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高正
時下,夏日已至,涼風習習,走入贛江之濱皮劃艇俱樂部的地攤市場,人聲鼎沸,洋溢著繁華生機。不少人一邊品嘗著各色小吃,一邊挑選著琳瑯滿目的小商品。
擺地攤,曾經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卻又隨著城市發(fā)展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6月1日,李克強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yè)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中央文明辦也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從“擺地攤”到“地攤經濟”,喧囂的夜市為經過疫情洗禮的城市帶來煙火繁華。
入夜,“699”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內,擺攤夜市如火如荼。攤主們各展所能,兜售自家商品。江西奇可文化的陳克豐與他的青年創(chuàng)業(yè)伙伴們擺出了“代寫情書”的招牌,宣傳自己的設計文案功底;懷胎6月的蔡小姐通過公眾號報名擺攤,賣一些孩童喜歡的食玩;還有人像速寫的漫畫家胡曼與銷售手工制品熊阿姨兩位聾啞人的“無聲攤位”,熊阿姨的女兒祝明媚會在課余時間擔當兩人的“翻譯官”……
一片片小小的地攤,不僅是經濟的補充,更是生活的延續(xù)。
“地攤經濟”的優(yōu)缺點,讓人“又愛又恨”。它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經營費用低,沒有轉手費,沒有裝修費,沒有租金壓力,沒有雇員工資壓力。
其不足之處也不容小覷,“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是“地攤經濟”留給我們最直白的印象——占道經營擾亂交通、垃圾遍地影響城市衛(wèi)生、夜間噪音擾民、假冒偽劣商品難以追查、食品衛(wèi)生無法保障、消費糾紛維權困難、許多一線城市明確禁止擺攤等。
眼下,重新歸來的“地攤經濟”,正展現出新氣象。
其一,互聯網成為了新“地攤經濟”最大的助力。從網上發(fā)布擺攤信息,通過手機就能完成擺攤免租金報名,通過公眾號宣傳活動信息,繼而各種擺攤視頻火爆網絡。
其二,攤位銷售商品更是以工藝美食、創(chuàng)意互動等點對點的包裝形式,與電商外賣的標準化、長距離、廣覆蓋的商業(yè)模式實現了差異化經營。
其三,“地攤經濟,,能改善疫情之后嚴峻的經濟形勢,特別是為困難市民提一條改善生活的渠道,緩解就業(yè)壓力。
“疫情過后,民生為要”。
這一次,“地攤經濟”是“一時之計”還是“長遠之策”?答案或許就在我們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