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田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實物中,發(fā)現(xiàn)有一些體內(nèi)中空的器物,內(nèi)含小石子、陶丸或沙粒,以手搖之可沙沙作響,研究者將這類器物稱為“響器”、“搖響器”,其制作材料以陶質(zhì)最常見,因此亦常被稱為“陶響器”。河南舞陽賈湖村遺址龜甲響器①出土后,證實陶土并非制作此類器物的唯一材料,故而本文以“搖響器”稱之,以求更準確地體現(xiàn)其總體特征??脊潘娦率鲿r代搖響器廣泛分布于黃河流域的裴李崗、仰韶、馬家窯、齊家以及長江流域的大溪、屈家?guī)X等文化中,以黃河流域資料為多。由于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各文化之間有著不同的源流體系,因此本文專門針對黃河流域所見新石器時代搖響器進行探討,其他地區(qū)所出實物暫不列入研究范圍。
一、黃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概況
根據(jù)《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及各地文物考古部門公布的發(fā)掘報告等資料顯示,目前所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主要集中在今甘肅、陜西、河南、山東等省份,其中特征明顯、資料較全的有19例,共27件。筆者按照制作年代將其排序(見附錄1),其中:
屬裴李崗文化的有1例,是出土搖響器中相對年代最早的。于河南舞陽縣賈湖村遺址出土,共8件,由龜甲扣合而成,內(nèi)置數(shù)顆石子搖動發(fā)聲②。
屬于仰韶文化的有4例:1.姜寨358號墓陶響器,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358號墓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形似兩碗扣合,截面呈圓形③。2.姜寨76號墓陶響器,陜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76號墓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呈扁圓形④。3.銅川李家溝陶響器,陜西銅川市李家溝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似兩碗扣合,呈圓形⑤。4.慶陽野林寺溝陶響器,甘肅慶陽野林寺溝遺址出土,共1件,泥質(zhì)灰陶,呈橢圓形⑥。
屬于馬家窯文化的有5例:1.東鄉(xiāng)林家陶響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xiāng)縣林家遺址出土,共2件,材質(zhì)為泥質(zhì)灰陶和泥質(zhì)紅陶,呈半球形、橢圓形⑦。2.慶陽野林寺溝曲頸陶響器,甘肅慶陽野林寺溝遺址出土,共1件,泥質(zhì)灰陶,呈有曲頸的橢圓形⑧。3.蘭州土古臺陶響器,甘肅蘭州土谷臺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墓地第58號墓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呈紡錘形⑨。4. 皋蘭糜地峴M1彩繪陶響器,甘肅皋蘭縣糜地峴古墓遺址的1號墓出土,共1件,細泥質(zhì)紅陶,彩繪紋飾,呈圓筒形⑩。5.皋蘭糜地峴M4陶響器,甘肅皋蘭縣糜地峴古墓遺址的4號墓出土,共1件,細泥質(zhì)紅陶,呈長柄和圓頭組合形{11}。
屬龍山文化的有3例:1.日照東海峪陶響器,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遺址出土,共1件,泥質(zhì)黑陶,呈蚌殼狀{12}。2.膠南西寺村陶響器,山東膠南市塔山鄉(xiāng)西寺村遺址出土,共1件,泥質(zhì)黑陶,呈蚌殼狀{13}。3.章丘城子崖陶響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zhèn)城子崖出土,共1件,泥質(zhì)黑陶,呈龜形{14}。
屬新石器時期晚期的齊家文化有6例:1.積石山大河莊陶響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大河莊遺址墓地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呈閉口瓶罐形{15}。2.寧縣西李村陶響器,甘肅慶陽寧縣焦村鄉(xiāng)西李村遺址出土,共1件,細泥質(zhì)紅陶,呈圓球形{16}。3.秦安楊寺陶響器,甘肅秦安縣安伏鄉(xiāng)楊寺村古文化遺址出土,共1件,夾砂紅陶質(zhì),呈圓柱筒形{17}。4.甘肅廣河獸頭陶響器,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呈獸頭葫蘆形{18}。5.甘肅廣河蓋子坪響鈴罐,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買家鄉(xiāng)蓋子坪出土,共1件,泥質(zhì)紅陶,呈開口折腹狀{19}。6.甘肅莊浪韓店響鈴罐,甘肅莊浪縣韓店鄉(xiāng)試雨王家胡墓地出土,共1件,細泥質(zhì)紅陶,呈開口折腹形{20}。
根據(jù)以上列舉的資料可知:從公元前58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的齊家文化,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搖響器的發(fā)展歷程延續(xù)了近四千年,時間跨度極長,涉及到新石器時期黃河流域的各個文化類型。除河南舞陽賈湖村龜甲響器和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陶響器為同一單位中出土多件器物外,其它在同一出土單位中呈現(xiàn)方式均為單件。
二、黃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的地域分布
根據(jù)上文所舉資料,黃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主要集中在今甘肅、陜西、河南、山東等地,筆者將出土地域接近的實例歸納在一起,并分別按照制作年代分別排序。(見表1)
由表1可知,在黃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時期搖響器中,今甘肅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共13件,且時間跨度較長,從公元前4800年的仰韶文化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均有發(fā)現(xiàn),傳播發(fā)展近三千年,顯示出較為完整的發(fā)展體系。在今陜西地區(qū)出土的3件搖響器,均屬于仰韶文化,今山東地區(qū)也出土3件搖響器,都屬于龍山文化。兩地區(qū)均未發(fā)現(xiàn)其它時期的出土實物,故而發(fā)展脈絡均不甚清晰。而今河南地區(qū)僅發(fā)現(xiàn)1例,同一出土單位中的8件龜甲響器共存,制作年代在目前所掌握的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搖響器中最早,但其系龜甲所制,該地區(qū)迄今也尚未見其它陶制搖響器資料,孤證難立,所以無法據(jù)此說明發(fā)展時代問題。
三、黃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的形狀
按照黃河流域出土的27件新石器時期搖響器的外形特征,陶土燒制的大致可分為動物形、幾何形體、仿生活器皿體、不規(guī)則形體四大類,以下做一一闡述。
1. 動物形
目前所見黃河流域新時期時代搖響器中,以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8件年代最早,系利用天然龜甲制成,保持龜甲的自然形狀。如(圖一):
在表1中三例龍山文化制品(圖二,1、2、3)是模擬天然蚌殼和龜甲的形狀。尤其是章丘城子崖龜形搖響器,與河南賈湖遺址所出天然龜甲搖響器形狀相近。但這些龍山文化制品制作年代與賈湖遺址搖響器相距甚遠,且均出土于今山東沿海地區(qū),二者之間應該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些動物造型的搖響器,應該是先民們有意識地根據(jù)動物形狀仿制而成,而這些動物是先民們?nèi)粘a鳙C捕魚生活中的所見之物,很可能與當時先民們的居住環(huán)境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
2.幾何形體
幾何形體有圓球形、半球形、橢圓形、圓柱形等4種形狀。
(1)圓球形
圓球形搖響器有1件,形如圓球,如寧縣西李村陶響器(圖三)。
(2)半球形
半球形的器物有2件,特點是上面是球體,底部是平的,如:甘肅東鄉(xiāng)林家陶響器(圖四)。
(3)橢圓形
橢圓形的器物有2件,姜寨76號墓陶響器(圖五,1)、甘肅慶陽野林寺溝陶響器(圖五,2)。
(4)圓柱形
圓柱形的器物有1件,秦安楊寺陶響器(圖六)。
3.仿生活器皿形
仿生活器皿形是指模仿生活中常見的器物,有棒槌形、葫蘆形、瓶罐形、兩碗扣合形、圓壺形等5種形狀。
(1)棒槌形
棒槌形的器物有1件,如皋蘭糜地峴M4陶響器(圖七)。
(2)瓶罐形
瓶罐形器物有3件,按照瓶罐口的閉合與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閉口,如:甘肅積石山大河莊陶響器(圖八,1);另一類為開口,如:甘肅廣河蓋子坪響鈴罐(圖八,2)、甘肅莊浪韓店響鈴罐(圖八,3)。
(3)兩碗扣合形
兩碗扣合形的有2件,像是兩個小碗扣合而成的形狀,姜寨358號墓陶響器(圖九,1)、銅川李家溝陶響器(圖九,2)
(4)圓壺形
圓壺形器物有3件,如慶陽野林寺溝曲頸陶響器(圖十,1)、甘肅皋蘭糜地峴M1彩陶陶響器(圖十,2)、甘肅廣河獸頭陶響器(圖十,3)
4. 不規(guī)則形體
不規(guī)則形的響器有1件,如蘭州土古臺陶響器(圖十一)
通過集中在今甘肅、陜西地區(qū)出土的這些幾何形體、仿生活器皿形、不規(guī)則形體的搖響器來看,一方面,可能是先民們在有意識地模仿一些日常生產(chǎn)、生活器具;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水平不高,所以當時手工制作品還不夠規(guī)則規(guī)整,沒有形成某一固定的形制。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黃河流域出土新石器時期搖響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800年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在漫長的新石器時代中其發(fā)展歷程延續(xù)了近4000年的時間。從分布地域看來,以今甘肅地區(qū)最集中、脈絡最清晰,其他地區(qū)出土搖響器則較為零散,未體現(xiàn)出較為完整的序列,延續(xù)脈絡不太顯著,但不排除尚有文物未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從器物形狀分類上看,說明當時的造型是從模仿可見的實物開始的。尤其像是動物形象的搖響器,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先民們可模仿的自然物也有所差異,使得在造型上具有一定地域特征;而幾何體、生活器皿形的搖響器,樣式較為多樣,當時還沒形成某一固定的形制。在制作材料的選用上,則體現(xiàn)出從早期選用現(xiàn)成材質(zhì)到有意識利用陶土燒制的轉(zhuǎn)變過程。
注釋:
①參見王子初:《搖響器》,樂器,2001年第4期。
②參見趙世綱:《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8頁。
③參見方建軍:《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頁。
④參見方建軍:《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頁。
⑤參見方建軍:《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頁。
⑥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0頁。
⑦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頁。
⑧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頁。
⑨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3頁。
⑩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3-14頁。
{11}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頁。
{12}參見周昌富,溫增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頁。
{13}參見周昌富,溫增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0頁。
{14}參見周昌富,溫增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頁。
{15}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頁。
{16}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頁。
{17}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7頁。
{18}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5頁。
{19}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頁。
{20}參見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8頁。
參考文獻:
[1]宋兆麟:《陶響球和古球戲》,《史前研究》,1987年第1期。
[2]幸曉峰:《巫山出土陶響器、石塤、石磬考略》,《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3]方建軍:《中國出土的史前及商代樂器》,《樂器》,1991年第1期。
[4]方建軍:《中國上古樂器的發(fā)現(xiàn)和種類》,《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5]陳星燦:《中國史前樂器初論》,《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
[6]黃厚明、陳云海:《中國史前音樂文化狀況初探》,《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7]毛璐:《史前樂器探究》,武漢音樂學院,2013年碩士畢業(yè)論文。
[8]申瑩瑩:《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樂器研究》,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博士畢業(yè)論文。
[9]張仕男:《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夏商銅鈴研究》,《人文天下》,2019年2月刊。
[10] 趙世綱:《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1] 方建軍:《中國音樂文物大系·陜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2] 鄭汝中、董玉祥:《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甘肅卷》,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3]周昌富,溫增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4]王童:《新石器時期陶塤之源流及傳播研究》,《人文天下》,2019年2月刊。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