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元滇 田寧 劉東義 岳偉佳 王宏偉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卜育礦段位于布谷馬西鉀鹽礦區(qū)西北部,剛果(布)西南沿海奎盧省黑角市以北約70km 處,礦區(qū)西鄰大西洋(圖1)。該區(qū)區(qū)域大地構(gòu)造屬于加蓬-安哥拉濱海盆地之下剛果盆地[1],下伏厚度巨大的早白堊世鹽系地層。自上世紀(jì)50年代,加蓬、剛果等國家就開始在該盆地開展鉀鹽礦勘查。上世紀(jì)60年代,法國人在黑角市東約80km 處的霍利一帶勘查開采鉀鹽。自2008年以來,加拿大曼格礦業(yè)公司于曼格礦區(qū)(2008~2009年)[2]、澳大利亞的元素礦產(chǎn)有限公司于森圖科拉礦區(qū)(2009~2012年)[3]、中國的剛果魯源礦業(yè)投資有限公司于布谷馬西礦區(qū)(2008~2015年)[4]分別開展了鉀鹽礦勘查,于下伏的鹽系地層中均發(fā)現(xiàn)了鉀鹽礦。
該區(qū)鹽系地層巖性主要為光鹵石巖和石鹽巖互層[5]。下部光鹵石巖巖層相對較厚,KCl 含量較高,為光鹵石型鉀鹽礦主要含礦層位;中部巖層較薄,沉積韻律變化頻繁,KCl 含量較低;礦段中南部(ZK01-ZK251)鹽系地層上部發(fā)現(xiàn)了2~3 層含鉀石鹽石鹽巖層(鉀石鹽型鉀鹽礦層),為后生淋濾成因[6]。鹽系地層在沉積和成鹽后不同位置的地質(zhì)環(huán)境有所變化。因此有必要對卜育礦段鹽系地層沉積環(huán)境、沉積旋回、鉀鹽礦層的分布等進行研究,以便指導(dǎo)在下剛果盆地尋找不同類型的鉀鹽礦。
圖1 卜育礦段位置圖Fig.1 Location map of Buyi ore block
區(qū)域上加蓬-安哥拉濱海盆地分布范圍較大,從北向南自喀麥隆至安哥拉,從東向西由陸地延伸至大西洋海底。該盆地進一步可劃分為4 個次級盆地,即Douala 盆地、加蓬盆地、下剛果盆地、Cuanza 盆地,盆地中普遍發(fā)育鹽系地層,其中下剛果盆地鉀鹽成礦條件最好,卜育礦段即位于下剛果盆地的中部。
下剛果盆地地表普遍被第四系松散層所覆蓋,下伏依次為新近系、白堊系、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古元古界。白堊系埋深150~3000m,厚度較大,可進一步劃分為三部分:濱海相沉積、瀉湖相鹽類沉積(鹽系地層)、陸相沉積[7]。
據(jù)以往資料介紹,加蓬-安哥拉濱海盆地中鹽系地層是在非洲-美洲大陸形成裂谷期后沉積的[8],沉積時代為早白堊世晚期,為瀉湖相蒸發(fā)沉積而成。
鉆孔資料顯示,鹽系地層底部為薄層瀝青頁巖,局部夾硬石膏巖,碳酸鹽及硫酸鹽沉積很少,這與正常的瀉湖相沉積有別??梢姡搮^(qū)鹽系地層沉積初期,進入盆地的海水經(jīng)過了沉積分異[9],隨著地面沉降,海水不斷補給,蒸發(fā)量大于補給量,鹽類物質(zhì)不斷沉積,向上依次沉積了石鹽巖-光鹵石巖-溢晶石巖。
鹽系地層呈紅白相間,巖性以石鹽巖-光鹵石巖互層為主,夾瀝青頁巖和溢晶石巖。自下而上,巖層厚度不一,局部見含鉀石鹽石鹽巖,但分布位置局限。
該盆地自鹽類沉積后未見明顯的巖漿活動和構(gòu)造運動,地層整體連續(xù)性較好。據(jù)以往鉆探、物探資料編制的區(qū)域鹽層頂板等深線圖(圖2)可見,等深線深度值由陸地向海洋逐漸增加(即鹽層埋深漸趨變深),但各條等深線平面上基本為平行線。
圖2 剛果盆地推測鹽層頂板等深線圖Fig.2 Conjecture salt roof isopath in Congo Basin
布谷馬西礦區(qū)卜育礦段地表被第四系覆蓋,下伏為新近系、白堊系。鉀鹽礦床賦存于白堊系鹽系地層中。鹽系地層上覆巖性為硬石膏巖及白云巖,下伏巖性為砂巖、白云質(zhì)粉砂巖。鹽系地層呈光鹵石巖和石鹽巖交互沉積,二者顏色上有明顯的區(qū)別,呈互層狀分布。中間夾多層瀝青頁巖、溢晶石巖。以ZK01 孔為例,將野外觀測資料按地層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ZK01 鉆孔剖面:總厚度620.95m。第四系松散沉積:(1)土黃色粉細砂。 164.05m整合新近系半固結(jié)碎屑巖沉積:(2)灰白色(半固結(jié))粉砂巖。 19.18m-------------------------平行不整合-----------------------
白堊系濱海相沉積:
(3)灰白色白云質(zhì)粉砂巖。 63.07m(4)灰色白云巖夾白云質(zhì)粉砂巖。 9.86m(5)灰白色粉砂巖(松散狀)。 13.88m(6)藍灰色泥巖夾灰色白云質(zhì)粉砂巖。 3.26m(7)灰色細晶白云巖。 3.11m
(8)角礫狀硬石膏巖。 4.30m(9)瀝青頁巖夾硬石膏巖薄層。 1.50m(10)白色石膏巖。 1.70m(11)瀝青質(zhì)石膏礫巖。 3.02m整合白堊系瀉湖相鹽類沉積(鹽系地層):12~21 層為Ⅶ旋回(12)灰黑色石鹽巖夾瀝青頁巖。 3.83m(13)青灰色石鹽巖。 5.85m(14)灰黑色石鹽巖夾瀝青頁巖。 5.17m(15)青白色石鹽巖。 5.72m(16)鉀石鹽質(zhì)石鹽巖。 1.26m(17)青白色石鹽巖。 2.96m(18)含鉀石鹽石鹽巖(Ⅳ-5 礦層)。 1.01m(19)下部青白色石鹽巖,上部夾薄層深紅色光鹵石巖和鉀石鹽質(zhì)石鹽巖。 5.74m(20)深紅色光鹵石巖,上部為含鉀石鹽石鹽巖(Ⅳ-4 礦層)。 2.31m(21)青白、青灰色石鹽巖。 31.84m 22~46 層為Ⅵ旋回(22)深紅色光鹵石質(zhì)溢晶石巖。 0.51m(23)橙黃色光鹵石質(zhì)溢晶石巖。 3.26m(24)淡黃色含光鹵石溢晶石巖。 1.23m(25)深紅色光鹵石質(zhì)溢晶石巖。 4.75m(26)淡黃色含光鹵石溢晶石巖。 2.41m(27)橙黃色光鹵石質(zhì)溢晶石巖。 4.42m(28)淡黃色含光鹵石溢晶石巖。 7.75m(29)深磚紅色光鹵石巖,上部為含鉀石鹽石鹽巖(Ⅳ-2、Ⅳ-3 礦層)。 6.58m(30)磚紅色光鹵石巖與青灰-青白色石鹽巖互層。12.34m(31)青灰色石鹽巖。 1.10m(32)磚紅色光鹵石巖與青灰-青白色石鹽巖互層。11.64m(33)青灰色石鹽巖夾薄層磚紅色光鹵石巖。 3.62m(34)磚紅色石鹽質(zhì)光鹵石巖。 0.86m(35)青灰色石鹽巖夾薄層磚紅色光鹵石巖。 1.72m(36)磚紅色光鹵石巖。 3.29m(37)青灰色石鹽巖夾薄層磚紅色光鹵石巖。 3.98m(38)磚紅色光鹵石巖。 2.35m(39)青灰色石鹽巖(薄層狀)。 4.25m(40)磚紅色光鹵石巖夾青灰色石鹽巖薄層。 5.06m(41)青灰色石鹽巖(薄層狀)。 3.31m(42)磚紅色光鹵石巖(Ⅳ-1 礦層)。 3.63m(43)青白色薄層石鹽巖。 1.35m(44)磚紅色光鹵石巖。 1.25m(45)青灰色薄層石鹽巖夾薄層瀝青頁巖。 11.82m
(46)灰黑色瀝青頁巖偶夾薄層石鹽巖。 3.72m 47~54 層為Ⅴ旋回(47)橙黃色含光鹵石溢晶石巖夾薄層光鹵石巖、石鹽巖及瀝青頁巖。樣品H100~H104。 6.41m(48)黃色溢晶石巖,取樣品H105、H106。 2.13m(49)磚紅色光鹵石巖。 2.11m(50)磚紅色光鹵石巖與灰色石鹽巖互層。 11.42m(51)磚紅色光鹵石巖。 2.86m(52)灰色薄層石鹽巖。 1.57m(53)磚紅色光鹵石巖與灰色石鹽巖互層。 18.00m(54)灰黑色瀝青頁巖夾薄層石鹽巖。 6.89m 55~59 層為Ⅳ旋回(55)磚紅色光鹵石巖與灰色石鹽巖。 12.00m(56)灰色薄層石鹽巖。 1.21m(57)磚紅色光鹵石巖夾青灰色石鹽巖。 4.00m(58)灰色薄層石鹽巖。 4.99m(59)黑色瀝青頁巖夾薄層磚紅色光鹵石巖、灰色石鹽巖。 6.37m 60~62 層為Ⅲ旋回(60)灰色薄層石鹽巖夾薄層光鹵石巖。 5.26m(61)磚紅色光鹵石巖夾薄層灰色石鹽巖。 2.57m(62)灰色薄層石鹽巖夾瀝青頁巖。 3.92m 63~65 層為Ⅱ旋回(63)磚紅色光鹵石巖(Ⅱ-1 礦層)。 4.63m(64)灰色石鹽巖。 3.94m(65)青灰色石鹽巖與瀝青頁巖互層。 3.33m 66~72 層為Ⅰ旋回(66)磚紅色光鹵石巖夾薄層青灰-青白色石鹽巖。9.57m(67)青灰色薄層石鹽巖。 1.03m(68)磚紅色含石鹽光鹵石巖(Ⅰ-1 礦層)。 12.67m(69)青灰色石鹽巖。 16.82m(70)灰黑色瀝青頁巖夾薄層硬石膏礫巖。 0.62m(71)灰色白云巖。 1.31m(72)灰黑色瀝青頁巖。 1.10m整合白堊系陸相沉積:(73)灰綠色白云質(zhì)粉砂巖與白云質(zhì)中的砂巖互層(未見底)。 >15.40m
卜育礦段共施工8 個鉆孔,其中ZK371、ZK372、ZK251、ZK01 等4 個鉆孔揭穿鹽系地層底板。由ZK01 可知,該區(qū)鹽系地層巖性呈石鹽巖和光鹵石巖韻律沉積,其間夾7 層瀝青頁巖和2 層溢晶石巖。瀝青頁巖為水體較深、陸源碎屑影響少、表層生物生產(chǎn)力高、缺氧還原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為水進體系域末期[10],代表一次大的海侵事件結(jié)束。根據(jù)鹽類礦物的沉積演化規(guī)律,溢晶石為鹽類沉積演化末端的產(chǎn)物[11],表示鹽類沉積達到晚期。
經(jīng)對各鉆孔巖性特征橫向?qū)Ρ取⒎治鲅芯?,把瀝青頁巖和溢晶石巖作為標(biāo)志層,將卜育礦段鹽系地層劃分為七個沉積旋回(圖3),瀝青頁巖作為每一個沉積旋回底部巖性,代表一個沉積旋回的開始;而溢晶石巖則作為沉積旋回的終結(jié)巖性,代表一沉積旋回的結(jié)束,位于沉積旋回的頂部。每一個沉積旋回即代表一次大的沉積事件。
圖3 沉積旋回劃分FIG. 3 Division of sedimentary cycle
由北向南鹽系地層厚度漸趨變厚(圖4),其中Ⅰ、Ⅱ旋回相對穩(wěn)定;Ⅲ、Ⅳ旋回巖性變化較大,ZK371 孔在Ⅲ旋回出現(xiàn)多段碎屑巖沉積,缺失Ⅳ旋回;Ⅴ、Ⅵ、Ⅶ旋回北部明顯變?。╖K431孔缺失Ⅶ旋回)。Ⅰ、Ⅱ旋回光鹵石巖較厚,發(fā)育2 層光鹵石型鉀鹽礦;Ⅶ旋回上部,發(fā)育含鉀石鹽石鹽巖(鉀石鹽型鉀鹽礦)。反映該處鹽系地層下部是尋找光鹵石型鉀鹽礦的有利部位,而鹽系地層上部是尋找鉀石鹽型鉀鹽礦的有利部位。
3.2.1 Ⅰ旋回
該旋回總體上呈兩層石鹽巖與兩層光鹵石巖互層沉積。底部為瀝青頁巖,瀝青頁巖之上為一層厚度穩(wěn)定的石鹽巖,厚度16.69~20.89m,晶體自形程度高;中部為一層厚度6.03~12.67m 的磚紅色光鹵石巖,KCl 含量較高,為礦層Ⅰ-1 賦礦層位;光鹵石巖之上為一層0.80~1.03m 的薄層石鹽巖;頂部為一層厚度6.99~10.05m 的薄層光鹵石巖與薄層石鹽巖互層。
圖4 鉆孔巖性對比FIG. 4 Comparison of borehole lithology
該旋回早期巖層厚度較大,反映早期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水體補給量大。至晚期,水體補給不穩(wěn)定,水體化學(xué)成分開始動蕩,因此上部出現(xiàn)薄層光鹵石巖與石鹽巖互層沉積。
3.2.2 Ⅱ旋回
該旋回下部為一層粗粒的石鹽巖,上部為一層粗粒的光鹵石巖沉積(Ⅱ-1 礦層),石鹽巖與光鹵石巖層厚均4m 左右。反映該旋回沉積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
3.2.3 Ⅲ旋回
該旋回底部為一層厚1.82~3.92m 瀝青頁巖夾石鹽巖,石鹽巖呈微層狀,細晶結(jié)構(gòu);瀝青頁巖之上為2~3 層薄層光鹵石巖與石鹽巖交互沉積,巖性較雜,石鹽巖中多夾薄層瀝青頁巖。
反映該旋回沉積環(huán)境動蕩多變,補給的海水量及成分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出現(xiàn)薄層石鹽巖和光鹵石巖交互沉積。
3.2.4 Ⅳ旋回
該旋回下部為一層4.17~5.59m 的石鹽巖,厚度較穩(wěn)定;中部以薄層石鹽巖為主,夾多層薄層光鹵石巖;上部為薄層光鹵石巖與薄層石鹽巖互層,平均厚度9.50m,光鹵石結(jié)晶較好,而石鹽巖則呈細晶結(jié)構(gòu)。反映該旋回沉積時期,沉積環(huán)境變化頻繁,水體補給量與海水中化學(xué)成分多變、不穩(wěn)定。
3.2.5 Ⅴ旋回
該旋回底部為瀝青頁巖,厚度2.69~9.01m,平均厚度4.89m;瀝青頁巖之上為厚度5m 左右的石鹽巖,粗晶結(jié)構(gòu),多含泥質(zhì);石鹽巖之上為一套10~20 層的薄層石鹽巖與薄層光鹵石巖韻律沉積,巖性較雜,KCl 含量普遍較低;頂部發(fā)育一層溢晶石巖,厚度在1.5~2m。該溢晶石巖成分呈分帶現(xiàn)象。
可見,該旋回早期沉積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沉積了厚層石鹽巖;中后期水體動蕩變化頻繁,補給量不穩(wěn)定,海水中的Na、K、Mg 物質(zhì)成分交替變化,出現(xiàn)了石鹽巖與光鹵石巖薄層狀交互沉積;晚期,蒸發(fā)量進一步增大,隨著沉積分異,剩余水體中殘留的Ca、Mg 含量較高,因此沉積了溢晶石巖。溢晶石巖沉積過程中水體中的化學(xué)成分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在溢晶石巖中部含有光鹵石。
3.2.6 Ⅵ旋回
該旋回底部為瀝青頁巖夾薄層石鹽巖(圖5),厚度4.31~8.41m,平均厚度6.49m;瀝青頁巖之上為一厚層石鹽巖,厚度9.50~17.01m,平均厚度11.30m;石鹽巖之上為薄層光鹵石巖與薄層石鹽巖頻繁韻律沉積,自下而上石鹽巖層逐漸變薄,光鹵石巖層逐漸變厚;上部為一厚層光鹵石巖,厚度6.58~8.28m,平均厚度7.23m,該層光鹵石巖KCl 含量較高,局部淋濾形成含鉀石鹽石鹽巖,即鉀石鹽型鉀鹽礦層(Ⅳ-2 礦層);頂部發(fā)育一厚度較大的溢晶石巖,溢晶石巖內(nèi)部呈分帶現(xiàn)象,為4 層橙黃色含光鹵石溢晶石巖與3 層淺黃色溢晶石巖交互沉積。
該旋回沉積早期,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水體補給量大,沉積了一層厚度較穩(wěn)定的石鹽巖。中期海水動蕩頻繁,且富Na 海水漸趨減少,而富K、Mg 海水漸趨增多,出現(xiàn)自下而上光鹵石巖逐漸變厚的特征。晚期,隨著海水蒸發(fā),濃縮的海水中Ca、Mg 含量增高,沉積了厚層溢晶石巖。
3.2.7 Ⅶ旋回
該旋回自北向南逐漸變厚,礦區(qū)北端(ZK431)缺失該旋回。旋回中下部為一厚層石鹽巖,厚度31.84~38.39m,平均厚度36.35m,結(jié)晶程度高;石鹽巖上部發(fā)育三層光鹵石巖,光鹵石巖厚度較大,南部ZK251 孔厚度大于5m,上部的兩層光鹵石巖,局部經(jīng)淋濾脫鎂形成含鉀石鹽石鹽巖(鉀石鹽型鉀鹽)(Ⅳ-4、5 礦層);頂部為厚層石鹽巖,石鹽巖中多夾薄層瀝青質(zhì)。
該旋回沉積早期,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因此沉積了厚層的石鹽巖;中期海水補給量及成分變化,水體大范圍退縮,礦區(qū)東北部不再接受沉積,中南部沉積了3 層光鹵石巖;晚期,由于構(gòu)造或者環(huán)境變化等原因,ZK251-ZK01 一帶,局部光鹵石巖經(jīng)淋濾脫鎂,形成了含鉀石鹽石鹽巖。該旋回后期,海水的大規(guī)模入侵,鹽系地層上部普遍沉積了厚層的石鹽巖、硬石膏巖等。
至此,該區(qū)的鹽類沉積告一段落。
圖5 Ⅵ、Ⅶ旋回沉積特征Fig. 5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Ⅵ, Ⅶ cycle
(1)卜育礦段鹽系地層巖性呈石鹽巖與光鹵石巖互層韻律沉積,其間夾7 層瀝青頁巖和2 層溢晶石巖。瀝青頁巖為鹽類沉積前期的產(chǎn)物,而溢晶石為鹽類沉積演化末端的產(chǎn)物。把瀝青頁巖和溢晶石巖作為標(biāo)志層,將卜育一帶鹽系地層劃分為七個沉積旋回。瀝青頁巖作為每一個沉積旋回底部巖性,代表一個沉積旋回的開始;溢晶石巖作為沉積旋回的終結(jié)巖性,代表一個沉積旋回的結(jié)束。每一個沉積旋回均為一次大的沉積事件。
(2)各個沉積旋回巖性成分、厚度、沉積韻律不同,反映其沉積環(huán)境及補給水體成分不同。其中Ⅰ、Ⅱ旋回分布穩(wěn)定,光鹵石巖層厚度大,KCl 含量高,為光鹵石型鉀鹽礦成礦有利部位。Ⅳ、Ⅴ旋回北部缺失。Ⅵ、Ⅶ旋回自北向南呈漸趨變厚,Ⅶ旋回在礦區(qū)北部也出現(xiàn)缺失。由于后期構(gòu)造影響或沉積環(huán)境變化,于Ⅵ、Ⅶ旋回頂部形成了含鉀石鹽石鹽巖(鉀石鹽型鉀鹽礦層),可見Ⅵ、Ⅶ旋回頂部是鉀石鹽型鉀鹽礦的成礦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