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江濤
摘 要:我國擁有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豐富的資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遼闊。但是不同地區(qū)的水資源長久以來分布并不均勻,以南水地區(qū)的不均分布現(xiàn)狀最為嚴重。在如此現(xiàn)狀下,實施水利工程建設以平衡水資源在不同地區(qū)的分布顯得尤為重要。在水利工程中,地基工程居于基礎性地位,在我國當前的地基施工中,基礎灌漿技術仍然是最常見的。本文主要是對當前主流的灌漿工程技術進行分析,并整合總結技術要點,進而提出施工改進措施。
關鍵詞:水利工程;灌漿技術;施工要點
一、灌漿技術的簡介
基礎灌漿技術是現(xiàn)代建筑中常用的基礎性技術,在地基施工中作為一種最為常見的技術存在,有效解決水利工程項目中出現(xiàn)的問題,如由于地基不穩(wěn)定造成的建筑物出現(xiàn)孔洞以及裂縫現(xiàn)象。一般情況下,基礎灌漿技術需要有當?shù)貙嶋H的具體地質條件作為參考標準,尚有較大的上升空間。如果要利用這一技術達到防滲漏的目的,那么作為基礎性水利工程的灌漿技術,能夠非常恰當?shù)倪_到所需的效果。
二、水利工程中灌漿技術可應用的方面
1、巖溶地段灌漿技術的實施
基礎灌漿技術常常用于在例如喀斯特地貌地區(qū)的巖溶地區(qū)所進行的工程項目,即使是小規(guī)模施工,若就整體的施工過程而言,那些有著多年熟練經驗和高超技巧的工匠依然可以建成高標準項目,只需將精準的灌漿技術與其它基礎技術有機結合。巖溶地貌通常有兩種可以選擇的施工方式,通常而言,較為簡單的一種情況下,只需要在有填充物的基礎上進行普通灌漿技術的作業(yè),而較為復雜的一種情況需要在無基礎填充物的前提下進行更為專業(yè)的操作。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在進行實際的具體施工之前,必須通過對巖溶范圍和其他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后,再選擇采用具體的技術。
(1)作為基礎灌漿技術的前提,對當?shù)氐耐翆忧闆r和土壤的質量進行檢測。通常情況下,常見的巖溶地區(qū)都具有比較堅固的的土壤,對此,不進行深層灌注而直接進行基礎灌漿技術亦可。為了保證地基的緊密程度,要先將沙土挖出,再將水泥灌入空腔中。
(2)基礎灌漿技術在進行深層巖溶地區(qū)施工時的使用方法。在實踐中進行基礎施工時,有的情況下難以進行基礎灌裝技術,尤其是僅通過高壓旋噴的方法。這種情況下,通常是由于施工地點位于50米以上的巖溶深度,也被稱作深層巖溶。
在正常情況下,可以使用水泥作為輔助進行操作,以灌漿的方法使用水泥處理巖溶附近地區(qū)。當水泥滲透入其中,與巖溶內原有的物質進行擠壓,此后注入的水泥會在短時間內與早先的填充物質在較大的壓力下發(fā)生結合,從而固化。
(3)為確保灌漿安全,在確定了所用機器的穩(wěn)定性之后,才能在巖溶地區(qū)使用高壓噴灌技術實施基礎灌漿。在通過選擇合適的噴嘴與鉆頭契合后,需要在合適的高壓下,使得水泥漿必須在既定的范圍內于地面之下進行噴射。在這其中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土層免受損害。在更深的土層中工作的高壓鉆機,想要滑出地面必須與相應的旋轉機器相結合。通過以上步驟進行的加固操作,可以使得水泥漿與其土層牢固結合,形成堅實的主體。
(4)針對巖溶地區(qū),灌漿需要提高壓力,即使用高壓灌漿技術。在一些情況下,對巖溶地區(qū)用高壓水泥灌漿進行普遍的加壓,不但可以使工程墻體既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優(yōu)秀的防滲透防水性,還可以使得建筑物具有更加穩(wěn)定的基礎。此外,以條形向土壤中運輸水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良好的滲透性,而要使巖溶地區(qū)的墻體具有強的抗擊劈裂性,同時具有穩(wěn)固的墻體,則需要將水泥漿以格子狀形式設置,以上都是高壓灌裝技術的實際應用。
2.漏水情況下灌漿技術的實施
漏水情況是水利工程中既常見又特別需要避免的現(xiàn)象,在可溶性巖石區(qū)域,結合眾多施工案例,通常是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點進行了不合標準的施工造成漏水現(xiàn)象。
(1)采用填充級配料
水泥、粗砂或礫石是通常情況下采用的填充用材料,使用水泥時往往還要輔以采用礫石和沙土進行混合,或者礫石混合物,以便構成反過濾層效應使得兩種材料能夠配合作用。其中礫石的體積在施工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僅使用礫石一種材料時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實際中可以轉而使用有一定粘稠度的水泥沖灌級配料加以彌補。
(2)實施模袋灌漿的處理
模袋灌漿在應用中較其他方法具有更高的阻塞作用和溶解度,在使用過程中,其中所裝有得分水泥砂漿在高壓狀態(tài)下會將水分快速流失,在只剩下固態(tài)物質的情況下可以促進其加速凝固。所使用的模袋材料對材質有一定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如尼龍和聚丙烯都是可采用的選擇。
3、巖縫吸漿情況下灌漿技術的實施
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xiàn)較大程度的巖縫吸漿現(xiàn)象,因為時間限制,在實施巖縫灌漿時應當在2小時左右結束,一般不高于3小時。通常情況下水泥用量控制在120-220kg/m,因此水泥的使用量有限。如果出現(xiàn)程度較深的吸漿情況,則會導致水泥流失因而無法完成灌注。根據以往的實例進行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周圍環(huán)境條件的構造特殊,如水泥從周圍的地表漫出,或者通過地下的某些空穴裂縫流出。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必須就施工地區(qū)周圍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更為重要的是,在實施灌漿操作時,應當對工序進行嚴格操作和審查,確保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1)實施降壓處理方法
在一般的灌漿操作中,往往伴隨著較高的壓力,容易導致巖縫吸漿情況的發(fā)生。如果在灌漿期間通過調節(jié)砂漿在其中的流速,減小其所受壓力,使得砂漿在比較緩慢地速度下自由流動,在此過程中會凝結。當巖縫的砂漿凝固時,即可使用正常的方法加大壓力進行操作。
(2)實施多次灌漿方法
通過多次分段的灌漿方法,在實施巖縫灌漿時,不采用一次性灌注的方式,而是間歇性地分幾次進行操作。實際的間隔時間需要根據當時工程的需要和總的施工時間來確定,通常情況下控制在8小時以內。
(3)實施限流措施
在進行灌注的期間,需要進一步控制灌注的速度,一般要下調至10-15L每分鐘,控制速度后,砂漿中的固體物質可以在流動過程中沉淀下去從而加快凝結。
參考文獻
[1] 鄧怡強.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在水利工程基礎施工中的應用 [J].江西建材,2013,6:149-150.
[2] 陳晨.水利工程施工中灌漿施工技術簡述 [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8,3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