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星麗 閔昭楠
摘 要:隨著近年來大學生應征入伍的人數(shù)大幅增長,退役大學生人數(shù)也相應增長。這一特殊群體經(jīng)過軍營生活的歷練,他們思想道德過硬、生活作風優(yōu)良,高校如何引導這一群體利用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整個學生群體中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篇文章從社會認同理論視角,研究促進退役大學生發(fā)揮榜樣引領所用的策略。
關鍵詞:社會認同理論;退役大學生;榜樣引領作用;
一、社會認同理論的概念及在國內(nèi)外發(fā)展概括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研究社會認同的主要進程,這一理論自泰弗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首次提出,定義為“個體認識到自己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并認識到其群體成員身份所帶來的情感和價值意義”,后由亨利·塔菲爾、約翰·特納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由類化、認同和比較三個基本歷程組成。類化指人們將自己編入某一社群;認同是認為自己擁有該社群成員的普遍特征;比較是評價自己認同的社群相對于其他社群的優(yōu)劣、地位和聲譽。
近些年來,國外對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研究呈現(xiàn)如下特征:①善于結(jié)合社會當下的熱點問題進行研究。②開始將社會認同理論與其他學科領域、其他理論或模型相結(jié)合③對以往研究的整理和批判。如有學者對社會認同、組織認同、公司認同三者進行了整理,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一致(Cornelissen,Haslam,&Balmer,2007)。
國內(nèi)對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研究始于2001年,主要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國情進行本土化,注重應用理論解決實際熱點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取得了十足的進步。在對于大學生的特殊群體研究中,社會認同理論也發(fā)揮了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認同傾向主要由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組成,社會認同中還包括關系認同和集體認同,不論在社會認同還是在個人認同方面,大學生認同中的積極成分都要高于消極成分(鄧治文,卿定文,2006)。
本篇文章將社會認同理論的維度分為動機維度、比較維度、評價維度、情感維度和行為影響維度。
二、退役大學生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薄弱的原因分析
習總書記2017年9月在給南開大學新入伍大學生的回信中,贊揚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愛國、奉獻的精神內(nèi)涵”,肯定他們“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為廣大有志青年樹立了新的榜樣”。作為高校的特殊群體,他們接受過軍營的歷練,具有過硬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生活作風,本應是學生群體中的一股先鋒力量,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退役大學生在高校中發(fā)揮的榜樣引領作用非常薄弱,背后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在完成“士兵”到“學生”角色轉(zhuǎn)換過程中,存在諸多不適應,缺乏發(fā)揮榜樣引領的能力。只有適應了大學生活,他們才能夠去發(fā)揮榜樣作用。而很多退役大學生從軍隊返回校園后,由于他們年齡比同級學生大,再加上環(huán)境和角色的改變,造成了他們難以適應校園生活,這種適應困難會造成退役大學生心理上的落差和挫敗,表現(xiàn)為課堂出勤率低、班級中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及參加活動不積極等問題。
(二)退役大學生群體認同度偏低,缺乏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的動力。很多退役大學生從動機維度、比較維度、評價維度、情感維度和行為影響維度對自身所處的“退役大學生群體”認同度較低,這造成他們他們無法發(fā)揮退役大學生群體成員所具備的優(yōu)秀品質(zhì):政治素質(zhì)過硬、吃苦耐勞、敢于拼搏及自強自律等。當與其他學生群體進行比較時,他們不認為自己所處的群體在某方面處于優(yōu)勢地位。
(三)高校對退役大學生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搭建的平臺較少及相應制度滯后,缺乏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的平臺。很多高校只是為歷年各學院退役大學生建了微信群,而沒有為增強他們這個群體的認同而搭建切實有效的平臺。
三、基于社會認同理論試下促進退役大學生群體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的策略研究:
(一)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協(xié)助退役大學生群體盡快融入校園生活
在退役大學生重返校園的初期適應過程中,輔導員、導師、班干部及班級同學等相關人員盡可能關心他們,協(xié)助他們在課堂學習、宿舍生活、人際交往及校園活動等各個方面盡快適應校園生活。
(二)關心、培養(yǎng)、重視退役大學生群體,從而提升他們的群體認同感
1、關心重視退役大學生群體,提升他們的比較和評價維度指標。通過為退役大學生提供平臺,使他們有機會利用自身在軍隊中獲得的本領,在組織“健康跑”、“軍訓活動”及“素質(zhì)拓展”等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從而提升群體認同度中的比較和評價維度。
2、搭建切實有效的溝通平臺,增強他們的情感維度指標。如定期開展退役大學生論壇,加強這一群體成員之間的溝通,從而提高提升群體認同度中的情感維度。
(三)構(gòu)建發(fā)揮退役大學生群體榜樣引領機制
學校要更加重視這一特殊群體的作用,設計出相應機制來發(fā)揮退役大學生群體的榜樣作用,建好制度、配好隊伍保障機制的運行,在機制中注重統(tǒng)籌激勵因素,在評價方面突出文化引領和學生發(fā)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計穎.復原大學生角色轉(zhuǎn)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理論導報.2009(11)
[2] 岳麗英.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認同研究[D].2008
[3]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