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江濤
從什么時候起,孩子們遠離了詩,遠離了發(fā)現(xiàn),在隱秘的角落里,他們張口說著大人的話,唱著大人的歌,按照大人為他們制定的路徑,一天造出上千首詩。
作為一個七歲孩童的父親,我愿就自己的實際感受,更進一步說,兒童的思維本質上更近于詩的思維,無功利,無成見,永遠保持著好奇,打量進入眼簾的新鮮事物,打量新鮮的每一天。我始終記得,孩子趴在媽媽的背上,忽然說出“風是一片白”,“板凳沒有睡著,它在等著明天,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呢。我要進樓去了,晚安,外面的樹和小草”時的悸動。
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發(fā)表,他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曾不斷提到:天才,就是能夠不斷回到童年,只是,他們更偏于創(chuàng)作。
少年,你一天能寫多少首詩?我愿意你一首都沒有寫下。我只愿意你能偶爾地抽身一下,就像我們在寫作乏累的時候,打個盹,抽袋煙,注視到身邊綠色植物上面的紋理,想到無盡的遠方,無盡的人群,想到一棵麥子和稗草的區(qū)別,就像你第一次見到他們一樣。更強力一些的靈魂,能在無望的頹敗與晦暗中,發(fā)現(xiàn)真正深沉的詩意。寫或者不寫,又有什么關系?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
【適用話題】保持好奇;童真;創(chuàng)作
鏈接
云南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陳同學,因為研究基因在結直腸癌發(fā)展中的功能和機制,而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三等獎。消息一出,輿論震驚。接著網上一系列發(fā)酵,最終專家組經過調查,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yè)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決定收回獎牌和證書。陳同學的課題被網友曝光后,其父母的身份也很快浮出水面。原來他的爸爸媽媽都是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2020年7月15日下午,陳同學的爸爸發(fā)表公開信,承認在項目申報過程中過度參與了項目書文本材料的編撰過程,并鄭重致歉。網友表示這對教育公平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