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馮延巳,字正中,廣陵人,他的詞真有一種正中之氣,雖然內(nèi)容上仍不出花間詞派的柔婉艷麗,但他的詞作別有一種風格,辭采清麗脫俗、婉轉(zhuǎn)深情,并自有一種浩大開闊氣度。我們來看他的“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p>
關鍵詞:馮延巳;詞;藝術風格
作者簡介:張亞捷(1974.10-),女,漢,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人,靖遠縣第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02
詞中的“閑情”,就很難說清是一種什么樣的情,一種什么樣的愁。他只是把這種閑情閑愁表現(xiàn)得深沉而持久,想拋擲也拋擲不掉,想掙扎也掙扎不脫,始終纏繞在心頭。他的幾首《鵲踏枝》詞作,都有這個特點。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憂愁苦悶和抑郁不歡,一種可能已經(jīng)存在又似乎是即將來臨的人生憂患。
馮延巳詞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因循出新。所謂“因循”,是說他的詞繼承花間詞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目的還是“逸興遣興”,題材內(nèi)容上也沒有超越“花間詞”的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范圍。所謂“出新”,是說他的詞在繼承花間詞派的傳統(tǒng)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chuàng)新。我們來看他的“謁金門”: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 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這首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時的百無聊賴的景況的,反映了她的苦悶心情。詞作一開頭,作者就用生花妙筆,一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推出春天的特定景色。但它的妙處不僅僅在寫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把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接著寫她對遠方丈夫的等待,用了“碧玉搔頭斜墜”一句,寫她的裝扮,不直接描寫人物的感情,而是通過對人物梳妝的描寫,表達她的百無聊賴的心情,詞作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
馮延巳和后主李煜的詞,有著相同的風格,對豪華的貴族生活都有很多細膩的描寫,而且低沉的情緒也都很濃,不同的是李煜在南唐亡國后寫的詞作上升到了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馮延巳沒有亡國之痛,他在詞的藝術成就達不到李煜的水平。我們來看他的“鵲踏枝”:
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這首詞寫閨怨,說一女子懷念游蕩在外的丈夫,流露出來的是深深的哀婉之情?!皫兹招性坪翁幦??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边@幾句是寫女主人看到天空中飄蕩的流云,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丈夫也像流云一樣,現(xiàn)在不知飄向何處?女子的丈夫不論為官還是經(jīng)商,他的生活天地是廣闊的,外面世界的風光是旖旎的,有的是青樓歌館、嬌娃舞女,他完全可以把日子過得豐富而多彩,女子則不同了,身居閨房,生活天地就顯得非常逼仄,對于丈夫的情感寄托也是她們的唯一,正是深切的怨恨,才使得她急切探知丈夫的去向,“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形象地傳達出了女主人的婉轉(zhuǎn)情思,耐人尋味。
下片,“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寫女子眼含淚水,倚樓遠眺,如癡如呆,極度傷心,幾欲瘋狂。當她抬頭看見雙雙飛來的燕子時,也情不自禁地發(fā)問,歸來的路上可曾見到我的丈夫?這是深情,還是怨恨?“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边@種感情非常復雜內(nèi)心也極其矛盾。在那個男權社會,男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在家里,他們可以娶上三妻四妾,出門,他們可以出入各種社交場所和娛樂場所,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尋花問柳,不受任何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更不受任何社會道德的譴責,他們還可以理直氣壯的找出種種理由將妻子休掉。女人則不然,丈夫幾乎成了她們唯一的感情寄托,因為她們生活天地太逼仄。“悠悠夢里無尋處?!币苍S夢中的片刻歡樂多少還可以抑制她們無限沉淪的痛苦,讓她們暫時堅守住生命的底線,但夢中的歡樂畢竟是虛假的。
馮延巳在詞中表現(xiàn)愛情相思苦悶的同時,還滲透著一種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他的詞中時常感嘆人生短暫、生命有限、時光易逝。表現(xiàn)人生短暫的生命憂患意識成為詩歌中常見的主題。而馮延巳是第一個把表現(xiàn)生命憂患意識的主題引進詞作的創(chuàng)作中的。人生本來就短暫,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愛情的幸福,在短暫的青春期,及時享受愛情的歡樂,可偏偏“別離多,歡會少”。愛情失落的苦悶中又包含著一層生命短暫的憂患,這既強化了愛情失落的苦悶,也表現(xiàn)出了人生的悲劇,從而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了詞的思想境界。我們來看他的“鵲踏枝”: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這首詞就帶有一定的悲劇情節(jié),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奮斗、痛苦以及悲哀。開端“誰道閑情拋棄久”主要是通過長時期的掙扎努力,作者想要拋棄這種閑情,但是,加上“誰道”二字,通過反問的形式表達出了這種愿望尚未實現(xiàn),使得這種在“閑情拋棄久”上的奮斗成為黃粱一夢。下面提到“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中的“每到”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難道只是一年的春天到嗎?還是只是今年?其實并不然,他寫的并不是某一年的事件,而是長期存在的一種感情。因此,就可以得知,“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這是作者的一種盤旋郁結的感情狀態(tài),此時,需要注意的是,“閑情”并沒有明確的指某一件事,也可以說是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的情緒,從“閑情”到“拋棄”實際上是一種掙扎的努力,具有一定的反省色彩,是作者與自己閑情的抗爭,所以詞中提到要將閑情拋棄。而文中又提到其拋棄不掉那一份閑情,主要就是他不能承擔那份閑情背后的痛苦和悲哀,通過多層的轉(zhuǎn)折,表現(xiàn)出馮延巳經(jīng)過掙扎而無法擺脫的感情,也正是因此,使其長期處于一種若有所失落而又若有所追尋的迷惘之中。
下面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蓖鯂S曾經(jīng)就提到,評價詞的優(yōu)良品劣要看其所表達的意思而不能看表面的文字,就如“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边@一句,如果只看其外表,只能看到作者的消極態(tài)度,在此,就必須對其想要傳達的精神境界進行分析。那么,到底為什么會花前常病酒?杜甫的兩句詩可以看出:“竹葉與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竹葉主要指的是酒,有花就必須要用酒來酬謝,也就是說,必須要用美酒來表示對花的喜愛,這就是花和酒連用的原因,但是這也并沒有說出有花有酒還要達到“病酒”的程度,杜甫的《曲江二首》中就體現(xiàn)了出來:“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薄耙黄w減卻春”表達了一般人的遲鈍,一般的人們都會在看到很多的花落下后才感覺到春天的逝去,而杜甫卻只從一片花瓣就能感受到春天已不再完美,這就可以體現(xiàn)出他對春天有如此真摯的感情,僅僅是看到春光有一絲的消退,就生出了這種感情,在這種情況下,又怎能面對那風飄萬點的落紅呢?最后,“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這句的“經(jīng)眼”想要表達的是花期的短暫,轉(zhuǎn)瞬即逝,“欲盡”則表明殘紅,杜甫從“一片花飛”、“風飄萬點”然后到“欲盡”的殘紅,是杜甫對美好生命消亡的表達,可以說是非常痛心的過程。由于今后看的不多、不久,所以被稱為“且看”,這樣的表達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于花開花落沒有辦法,不僅不能忍受這種美好的愛情,更無法經(jīng)受凋零的悲傷,所以才要喝酒,上述的“傷多”就表明已經(jīng)沉醉,“厭”是討厭那種推辭,不要說酒已經(jīng)喝得夠多了就推辭。正是因為作者有對“經(jīng)眼”之花的愛惜,才會出現(xiàn)對“欲盡”之花的感嘆和悲哀,這也就是花前常醉酒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講杜甫的詩,主要原因就是單純闡述馮延巳的詞作很難說明“日日花前常病酒”的原因,通過上述對杜甫的詩的分析,從而也就得知了正是因為作者對花的愛惜,才會使其聯(lián)想到對無常生命的哀嘆,將復雜的感情以及無可奈何的情緒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不辭鏡里朱顏瘦”中的“朱顏瘦”就是人們的生命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感傷中的消損,他明知道要香消玉殞于其中,但還在努力改變。實際上,這就是馮延巳的感情境界,沒有具體的人物、時間以及地點,感情上的郁結并非有明確的對象。所以,很多人都評論他的詞有“郁伊”、“幽咽”的特點,纏綿郁結,但又不可確指,處于迷茫的悲哀和悵惘之中。
在藝術上,馮延巳的詞作,也很有特色。一是空間境界比較闊大,常以大景寫柔情,如“將遠恨,上高樓。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樓上春寒山四面”(《鵲踏枝》)等。闊大無限的空間境界,表現(xiàn)出愁思的深重。二是善于用層層遞進的抒情手法,把苦悶相思表現(xiàn)得一層深似一層。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層深”之法,最典型的是詞句是“淚眼問花花不語。隔墻飛過秋千去”。其他詞作也屢用此法。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詞中寫情,最常見的是情與景交融互寫,但情與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兩種。所謂同向配置,是客觀景物蘊含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的性質(zhì)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觀景物的情感指向與主觀情感性質(zhì)正好相反。馮延巳詞中,常常喜歡用明媚燦爛的春景來寫悲哀的情緒。情景的逆向配置,加深加重了主人公的愁情的表達。面對歡樂之景,尚且苦悶,如果是悲哀之景,其憂愁苦悶更可想而知?;蛟S留給人們以更大的思考空間,這正是馮延巳留給人們最寶貴的財富吧。
歷經(jīng)千年的滄桑,馮延巳通過自己的華章詞采,傳達出了那個時代婦女的深沉久遠的幽怨。
參考文獻:
[1]馮延巳詞的審美價值[J]. 張自文. 文學遺產(chǎn). 1989(05).
[2]馮延巳詞中的色彩美學文化[J]. 顧偉列,吳昊. 大連大學學報. 2011(06).
[3]馮延巳詞與晏殊詞的異同[J]. 廖克平. 辦公室業(yè)務. 2013(09).
[4]淺析馮延巳的“夢”詞[J]. 張莉萍. 宿州學院學報.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