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松梅
南京市第三幼兒園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并在1992年被評為“南京市美工特色園”。由此,美術教育“特色”成了三幼課程建設的根基之所在。
隨著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幼兒園數量不斷增長,對于一些新開辦的幼兒園而言,“美術”因其醒目的視覺效果,成了一個吸睛的“招牌”。眾多的幼兒園開始打造起自己的園所特色,并以此作為幼兒園重要的專業(yè)“名片”。因此,出現了一些教育誤區(qū),也曲解了幼兒美術教育應有的價值。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理解美術教育“特色”及美術“特色”園在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呢?下面就以我園為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美術“特色”的意義回溯
20世紀80年代,南京師范大學屠美如教授向三幼的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幼兒美術活動中,如果我們不示范,不用范畫,可以嗎?這個問題打破了教師們慣有的教學思維,喚醒了大家對于美術是什么、幼兒如何學習等諸多問題的思考。正是從這時開始,三幼一代代教師們開啟了長達近三十五年的幼兒美術教育探索。在那個年代,“特色”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目標。對幼兒美術教育的集體性研究,有效提升了教研的效益;研究經驗的積累,讓我園成為領域研究的“高地”。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們在教研中的專業(yè)發(fā)展,成就了一批有研究基礎和“特色”專長的教師。
我們聚焦于美術領域的研究,發(fā)現美術教育之于幼兒的意義。我們先后對美術活動材料和美術游戲進行了探索,對幼兒美術欣賞的價值和策略以及如何用檔案袋評價的方法來解讀幼兒美術作品進行了探究……這些研究深化了我們對于幼兒美術教育的認識和理解,讓我們看到了幼兒對世界有著本能的好奇和探索興趣,在美術表達上具有與生俱來的潛力和無限的可能性,并由衷感嘆“每一個幼兒都是藝術家”。正如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所言: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這樣的認識,對于我們來說是深刻的,因為它來源于我們的親身研究經歷。
與此同時,美術特色也讓幼兒園的發(fā)展呈現出“美”的特點。從“八五”至“十三五”課題,我們先后進行了“幼兒園美工教材的研究” “幼兒園美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之實踐研究” “生態(tài)式美育園本課程的研究” “生態(tài)式美育思想滲透下園本審美文化的建構與實踐研究” “基于兒童審美經驗建構的幼兒園美術活動研究”等。在這些研究中,每一個課題都建立于之前的研究基礎之上,并立足于當下的教育問題。因此,它串聯起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課程發(fā)展脈絡。就如同一棵大樹的生長,每一圈年輪都彼此相連,每一根樹枝的發(fā)芽、生長都息息相關。而美術研究的經驗和成果正是它的根基和養(yǎng)分,美術教育特色的“基因”賦予這棵樹以獨特的生命氣息。
因此,美術“特色”對于一所有著七十余年歷史的老園而言,是其在特定發(fā)展時期的一次“機緣”。它把教師們“引”上了專業(yè)研究的軌道,讓我們領悟到美術啟蒙教育在幼兒園課程實踐中的價值和意義,讓幼兒園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成為有“本”之木。
二、美術“特色”的現實反思
美術特色園的創(chuàng)設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那個時期,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也促進幼兒園積累下許多寶貴的教育經驗。這些教育經驗到現在仍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價值,而且也已融入了這些“特色”幼兒園的課程之中,成為課程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美術特色不是靠人為的“打造”,不是靠外在形式的包裝,更不是為了凸顯“特色”,在短時間里急功近利地大搞“美術創(chuàng)作”。
時至今日,我們對幼兒園課程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多質的變化,對于幼兒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視野,對于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價值也有了新的觀念上的改變。這就需要我們對所謂的“特色”進行積極的反思,回到幼兒教育的原點去思考?!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兒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提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fā)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fā)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薄俺扇藨獙τ變旱乃囆g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萌芽?!弊掷镄虚g,我們不難體會到對幼兒藝術教育的正言和引導。幼兒園美術教育不是為了培訓小畫家,不以結果作為最終的評價,不是簡單的技能訓練……它是幼兒藝術素養(yǎng)的啟蒙,是幼兒自己的“事”,必須經由幼兒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而完成自我的、獨特的表達和審美心理的建構,并從中不斷獲得審美情趣的提升。因此,依靠單一的美術教學或美術操作活動是很難完成藝術教育對于兒童發(fā)展的價值期待的。
我們現在所做的,恰恰是要打破單一的“特色”圍墻,并讓它融入課程,作為一種人的素養(yǎng)教育、通識教育,自然流淌進課程的各項活動之中。在此期間,我們進行了“四維一體式”美術活動的探索,嘗試圍繞一個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以觀賞、表現、拓展、創(chuàng)藝等活動的方式促進幼兒審美經驗的融合、延續(xù)、互補和創(chuàng)生,使美術活動更加富有情趣,幼兒的審美經驗建構更加豐滿。教師在開展課程活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幼兒在園的時間、空間和各種教育活動形式,以“自然”“伴隨”的方式,讓幼兒在“原生態(tài)”的課程環(huán)境中獲得審美經驗的提升。如在我園大班的一次關于“小鳥和種子”的項目活動中,小朋友為了保護班級陽臺上種植的燕麥種子,想到了用制作“稻草人”的方法(從《小豬佩奇》里得來的經驗)來阻止小鳥的“入侵”。在稻草人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后,小朋友們在討論中提出,是因為稻草人不夠“兇”。于是關于“面具”的話題自然展開。在活動中,對面具的產生、面具的文化意義乃至人和動物的關系等話題,就這樣在這些城里的孩子們中間被熱烈地探討著,對各種面具形式的欣賞和借鑒學習,成為孩子們主動需求,也激發(fā)起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藝術表達……這一切都不是老師的預設,但又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它既是孩子的生活,是孩子的游戲,也是孩子對美術語言的積極運用和探索。
對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反思和探索過程是艱難的,我們面臨重重困惑,甚至在課程實踐中有些許生硬和不自然,還需要不斷地克服思維和行為的慣性。然而這又是一次富有積極意義的嘗試,它讓我們認識到只有將美術教育融入課程,關注幼兒經驗的整體生長,才能實現“為了美術”和“通過美術”的教育,才能讓美術教育“特色”獲得新的生機。
三、美術“特色”的未來展望
幼兒天生是熱愛美術的,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它有自己的教育規(guī)律,也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對幼兒的美感、創(chuàng)造力都有很好的萌發(fā)和促進作用。正如豐子愷先生所言:“兒童是以藝術的方式來看待生活,兒童的世界和藝術的世界是相通的?!鄙?、自然、社會是幼兒美術活動的源頭活水。只有讓幼兒經歷完整、充分、豐富的活動過程,才能讓幼兒的美術表達成為打動人心的“藝術”,成為真正屬于幼兒自己的“語言”。借由這個“語言”幼兒可以與世界、與他人、與自己暢然對話。
南京師范大學邊霞教授認為:“兒童文化是一種整體感知和反應的文化;從思維上看,兒童文化是一種詩性邏輯的文化;從內在精神看,兒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種游戲精神?!币虼?,幼兒美術教育必須回歸兒童文化的土壤,并在游戲精神的滋養(yǎng)下持續(xù)發(fā)展。美術與游戲本來就有著天然的“同一”性,“游戲和美,和藝術是相通的,它們都能使人達到完美并同時發(fā)展人自由的天性”[1]。幼兒美術教育只有在幼兒的真實生活和游戲中,才能為幼兒所感受和接納,并觸動和激發(fā)內心那顆“美的種子”發(fā)芽,成為與兒童生命渾然一體的“語言”。既然是“語言”,它就能夠被幼兒敏銳地“理解”,自如地“運用”,它不僅可以用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內心的感受,對世界的觀察,實現跨越時空的文化之間的“對話”,而且還能從美術“語言”的豐富性、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中獲得感性的提升和生態(tài)的智慧并逐步內化為審美素養(yǎng),并通過連貫的美育“使個體在成年之后仍保持活潑健全的‘童心,使創(chuàng)造力持續(xù)發(fā)展”[2]。
在2020年歷經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很多孩子就把自己對病毒的認識,對疫情的了解、對醫(yī)務工作人員的敬意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通過繪畫,孩子們將難以言表的內心感受呈現于畫面之中,從而完成情感的一次“宣泄”。我園萱萱小朋友的爸爸在省疾控中心工作,一直工作在抗疫的最前線。因此,她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信息十分敏感。爸爸在抗疫一線,她會感到緊張和擔心;爸爸能給病人幫助,她又覺得自豪和驕傲;爸爸生日不在家,她會有些失望,還會非常想念……在對爸爸這份“愛”的情感里,夾雜著這么多復雜的情緒。短短的一個多月里,萱萱進行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通過繪畫,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盡情地表達了出來:“戰(zhàn)勝病毒”的勇氣和信心,“貓爸生日快樂”的祝福和期盼,“給方艙醫(yī)院的醫(yī)生畫上美麗頭發(fā)”的贊美和愿望……這些都化為孩子筆下最動人的圖畫,讓我們看到赤子童心的善良與美好?!坝谜w的方式來感知和反應,是幼兒最自然和最擅長的方式。[3]”這樣的表達才是真正的幼兒“語言”,自然、舒展,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人性的溫度。
這不是在幼兒園里呈現出來的絢爛的美術“特色”,它就是幼兒的天性和生活,也正是幼兒美術教育的未來之路。
記得屠美如教授曾經對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要讓兒童成為美術活動的小主人”。這么多年了,我們一直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對我們三幼而言,美術教育的研究從沒有離開過“幼兒”,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研究正是基于對幼兒作為“人”的啟蒙教育的探索。這個歷程是我們不斷發(fā)現幼兒潛能,探索美術教育之于幼兒生命成長重要意義的過程,也是我們從領域研究走向課程文化建設的過程。因此,我們理解的“特色”是一種教育價值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和融入,是一所幼兒園在長年累月的課程實踐中被賦予的一種教育氣質,是一枝伴隨著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們生命成長而開出的百花園里獨一無二的“花朵”,是一種真正屬于兒童自己的“語言”。
【參考文獻】
[1] 邊霞.兒童藝術與教育[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47.
[2] 易曉明.美育與藝術教育研究新趨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9.
[3] 邊霞.兒童藝術與教育[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