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廖天治 黃曉鳴 馬麗 吳珍 馮慧敏
【摘要】目的:評估地震備災教育對孕婦備災意識和行為效果的影響。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蘆山縣人民醫(yī)院產(chǎn)科門診隨訪孕婦105名,隨機分為干預組(n=54)和對照組(n=51)。對照組給予發(fā)放孕期保健宣傳手冊,干預組在此基礎(chǔ)上予以備災知識培訓。分別對兩組在干預前、干預后一個月發(fā)放問卷進行效果評估。結(jié)果:干預組干預后一個月問卷調(diào)查總分和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和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jié)論:醫(yī)護人員早期對孕婦進行課堂培訓授教是提高孕婦備災意識和自救行為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培訓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區(qū)域文化特點和培訓對象的能力水平。
【關(guān)鍵詞】孕婦;災害護理;備災意識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31-02
2000年至2015年,全球總計超過5900次自然災害,造成32億人受災,120萬人死亡,約2.06萬億美元的經(jīng)濟損失[1]。在過去十年,亞洲經(jīng)歷的自然災害占全球自然災害總數(shù)的39%,經(jīng)濟損失達50%,而中國則是世界上被自然災害侵襲最頻繁的國家之一[2]。其中,四川省被認為是自然災害最高發(fā)的地區(qū)[1]。
災害嚴重威脅人類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頻發(fā)的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和精神上遭受重創(chuàng)[3],婦女、兒童和其他脆弱人群受到災害的影響尤為嚴重[4]。有研究顯示,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大地震后,受災地區(qū)孕婦心理緊張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5]。另外,災害導致孕早期孕婦的孕期縮短0.18-0.27周,早產(chǎn)風險增高3.8%[6]。由此可見,如何改善受災地區(qū)孕婦的相關(guān)問題十分重要[10]。然而,本研究以知信行模式作為理論框架,為孕婦提供災害相關(guān)知識培訓,進而提升其備災能力。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2016年12月7日至2016年12月9日在四川省廬山縣某醫(yī)院門診進行產(chǎn)檢孕婦。
1.1.1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自愿參加本項研究;意識清楚,能正常溝通和知情同意;身體情況允許的孕婦。排除標準:認知障礙;各種危重孕婦(如妊高癥,妊娠合并心臟病等)以及不識字的孕婦。
1.2研究方法
1.2.1隨機分組方法
研究者將符合入選標準的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表的方式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采用信封法進行隨機化隱藏。其中干預組54人,對照組51人。
1.2.2干預方法
本研究采用類實驗研究方法。干預組接受由研究者主導的備災知識課堂培訓。培訓方式主要有課堂講授、示范、展板宣教和問題討論。培訓內(nèi)容包括蘆山縣地理特征及其地震多發(fā)性;地震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孕婦地震備災計劃;備災包的準備;地震中逃生注意事項。研究者采用社會學習理論[15]作為理論基礎(chǔ)支持,根據(jù)其四個來源提供具體干預措施:鼓勵研究對象學習并掌握備災知識;言語的勸說;情感的疏導以及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參與課堂培訓的研究者由接受過災害護理教育培訓,有5年以上醫(yī)學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員組成。對照組則發(fā)放與本次培訓內(nèi)容不相關(guān)的孕期保健宣傳手冊,自行閱讀。
1.2.3 評價指標及評價工具
采用自制的孕婦備災意識及行為問卷進行效果評價。該問卷共包括四方面: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地震備災知識條目,地震備災意識條目以及地震備災行為條目。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關(guān)注研究對象的姓名、年齡、民族、文化程度、職業(yè)、災害經(jīng)歷和家庭平均月收入等問題。備災意識條目又包括六個子條目,其內(nèi)容主要著重于:受害者是否知道災害急救電話;手機災害留言板;災害地圖;附近的婦產(chǎn)醫(yī)院或門診;緊急疏散地;是否能解釋說明自己目前的懷孕情況和醫(yī)學檢查。備災行為條目分為七個子條目,主要內(nèi)容針對是否提前跟家人商量緊急聯(lián)絡方式,有無計劃預防翻倒的家具或物品,安全休息的區(qū)域和提前準備緊急疏散包。該問卷內(nèi)容請五位護理學專家進行評審,經(jīng)過一次修改后均認為該問卷能簡單,明了,準確的評估孕婦的備災能力。通過專家評審確認了內(nèi)容效度。本研究預調(diào)查測得Cronbachs α信度系數(shù)為0.668。
1.2.4 資料收集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在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進行資料收集。干預前測評在該醫(yī)院內(nèi)不同地點進行,并現(xiàn)場回收問卷。干預后一個月問卷調(diào)查采用電話訪問的方式,由一名不清楚分組情況的研究助手口述問卷問題,研究對象進行選擇答案,由研究助手記錄下被選答案。
1.2.5 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對兩組干預對象的基本資料構(gòu)成采用百分比表示,其受教育程度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干預效果使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檢驗水準為P < 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培訓對象的基本資料(見表1)
2.2干預前后兩組知信行得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在知識得分、意識得分及問卷總分上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2。干預組干預后在問卷總分和各個維度得分的均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P < 0.001,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3兩組干預前后評分變化情況
表4顯示,同組間干預前后比較,干預組干預后得分高于干預前(P<0.05),而對照組干預前后結(jié)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計算不同組間干預前后得分差值,結(jié)果顯示,除知識得分外,干預組干預前后得分提高水平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研究對象對課程的評價
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84%的參與者認為課程時間安排合理,81%的參與者認為課程生動,96%的參與者認為課程實用性強,96%的參與者希望繼續(xù)參加相關(guān)課程,詳見表5。
3 討論
3.1 對孕婦提供早期的備災教育培訓效果顯著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受試孕婦在參與培訓前,地震備災知信行得分較低,通過研究者干預培訓后,其備災知識信念等水平得到明顯提高,與Yasunari等針對孕婦備災培訓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同時說明該培訓干預措施是可行有效的。對于本研究中培訓后孕婦備災行為提升水平較其他條目低,分析原因可與自填問卷有關(guān),缺乏客觀評價指標,對于其行為能力的實際情況無從考證。Yasunari指出,行為的改變比知識的提升、意識的改變更難[1]。有學者認為可通過增加培訓的頻率來強化培訓效果以達到行為的改變。由此看來,從知識提升,信念改變到行為的改變需要一個循環(huán)累積的過程,單靠一次培訓很難對其行為改變有質(zhì)的提升。所以,后期不斷強化培訓內(nèi)容,不間斷的培訓設置是重點。而孕婦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大多數(shù)已經(jīng)離開學校步入社會,所以備災知識和防范的繼續(xù)教育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通過本研究中對課程的評價結(jié)果,96%的參與者對該培訓持積極態(tài)度。這一評價和個人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后續(xù)培訓的開展。本研究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證明對孕婦提供早期備災培訓對提高其備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內(nèi)容形式豐富的課堂培訓對孕婦備災知識的掌握有很大幫助。傳統(tǒng)的方法發(fā)放宣傳冊實際是對孕婦進行籠統(tǒng)的集體教育,無效果追蹤,沒有個體差異性,使得孕婦及家人難以記憶,知識掌握不牢靠,教育效果不顯著。
3.2專業(yè)化培訓我國的災害護理起步晚,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在我國,災害救援中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得到社會認可,在某些方面應歸功于國家救援隊的幾次出國救援行動,護理人員在救援中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6]。本次研究中,對地震減災相關(guān)知識的需求較高,同時也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增高,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宣教,還要強調(diào)各項自救技能的掌握。因此,對護理人員進行災害護理的專業(yè)化培訓,才能滿足需求?,F(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運用廣泛,而網(wǎng)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非專業(yè)人士很難分辨真假。專業(yè)的災害護理人員既要能有效與當?shù)卦袐D進行溝通,還要簡單明了的讓其熟悉掌握備災專業(yè)知識。經(jīng)過對參與孕婦的課堂培訓指導,糾正了其以往不正確的觀點,隨著備災意識的提高,備災防災知識也以受培訓者為中心得到一定范圍的宣傳。
3.3 培訓的積極影響孕期通過孕婦課堂學習,消除或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使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促進自然分娩,提高產(chǎn)婦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17]。開設類似備災課程讓其提高災害時自我保護意識,此種模式值得推廣。
4 結(jié)論
綜上所述,各種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本研究從一定程度上證實災害護理專業(yè)人員在早期對孕婦進行備災知識和自救能力的培訓是有效的,尤其在我國目前這樣備災意識缺乏的情形下尤為適用。在培訓實施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當?shù)氐奈幕攸c,習俗和個體化差異,找到有效且有針對性的方法。然而,由于本研究經(jīng)費和樣本量有限,還需要更大范圍的研究和驗證,這項干預的更長期效果也待進一步評價。
參考文獻
[1] Maslow CB, Caramanica K, Li J, Stellman SD. et al. Reproductive Outcomes Following Maternal Exposure to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11, 2001, 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in New York City. Am J Public Health. 2016Oct;106(10):1796-803.
[2] Ranit,Chatterjee1.,Koichi,Shiwaku1.,Rajarshi,Das.,Gupta1,Genta.,Nakan,Rajib Shaw1.(2015). Bangkok to Sendai and Beyond: Implication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Asia[J]. Int J Disaster Risk Sci.6:177–188.
[3] 李玉樂,李凡,史東雷,馮秀敏,劉愛輝(2015).我國災害護理研究進展.中國護理管理,15(1),115-118.
[4] 李寧,陳國芳,王峰. 我國公民防災意識現(xiàn)狀及對策. 沿海企業(yè)與科技. 2010(11):131-133.
[5] Watanabe Z, Iwama N, Nishigori H, NishigoriT et 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uring pregnancy in Miyagi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he Japan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Study[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5, 190:341.
[6]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Committee on Health Care for Underserved Women. 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 457: Preparing for disasters: perspectives on women[J].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0, 115(6):133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diào)大力提高我國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全面啟動川藏鐵路規(guī)劃建設 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xw/tt/201810/20181000011716.shtml,2018-10-10/2019-04-09.
[8] Chatterjee R, Shiwaku K, Gupta R D, Nakano G et al. Bangkok to Sendai and Beyond: Implication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A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2015, 6(2):177-188.
[9] T. Yasunari RN RNM MNSc, M. Nozawa RN RNM PhD, R. Nishio RN RNM MNSc,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educational programme for pregnant women[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2011, 58(3):335–340.
[10] 王民,史海珍,張英 (2011).縱觀國外公眾災害教育. 生命與災害. 05,26-27.
[11] 寧艷,陶茂萱,胡俊峰,李雨波,程玉蘭,張剛,胡桃,李莉,柴燕,南海濤,趙紅旗,王俊杰(2011). 陜西省公眾應對災害事件知識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06,473-476.
[12] 莊濤. 我國地震防災減災科普教育的瓶頸及對策分析. 國際地震動態(tài). 2013(4):30-34.
[13] 牛飛飛. 城市減災防災能力提升中的公眾災害意識培育. 科學發(fā)展. 2011 (3):104-107.
[14] 甄志平.知信行融合統(tǒng)一的發(fā)展性體育教育模式的理論建構(gòu)與實施評價.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8):10-13.
[15]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 Rev, 1977,84(2): 191-215.
[16] 上官蘭月,楊玉琴. 社區(qū)災害護理與災害護理教育現(xiàn)狀分析. 全科護理. 2011,9(3):652-653.
[17] 郭崢.孕婦課堂在分娩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青海醫(yī)藥雜志.2013,4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