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霞 陳齊
“國寶”命名“熱干面”
2020年4月17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四川援湖北醫(yī)療隊一起,通過視頻向外界公開宣布:2020年全球首對圈養(yǎng)新生大熊貓雙胞胎——剛剛滿月的大仔與小仔分別命名為“熱干面”(乳名“平平”)與“蛋烘糕”(乳名“安安”)。頓時,“蔡林記”熱干面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大熊貓是享譽中外的國寶,熱干面為“最佳漢味小吃”,湖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熊貓之所以命名為“熱干面”,與庚子之春奮戰(zhàn)在湖北戰(zhàn)“疫”第一線的全國各地白衣天使息息相關,四川援湖北醫(yī)療隊就是其中之一。
1月25日晚,成都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坤,同四川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yī)療救援隊同事一起乘坐包機抵達武漢。作為曾參與SARS疫情防控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醫(yī)療救援的專家,張坤次日就率領院感管理小組正式進駐武漢紅十字醫(yī)院。第一次穿尿不濕,他們心里五味雜陳。可是當筋疲力盡工作一天下來,工人師傅送來一碗碗香噴噴、熱辣辣的熱干面,又讓他們口舌生津,唇齒溢香,倍感溫暖和關愛。
張坤凱旋后,讓她興奮不已的是,自己所在的援鄂醫(yī)療隊收到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贈送的特殊禮物——2020年全球首對圈養(yǎng)新生大熊貓雙胞胎“熱干面”與“蛋烘糕”的認養(yǎng)證書。她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說:“熱干面是武漢最有名的小吃,熱干面對武漢人或者在武漢支援的醫(yī)護人員來說,它不再僅僅是一種小吃,而是一種戰(zhàn)疫情懷。給大熊貓命名為‘熱干面,就是為了記住這段難忘的歲月,致敬英雄的武漢和武漢人民!”
中外唱響“熱干面”
筆者身居武漢,獲悉鄉(xiāng)賢發(fā)明的“熱干面”成為國寶大熊貓的名字,不禁想起著名作家董宏猷早年所作的《我愛武漢的熱干面》歌詞:“我愛武漢的熱干面,二兩糧票一毛錢。街頭巷腦到處有,過早一碗蠻方便。芝麻醬拌蒜蔥添,三扒兩下已下咽……”
董宏猷曾經(jīng)是一名知青,后來創(chuàng)作了諸多介紹熱干面的文章和詩歌。其中,收入散文集《白壁賦》中的一篇《我愛武漢的熱干面》,記敘了自己下鄉(xiāng)后,將《我愛祖國的藍天》一歌改詞為《我愛武漢的熱干面》,這首歌曾在知青中廣泛流傳。
熱干面不僅是武漢人的最愛,還是外國友人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援建武漢長江大橋的“老大哥”(蘇聯(lián))工程師,曾與中國兄弟聯(lián)袂創(chuàng)作了一首中俄雙語歌曲《我愛武漢的熱干面》。不久前,法國藝術家則在其作品中,將熱干面與黃鶴樓并列為武漢公共藝術群雕之一。
作為“中華老字號”,“蔡林記”熱干面于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湖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與重慶火鍋同時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后,在網(wǎng)友與學者中引發(fā)熱議。其中,就規(guī)范熱干面的英譯名,還掀起了網(wǎng)上投票熱。最終有六成的中外網(wǎng)友投票贊同用漢語拼音的音譯名:Regan? Mian。
老字號的來龍去脈
筆者于40年前曾拜訪知名教育家蔡培華,他講述了蔡官田的源流與族人蔡明偉首創(chuàng)熱干面的過程。
據(jù)明萬歷四十八年(1621年)創(chuàng)修的《蔡氏宗譜》記載,湖北省黃陂縣東鄉(xiāng)(今武漢市黃陂區(qū)蔡家榨街)蔡官田村,是一個始建于明代初年的人文村落,產(chǎn)生了如監(jiān)察御史蔡完、理學大師蔡石麓等名流。到了近現(xiàn)代,這里走出了蔡濟民、蔡良村等辛亥志士30余人,成為著名的辛亥革命名村。大革命期間,族人蔡以忱當選為中共中央首任監(jiān)察委員與中央農(nóng)民運動委員會委員。2016年,蔡官田被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熱干面的前身叫“切面”,歷史悠久。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刻本、葉調(diào)元著《漢口竹枝詞》中就有記載:“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面豆絲干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蹦藭r人喜愛的面食之一。
民國初年,從蔡官田農(nóng)家走出的蔡明偉,在漢口走街串巷經(jīng)營黃陂小吃“擔子面”(即對切面加上佐料,并挑擔沿街叫賣)。蔡明偉做生意肯動腦筋,開始在“擔子面”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先把面條煮成七八成熟,然后快速降溫并均勻抹上油,賣面時,出貨更快。
一次,他看到一家麻油作坊榨油后的芝麻醬閑棄一邊,香氣撲鼻,他靈機一動:為何不將芝麻醬加進面里試一下呢?于是,他購買些許芝麻醬回家。經(jīng)過反復嘗試,直到身邊的人都說好吃,他才信心滿滿推出新產(chǎn)品上街叫賣。只不過,那時蔡明偉給它起的名字叫“麻醬面”。
蔡明偉是個“面食迷”,不斷對麻醬面進行改進。他發(fā)現(xiàn),在武漢打工者中湖南、河南、四川人較多,且多是碼頭搬運工人,他們就餐的顯著特點是時間極短、分量要足。于是,他在麻醬面中加入北方芝麻醬的特色佐料,以及小蔥、醬蘿卜等南方特色佐料,又添加了醬油、鹽、味精、蔥花、胡椒粉;對于喜歡吃辣和食醋的食客,還可以選放辣椒汁和陳醋。這樣一來,既加重了麻醬面的口味,又去掉面湯,從而形成了一道獨具特色的面食小吃,且生意火爆。
抗戰(zhàn)勝利后,蔡明偉決定為面館取一個寓意美好的名字。由于面館門前有兩棵楝樹、自己膝下有兩個兒子,雙木成林,故將店鋪招牌取名“蔡林記”。因蔡明偉臉上有麻斑,別稱“蔡麻子”,“麻醬面”有犯諱之嫌。1950年,他正式將“蔡林記”熱干面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
熱干面的戰(zhàn)“疫”新篇
關于熱干面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說法。
20世紀30年代初,漢口長堤街住著一個叫李包的黃陂人,他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盛夏時節(jié)的一天,氣溫達三四十度,可是仍有不少面條沒有賣完,他怕發(fā)餿變質(zhì),便將面條煮到七成熟時撈起,涼在案板上。哪知,他一不小心將油壺里的麻油潑在了面條上。于是,他索性多倒一些油在面里,拌勻后在案板上攤涼。
第二天早上,他將這種拌了油的熟面條放入沸水中燙幾下,再放入碗中,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蔥花、醬蘿卜丁等佐料,熱氣騰騰的面條立即散發(fā)出撲鼻的香味,誘人食欲。人們爭相前往,吃得津津有味。別人問他賣的什么面,他隨口答道“熱干面”。此后他便專賣熱干面,并向求教者傳授手藝。
也許是李包后繼乏人,日后銷聲匿跡;也許是“蔡林記”秉承家族式傳承,善于經(jīng)營管理,規(guī)模不斷擴大,聲名鵲起。久而久之,武漢熱干面與山西的刀削面、北方的炸醬面、四川的擔擔面、兩廣的伊府面齊名,合稱中國“五大名面”。
若問熱干面為何能風靡武漢三鎮(zhèn)近百年,讓食客如癡如醉?還有一個原因是武漢人喜歡喝排骨湯,體內(nèi)酸性重,熱干面是堿性的,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因此,吃熱干面也是武漢人出于身體健康的需要。武漢文化名人何祚歡認為,熱干面很能代表武漢人的性格,熱干面的外表粗放,似乎人人都可以做,但內(nèi)核卻是精致的,需要精心的選材以及講究的做工,才能把看似平常的面,做成一碗不平常的色、香、味誘人的熱干面。
人們對于味道的記憶是難以磨滅的,就如熱干面那濃香熱辣的味道一樣,已深植于人們記憶之中?!盁岣擅娴奈兜栗r,芝麻醬拌蒜蔥添。犒勞英雄送瘟神,國寶紀功譜新篇。”而今,庚子戰(zhàn)“疫”續(xù)寫熱干面的新時代傳奇故事,訴說著深深的體悟。這樣的記憶,必將天長地久。
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