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西縣關工委 謝遠謀 劉莉
兒子受父親影響,走上講臺當老師,父親受兒子帶動,走進關工委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貴州畢節(jié)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山村。
毗鄰烏江源百里畫廊化屋風景區(qū)的貴州省黔西縣新仁鄉(xiāng)東風村,通村公路如玉帶一般纏繞著秀美的村莊,青瓦白壁掩映在綠樹叢中,田間地頭瓜果飄香,極具民族風情的山歌不時從農家小院里飄出,與車輛的鳴笛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支古樸又現代的交響曲。
在東風村,有這樣一對父子,兩人曾在三尺講臺并肩作戰(zhàn),后來又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線攜手奮進,成就了“兩代火炬手、一門關工情”的佳話。這對父子就是黔西縣新仁鄉(xiāng)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覃洪亮和畢節(jié)市關工委辦公室主任覃文友。
1978年,剛讀到初中一年級的覃洪亮因為家庭原因輟學在家,作為那時村里少有的“高學歷”人才,目睹寨子里的孩子們每天要走五六公里的山路去上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季,年幼的孩子連學校都去不了,很多孩子因此耽誤到十來歲才開始啟蒙讀書。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18歲的覃洪亮與另一個伙伴余庭志一起辦起了“白果教學點”。所謂的教學點,其實就是一間借來的、低矮漆黑的小民房。兩個樹杈支起一塊木板就是黑板,學生們從家自帶板凳來當課桌。條件雖差,但寨子上的孩子們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學?!?。在這個簡陋的教學點,覃洪亮在泥土墊起來的講臺上一站就是18年,把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送進了更大的學校、更好的課堂。
當年辦學好艱辛,大風掃地天點燈;
石搭木板當課桌,自帶板凳不均勻;
每月工資十來塊,生產隊里補工勤;
進城買書無車坐,背起竹籮靠步行;
辦學模式二部制,一二三級我一人;
一天下來腳打戰(zhàn),坐下只覺頭昏沉;
為了培育下一代,頭上白發(fā)又幾根;
一路風雨何為報,寨上多了文化人。
這是覃洪亮自編的一首打油詩,講的就是自己當民辦教師的經歷。雖是艱難勞苦、青絲變了白發(fā),但想到寨子中的孩子們能學習知識、有更好的未來,覃洪亮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老覃特別重視教育工作,他所帶的班級教學質量很高,考試成績一直在區(qū)里名列前茅?!睎|風村黨支部副書記王道貴一提到覃洪亮,言語中就充滿了敬佩。
在王道貴印象里,覃洪亮不但致力于教學,還很熱心公益?!坝浀迷?995年的時候,我是村委會主任,老覃找到我說,雖然大家的生活質量好了許多,但條件還是相當艱苦,吃水困難、不通路、不通電,老百姓富不起來。老覃就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和我一起發(fā)動群眾,帶頭出資,籌集資金5萬多元,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在鄉(xiāng)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用了3年時間修通了進村的砂石路,拉通了照明用電,安通了自來水,東風村也成了全鄉(xiāng)第一個用上電的村?!?/p>
父子二人既是師生也是同事
1986年,因教學點借用的民房存在安全隱患,覃洪亮與余庭志便把孩子們的課堂搬進了自己家里。1988年,老覃5歲的兒子覃文友就在自家的堂屋里拿起了書本,有模有樣地坐上小板凳,成了老覃諸多學生中的一個。對父子倆來說,學校是家,家也是學校,一個更能專心地教,一個更能專心地學。從那時候起,覃文友幼小的心里就有了一個目標,長大后也要像父親一樣當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
“那時候在農村,很多家庭條件都很艱苦,孩子沒錢交學費,一只老母雞、一包自家弄的茶葉、十來個雞蛋……都可以抵一個學期的書學費?!闭勂瘃榱?,村民都豎大拇指,“對什么都拿不出來的人家,老覃絕不會因為他們交不了費用而拒絕孩子入學,就讓他們先欠著,但這樣欠著欠著,漸漸地就沒了下文,一直到孩子讀完小學,老覃也再沒追問過?!?/p>
2001年,和父親當年一樣,18歲的覃文友從黔西縣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成為新仁鄉(xiāng)化竹小學的一名教師。2005年,覃文友在父親的鼓勵下,走進貴州師范大學深造。從師大畢業(yè)后,因工作需要,2008年,小覃告別了三尺講臺,調到黔西縣關工委工作。由于工作出色,2012年又調到畢節(jié)市關工委。從縣到市,從工作員到辦公室主任,覃文友在關心下一代戰(zhàn)線上一干就是12年。
受兒子的影響,2014年,覃洪亮開始接觸和了解關工委工作,并積極參與到鄉(xiāng)里教育系統(tǒng)內的關心下一代事業(yè)中。搭班子、組隊伍、建制度、搞活動,各項工作完成得有聲有色。2016年,覃洪亮開始兼任鄉(xiāng)關工委副主任。退休后,老覃就專職從事新仁鄉(xiāng)的關工委工作。
參加關工委工作6年多來,老覃十分關心青少年和弱勢群體,多方奔走、四處“化緣”,為貧困學生、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和孤寡老人爭取愛心資助,為各類弱勢群體爭取到捐贈款項、物資共計12.39萬元。
小覃以老覃品行為榜樣,成長為人民教師;老覃受小覃工作的影響,兢兢業(yè)業(yè)從事關工委工作。覃洪亮和覃文友這對“父子兵”,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家里,他們是父子,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他們是兩名得力的“火炬手”,為推動關工委事業(yè)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讓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教書育人和關愛青少年群體的健康成長目標一樣。我與父親在思想認識上是同心同向的,在實際行動上也是同進同行,也因為如此,我們父子又多了份共同的關工委情結?!闭劦皆洀氖碌慕逃聵I(yè)和現在所從事的關工委工作,覃文友深有感觸地說。
20年前父帶子,20年后子帶父。如今,在關心下一代事業(yè)上,老覃在盡情發(fā)揮著余熱,小覃在竭力張揚著熱情,他們同心同向,共同為關心下一代事業(y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