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應 祝 迪 鄧倫秀 王運友 曾令全 王 炫
(1.六盤水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貴州 盤州 553537;2. 貴州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05)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是世界著名的室內(nèi)觀賞花卉,又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具有極高的開發(fā)利用前景。貴州是苦苣苔科植物分布較豐富的地區(qū)之一,據(jù)統(tǒng)計,共有28屬140 種[1],占全國苦苣苔科植物714種的19.6%[2],其豐富性僅次于云南和廣西[3]。近年來,隨著調(diào)查研究的深入,貴州苦苣苔科植物新種和新記錄種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4-8],進一步的豐富了貴州苦苣苔科植物資源。但多數(shù)新種均發(fā)表于國外的英文期刊且未有資源狀況資料、生境特征等詳細的調(diào)查與評價,不利于資源的保護與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本文通過對2019年發(fā)表模式產(chǎn)地在盤州市的盤州馬鈴苣苔(Oreocharispanzhouensis)、卵瓣短檐苣苔(Oreocharisovatilobata)和齒瓣粗筒苣苔(Oreocharisodontopetala)3個新種進行形態(tài)特征中文描述,同時對其進行了初步的調(diào)查研究,旨在為貴州苦苣苔科植物的保育以及開發(fā)利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根據(jù)盤州馬鈴苣苔、卵瓣短檐苣苔和齒瓣粗筒苣苔3個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其分布地進行不同時間段樣地調(diào)查,樣方大小為5m×5m,記錄其分布面積、株(叢)數(shù)數(shù)量、所在群落類型、伴生植物、地形地貌、海拔、坡向、坡位、土壤、人為干擾方式與程度、保護狀況以及物候期等因子。
(1)盤州馬鈴苣苔。發(fā)現(xiàn)時僅分布在貴州省盤州市紅果老黑山的喀斯特地區(qū)海拔1920m的常綠闊葉林下,與其它植物一起生長在潮濕的巖石上,面積約60m2,一個種群(約150株)。通過野外調(diào)查,除模式標本采集地外,在盤州市紅果老黑山海拔2300~2400m的石灰?guī)r山地有零星種群分布,面積約20m2,數(shù)量約為25株。另在盤州市石橋鎮(zhèn)麻玉崗村海拔在2000~2040m之間的石灰?guī)r山地,共3個集中分布點,面積約1300m2,數(shù)量約1200株,生長在土質(zhì)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森林土壤及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的石灰?guī)r巖石上。多為散生和小塊狀集中分布,無片狀分布。
(2)卵瓣短檐苣苔。模式種分布于盤州市烏蒙鎮(zhèn)水塘村,海拔1990~2100 m的石灰?guī)r上。面積300m2,種群數(shù)量約280株。通過野外調(diào)查,除模式標本采集地外,在盤州市烏蒙鎮(zhèn)水塘村,海拔1970~2030m的林下石灰?guī)r巖石上也有分布,面積約1200m2,種群數(shù)量約1800株。生長在土質(zhì)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森林土壤及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的石灰?guī)r巖石上。多為散生和小塊狀集中分布,無片狀分布。
(3)齒瓣粗筒苣苔。模式種僅在盤州市烏蒙鎮(zhèn)烏蒙草原發(fā)現(xiàn),海拔2100~2400m,生長在山坡森林的石灰?guī)r上,面積400m2,種群數(shù)量約300株。通過野外調(diào)查,除模式標本采集地外,在坪地鄉(xiāng)小樹林村海拔2400~2700m玄武巖巖石上也有分布,面積約900m2,種群數(shù)量約200株。另在盤州市與水城縣交界的娘娘山海拔1950~1970 m的溝谷玄武巖巖石上也有分布,面積約300m2,數(shù)量約80株。生長在土質(zhì)疏松、有機質(zhì)含量高的森林土壤及自然植被保存完好的玄武巖巖石上。多為散生和小塊狀集中分布,無片狀分布。
3.2.1 形態(tài)特征
(1)盤州馬鈴苣苔OreocharispanzhouensisLei Cai, Y. Guo &F. Wen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5~8mm。葉基生,葉柄長1.5~4cm,被棕色長柔毛。葉片卵圓形至近圓形,長寬為1.5~4.5×1~3cm,上面密被短柔毛,背面被短柔毛,沿葉脈和葉緣具濃密的棕褐色長柔毛,側(cè)脈3~5條,先端圓形,基部稍傾斜,成心形,葉緣有鋸齒。腋生聚傘花序1~4條,每個花序1~8花;花序梗長4.5~8cm,有棕褐色絨毛;苞片2,線形至鉆形,約3.5×1.0mm,外面被棕褐色絨毛,全緣;花梗長0.8~2.2cm,有棕褐色絨毛?;ㄝ噻姞?,長0.6~0.8cm,5半裂,裂片相等,寬三角形,長約3.5mm,外面疏生棕色短柔毛,內(nèi)無毛?;ü邳S色,長2~2.4cm,外被短柔毛和腺狀短柔毛,喉部和正面裂片近軸面生腺狀短柔毛,花冠筒鐘狀,長1.4~1.8cm,直徑約5mm;裂片2唇形;上唇近基部2裂,半圓形,1~2×1~2mm,下唇3淺裂至基部,半圓形至橢圓形,4~6×3~5mm。雄蕊長4.5~10mm,從基部貼生于花冠筒5~6mm;花絲扁平,無毛;花藥寬長圓形,2室,縱向開裂,藥隔無毛;無明顯的退化雄蕊?;ūP高約1.5mm,邊緣波狀。雌蕊無毛,長0.8~1.4cm;子房圓柱形,長5~8mm;花柱長2~4mm;柱頭2,扇形。蒴果線形,長2.4~3.6cm?;ㄆ?~9月;果期9~11月。
憑證標本:盤州市紅果鎮(zhèn)老黑山,海拔1920m,花期,2015-08-22,郭應、楊成華1115(GF)。
(2)卵瓣短檐苣苔OreocharisovatilobataQ. Fu & Y. Q.Wang
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呈蓮座狀。根狀莖直,圓柱狀,長0.2~0.5(-1.0)cm,直徑約0.7~1.0cm。葉片數(shù)9~22(-26);葉紙質(zhì),通常狹卵形至寬卵形,極少倒卵形、橢圓形、菱形,長寬2.2~8.2×2.1~4.2cm,先端鈍至銳尖,基部楔形至圓形,邊緣波狀或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白色短柔毛,背面淺綠色被白色短柔毛,沿葉脈有銹棕色長柔毛;側(cè)脈4~6對,上面不明顯,稍凹,背面突出,細脈不明顯;葉柄長0.5~4.2(-4.6)cm,外葉具長葉柄,密被銹棕色絨毛。花序腋生,花落時花序長3~9(-12)cm,花序1~3分枝;每枝4~10花,每株4~64花;花序梗長5.4~12.6cm,直徑0.7~1.8mm,紫紅色至白綠色,被白色短柔毛和短腺柔毛,疏被棕色長柔毛;苞片2,對生,綠色,線狀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寬1.6~3.5×0.6~1.0mm,被濃密棕色長柔毛和腺毛?;üiL(0.4-)1.0~2.2cm。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果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
憑證標本:盤州市烏蒙鎮(zhèn)水塘村,海拔1990m,花期,2018-08-14,郭應、楊成華1116(GF)。
(3)齒瓣粗筒苣苔OreocharisodontopetalaQ. Fu & Y. Q. Wang
多年生草本,葉蓮座狀叢生。根莖直,圓柱狀,長0.8~2.1cm,直徑0.8~1.1cm。葉8~18枚,基生;葉片紙質(zhì)或草質(zhì),通常卵形,很少狹卵形和寬卵形,長寬2.4~6.4(-7.2)×1.3~3.5(-4)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邊緣具圓齒狀鋸齒,上面綠色,泡狀凸起,上面除脈外均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蒼綠色或銹棕色。沿中脈和側(cè)脈被絹毛,沿細脈被白色短柔毛;側(cè)脈4~7對,上面不明顯,稍凹,背面突出,具明顯的網(wǎng)狀細脈;葉柄長0.4~5.4(-7.0)cm,外葉具長葉柄,密被銹棕色絹毛。聚傘花序1~6,腋生,1~2分枝,1~6(-11)花,每株具1~18(-22)花;花序梗長5~15.3(-19.3)cm,直徑0.7~1.5(-2.1)mm,褐紫色,具棕色長柔毛;苞片2,對生,綠色,披針形,長寬(2.5-)3.3~8.0×1.0~2.7mm,外面密被棕色長柔毛,里面無毛,先端銳尖,邊全緣。花梗長1.7~3.5cm,直徑0.6~0.9(-1.2)mm,棕色或紫色,被濃密的白色腺狀短柔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等長,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寬4.2~7.3×1.4~1.8mm,外面棕色具長柔毛,里面無毛,先端銳尖,邊全緣?;ü跍\紫色至紫色,外面密被白色腺狀短柔毛和疏生長柔毛,里面有濃密的白色腺狀短柔毛,花冠長2.2~4.8cm;筒部狹鐘狀,上側(cè)凸起,里面有黃色和紫色的紅色斑點,長1.4~2.9cm,中部直徑0.7~1.2cm;5裂,兩側(cè)對稱,明顯2唇形;唇瓣長4.8~8.2mm,近直立,2裂至近中部,裂片三角形,先端銳尖,長寬2~4.1×2~3.8mm,下唇長(0.8-)1.1~1.9cm,3裂至中部,裂片橢圓形至卵形,邊緣有4-10個長齒,中央裂片長寬5.6~9.8×3.2~7.6mm,側(cè)面裂片4.0~8.6×3.1~6.3mm。雄蕊4,成對相連,長0.5~1.4cm,貼生于花冠基部4.5~8.3mm,上側(cè)雄蕊0.8 ~1.8cm,貼生于花冠基部以上3.5~7.0mm;花絲線形,纖細,具白色腺狀短柔毛;花藥腎形,基部固定,無毛,1.9~3.1×1.8~3.0mm,囊2,平行,匯合在先端;退化雄蕊1,長1.1~1.8mm,貼生2.7~4.6mm,高于花冠基部。開花時雌蕊長0.7~1.2cm,成熟時長1.5~2.5cm,無毛;子房線形,開花時長度0.4~0.9cm,成熟時長1.1~1.9cm,直徑0.9~1.1mm,1室,胎座2;花開時花柱長1.8~2.7mm,成熟時3.3~5.4mm;柱頭2,等長,不裂,舌狀,先端鈍,花開時長0.6~0.9mm,成熟時1.4~1.6mm。蒴果線形,直,無毛,約37.2×1.7mm,成熟時由兩個裂片室間開裂。花期8月上旬至9月下旬;果實成熟期9月上旬至10月。
憑證標本:盤州市烏蒙鎮(zhèn)烏蒙草原,海拔2100m,花期,2018-08-14,郭應、楊成華1117(GF)。
3.2.2 物候
對3個新物種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發(fā)芽期在2~5月,花期7~9月,果期為8~11月,成熟期9~11月;大部分葉片冬季不枯死(見表1)。
3.3.1 地形地貌土壤
調(diào)查區(qū)域位于盤州市北部的老黑山及西北部烏蒙草原及娘娘山一帶,地形地貌主要以喀斯特地貌和火山玄武巖地貌為主,土壤以山地土壤為主,另有少量的耕作土壤分布。山地土壤主要是玄武巖及風化物發(fā)育的山地黃棕壤,在部分喀斯特灌木林下也有石灰土分布。土壤主要為酸性土壤,pH值在4.10~6.49之間,基本上都是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遞增??傮w來說,調(diào)查區(qū)森林土壤比較疏松、通氣性能良好,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極為豐富。見表2
表1 3個新種物候期
表2 3個新種的地形地貌土壤環(huán)境
3.3.2 氣候
調(diào)查區(qū)域大環(huán)境的年日照時數(shù)在1453~1704h之間,年日照百分率在33%~39%,太陽輻射年總量在4125.7~4408.8MJ/m2之間,是貴州省內(nèi)日照和太陽輻射較多且各月差異較小地區(qū)之一。該區(qū)年均溫在9.1℃~17.3℃之間,冬冷夏熱, 春溫略高于秋溫,表現(xiàn)出春季升溫和秋季降溫都較快的云貴高原氣候特色。多年極端最高氣溫36.7℃,無對植物的傷害性高溫;多年極端最低溫-7.9℃。日均溫≥10℃的持續(xù)日數(shù)在118~309d,穩(wěn)定高于10℃的積溫在1451.4℃~6002.1℃。該地區(qū)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海拔1800m以上地區(qū)屬暖溫帶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qū)。該區(qū)年降水量為1200~1400m,冬季最少,秋季略多于春季的分布規(guī)律。尤其是有干季(11月~次年4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12%~17%,濕季(5~10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83%~88%的干濕季明顯的云南高原氣候特征。其中:盤州馬鈴苣苔的3個分布點海拔位于1900~2400m,卵瓣短檐苣苔2個分布點海拔1970~2100m,齒瓣粗筒苣苔3個分布點海拔1950~2700m,由于分布海拔較高,均位于山坡西面或西北面的中上部,秋冬季基本為云霧天氣,因此推斷,3個新物種分布地常年日照時數(shù)在1453~1600h之間,年均溫在7.0℃~14.0℃均之間,降水量為1300~1400m之間,多年極端最低溫-7.9℃天數(shù)在25天左右。
3.3.3 植被
調(diào)查區(qū)地帶性植被為貴州西部(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地帶,由于調(diào)查區(qū)海拔相對高差較大,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按照生態(tài)外貌,該區(qū)內(nèi)的森林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山地矮林、竹林,以及少量的人工針葉林組成。主要森林群落類型有:化香+方竹;滇樸樹+燈臺樹;山核桃+五倍子等3種群落類型(見表3)。
表3 3個新種植被環(huán)境
因為該3種植物分布的區(qū)域均未在任何保護地內(nèi),且該類物種屬區(qū)域特有種,建議建立保護小區(qū)進行保護,同時適量的進行遷地保護。另外,還應加強對其生物生態(tài)學研究,為其保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A
B
C
憑證標本圖片:
A盤州馬鈴苣苔,2015年 8月,郭應、楊成華1115(GF)
B卵瓣短檐苣苔,2018年 8月,郭應、楊成華1116(GF)
C齒瓣粗筒苣苔,2018年 8月,郭應、楊成華1117(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