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萍
記得女兒6歲時,我們和好朋友樂樂一家一起去河北玩。第一天,樂樂的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鬧不愉快,原因是樂樂沒有按時大便,媽媽把他按在廁所里,厲聲呵斥:“今天不大便就不許出去玩?!?/p>
當時我和先生都震驚了,女兒也被嚇到了,她憂傷地看了我一眼,小聲地說:“媽媽,我今天也沒大便?!蔽乙贿厧畠撼鲩T去廣場看跳舞,一邊假裝不經意地說:“沒事,寶貝,換了個新地方拉不出來便便很正常?!?/p>
其實樂樂是個很懂事的孩子,愛運動也愛閱讀,讓父母很省心,可就是在吃飯和排泄這方面,因為達不到媽媽的“要求”,沒少挨訓。作為旁人,我也感覺很心疼樂樂。
其實,我一直覺得,父母有時候應該隨和一些,讓孩子隨性一些,也許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天性,甚至會讓孩子的成長變得自然而具有延展性。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君君,跟樂樂一樣大,他小的時候很少上早教班,休閑的時候就在小區(qū)里玩,但這孩子獨立、膽大,而且很會說話。君君上幼兒園時,他媽媽有一段時間做微商,年紀小小的君君經常幫著媽媽把客戶買的東西送到小區(qū)門口,還經常教客戶使用時要注意的問題,而且還能自己算賬收錢。君君正式成為小學生之后,語言、交往能力很強,計算能力也不弱,老師讓他當了小組長。由于英語成績稍稍落后,他怕被同學笑話,便主動要求去上英語培訓班,因為性格開朗,他在課堂上跟老師的交流非常多,英語成績提高得飛快。
我也是個“隨性”的媽媽。生活上不給女兒太多生硬的約束,學習上也不給女兒太多的條條框框。女兒從小就跟我學習古詩朗誦,并一起閱讀中外名著,但我從來不要求她一定要背誦詩句。首先,閱讀應該是不帶功利性的;其次,我想,如果孩子的大腦里儲存過多固定的東西,也許會限制她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女兒四年級暑假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帶著兩個孩子去西湖玩,朋友的孩子體質很弱,沒玩多久就支撐不住了,我們只好回到了住處。那天女兒在日記里寫道:“我們坐的是一搖一搖的大木船,那種船晃得厲害,晃得我直想吐……”我想,如果孩子只會背誦和套用,她大概會在日記里寫“我們坐的船搖搖擺擺”。還有一次,我們去北京野生動物園玩,女兒在游記里描寫鳥林的景象:“鸚鵡雨林里到處都是鳥叫聲,這個叫完、那個叫,沒完沒了……”六年級的孩子,如果熟讀過好詞好句,也許會寫“這里的鳥總是嘰嘰喳喳叫個不?!薄km然女兒的日記里沒有太多固定的成語,或者是名言名句,但我卻看到女兒在用自己獨特的語言,用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寫著自己的故事。
有個親戚的孩子,現(xiàn)在上六年級了,居然主動要求重新學習中斷的鋼琴。小姑娘幼兒園時曾經跟我女兒一起學過鋼琴、中國舞、畫畫。鋼琴學到二級左右不想學了,父母并不勉強,給她停了;舞蹈勉強學到三級,也不想學了,父母也給停了;只有畫畫,是孩子一直喜歡的。如今,5年多過去了,孩子突然對鋼琴又有了興趣,重新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學、主動練,從不用父母操心。
有時候我在想,很多父母也許會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常性、磨煉孩子的意志,要求孩子即使不喜歡的事情也要去堅持,到最后,孩子哪樣也沒有學好,而且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喜歡什么。我很欣賞親戚的隨性,她很少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哪個時間段、哪個年齡段做哪些事,也很少在乎孩子是否比鄰居家的孩子優(yōu)秀。
我想,隨性大概意味著不給孩子定太多條條框框,不插手孩子應該自己完成的事情、應該有的選擇,給孩子更多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和時間。這樣看來,在普遍存在教育焦慮的當下,“隨性教育”也算是對孩子的另一種保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