨等,其色彩原始天然,制作古樸簡單。骨笄是發(fā)現(xiàn)最早的頭飾品。珍珠冠頭飾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筆者暫時沒有查閱到確切記載,但是,從古格都城遺址的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古格王朝時期西藏西部地區(qū)貴族佩飾的一些形制和佩戴習俗,其中就有頂戴珍珠冠的貴族婦女畫像,這說明珍珠冠的佩戴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紀左右。
藏族頭飾處處籠罩著一種自然和祖先崇拜的神秘色彩。珍珠的潔白璀璨象征了圣潔、純凈、美麗,是一切美好和善良事物的象征。在藏族的神話傳說中,相傳阿尼瑪欽山神披白衣,騎著白色的駿馬,揮動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他有無窮的智能、慈善的心腸,震懾群魔,保護著黎民百姓,其它神靈大部分著白衣或化身為白色動物。藏區(qū)原始宗教苯教和藏傳佛教都尚白,苯教認為“白色代表善良”,藏傳佛教認為白色是吉祥色。在佛教進入藏區(qū)前,苯教的僧侶都穿白色衫裙,戴白頂高帽。佛教噶舉派的創(chuàng)始人瑪爾巴及其后傳的高僧皆穿白色袈裟或衫裙。佛教金剛舞里的白神更是白衣白袍白面具,有時善法也稱“白法”?;蛟S,珍珠冠的頂戴習俗是深受藏區(qū)由來已久的“尚白”習俗的影響而產(chǎn)生。
珍珠冠也曾作為貴重禮品饋贈,1954年14世達賴喇嘛到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曾向毛主席敬獻過一頂珍珠冠,該冠現(xiàn)收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宮。
二、巴珠(清)
“巴珠”是藏族婦女已舉行成年禮的一種標志性頭飾,主要流行在西藏拉薩、日喀則及江孜一帶。通常一個“巴珠”上面綴有上萬顆大小不等的珍珠和大紅珊瑚珠以及綠松石等飾物,它往往還同寶石耳環(huán),鍍金嵌寶石銀“嘎烏”(經(jīng)佛盒)一起佩戴,是藏族婦女最珍貴的頭飾之一。
拉薩一帶流行的“巴珠”,呈三枝的“丫”形,在支架上包裹紅色毛氈,上綴珍珠、珊瑚或松石等寶石作為飾物。佩戴時平系于頭頂,兩枝朝前,一枝朝后,將分梳的兩條發(fā)辮分別盤在兩枝上。日喀則及江孜一帶的“巴珠”呈“弓”形,弓形主體是用棉布漿膜卷制而成,佩時“弓”背向上,弦部勒于發(fā)際,分梳的多條細辮盤在“弓”的兩端,架上嵌綴珠寶作為飾物。女子只要第一次梳戴“巴珠”頭飾后,表示已經(jīng)成年,可以談婚論嫁了。
藏族飾品中的象征文化非常濃厚,重“意”勝于重“形”。據(jù)說,巴珠頭飾的來源與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有關(guān),宗喀巴年輕時進藏拜師學習,身上只帶了木碗和背架,途中求食受到女人的嘲笑,宗喀巴說:“這是圣物,你們應(yīng)該戴在頭上?!比藗兒髞沓绨菟?,真將木碗和背架之形戴在了頭上。
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對西藏僧俗官員著裝做出過統(tǒng)一規(guī)定。等級制度也體現(xiàn)在飾品的佩戴上,過去,西藏佩帶“巴珠”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別。世襲貴夫人可以頂戴珍珠巴珠也可以頂戴珊瑚巴珠,一般貴族或大商人的夫人只能佩戴珊瑚或松石“巴珠”,普通人家婦女所戴的巴珠上只點綴著少許的珊瑚或松石。
圖3為珊瑚巴珠,長56cm,寬37cm,巴珠支架上綴有64顆色澤鮮紅圓潤、塊度大小均勻的珊瑚,每兩顆紅珊瑚之間點綴一顆綠松石,共60顆,在巴珠支架的三角形頂部用紅寶石、藍寶石、翡翠、珍珠等做成三叉式掛飾,極具古典優(yōu)雅的質(zhì)感,該文物現(xiàn)藏于西藏博物館;圖2為珍珠巴珠,長46cm,寬3lcm,巴珠支架上綴有14顆紅珊瑚、上萬顆天然珍珠并點綴數(shù)顆綠松石串制而成,該文物現(xiàn)藏于拉薩布達拉宮。
三、金質(zhì)嵌寶石嘎烏(清)
“嘎烏”在西藏是一種男女通用的護身符,又是女性的一種奢華裝飾品,一般掛在頸上或背挎腰間。
“嘎烏”有兩種,一種是婦女胸飾“嘎烏”,一般有八角形、圓形、半圓形等形狀。它是項飾的主要形式,掛在一串珊瑚、珍珠或其他珠子串成的項鏈的中心,一般為銀質(zhì)或銅質(zhì),印金嵌花;另一種是護身符“嘎烏”,形狀多為佛龕狀、半圓形、圓形,表面所裝飾的紋飾大多以吉祥八寶、鹿、蓮花等具有宗教含義的團和纏枝回旋圖案為主,工藝非常精細。大多以金、銀、銅制成,表面鍍金,嘎烏盒內(nèi)一般裝有小型佛像、經(jīng)文、經(jīng)咒、或是高僧活佛加持過的圣物。藏區(qū)男子常佩戴胸前或跨在身上,以求神佛保佑。
佛教認為,佩戴嘎烏可以起到辟邪護身、減小業(yè)障和增長修行的作用,從民俗配飾上講,嘎烏是一種遍及西藏而又常見的奢華胸飾。佩戴內(nèi)裝小型佛像、經(jīng)文、經(jīng)咒等佛教圣物,是為了佑護佩戴者遠離邪業(yè)的侵擾,從而獲得精神佛力的加持,賦予內(nèi)心世界安寧,在藏區(qū)流傳甚廣。嘎烏多有金銀銅等材質(zhì)制作,八角的外形多用松石、珍珠、珊瑚、瑪瑙、琥珀等天然石裝飾,藏族同胞的這種“崇石”現(xiàn)象,主要是認為天然石具有護身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靈物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嘎烏表面雕刻的金剛杵代表了無堅不摧;蓮花紋代表了圣潔;雍仲紋飾代表了吉祥。嘎烏既有護佑的功能也有裝飾的功效,從實體的八角盒裝嘎烏演變成一種鏤空的八角嘎烏,裝飾材質(zhì)上也不再局限于天然石,也有的用珍珠鑲嵌而成。
護身符在藏語中叫“松闊”,佛教傳入前主要指對敵人的軍事防御,佛教傳入后在西藏原始理念影響下形成保佑庇護的護身符。護身符產(chǎn)生于藏族對鬼怪的防御思維之中。這些傷害主要來自自身的運氣與生產(chǎn)生活中的褻瀆或偶然接觸造成的。藏族同胞認為人身體上有命穴,邪惡不凈可以從此進入體內(nèi),進而危害身體健康,如果戴上手鐲、戒指、耳環(huán)之類的飾品,能將命道遮斷,邪惡的進不來,命也出不去。
護身符的種類主要有骨器類、寶石類(受萬物有靈的昭示,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原始苯教都認為石頭也是有靈性的)。寶石歷來是藏族人民的珍愛之物,即便是作為一種胸飾的嘎烏也使用了多種寶石進行鑲嵌。圖中嘎烏鑲嵌的寶石主要有綠松石、紅珊瑚和天珠,“瑟”即天珠,被藏族尊崇為至高無上的寶物,并認為是最好也是最貴的護身護。人們相信,誠心供養(yǎng)或佩戴天珠可以消除業(yè)障、獲得福報、防止中風及免除被外道邪魔傷害,又可以增強體力,增加財富等等。《藏漢大辭典》中解釋:瑟為亞瑪瑙,貓眼石,一種寶石。俗稱“九眼石”。紋理有“無眼”“長條”及“有眼”三類,入藥能治腦溢血。綠松石又叫寄魂玉,藏族人的世界觀里最不同尋常的觀念要屬靈魂可以寄予它物,靈魂不滅和靈魂游離可以成鬼也可以成神,它必須要有附著的載體,山、石、樹都可以作為寄魂物,由于綠松石具有高貴稀有等特性,便成了寄魂物?!陡袼_爾王傳》中就有綠松石作為寄魂物的描寫。圖5、6、7中的各式金銀質(zhì)嘎烏均制作于18-19世紀,現(xiàn)藏于西藏博物館。
(作者供職于西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