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祥?張琨
摘要:作為“齊魯之邦”的山東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華文化有著深遠影響。本論文選取山東省“5A”景區(qū)的非遺類旅游產品作為研究對象,從跨文化國際傳播和旅游翻譯理論出發(fā),對其漢俄翻譯的策略做出全方位的可行性探討,揭示出譯者要注重語言文字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跨文化國際傳播;非遺類旅游產品;漢俄翻譯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持續(xù)增強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有了質的飛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是珍貴的、具有藝術和市場價值的文化資源。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旅游業(yè)在經濟發(fā)展中的產業(yè)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游產品對各個旅游企業(yè)的影響愈發(fā)重要,而每種旅游產品的設計都需要憑借一定的資源優(yōu)勢,將其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出來,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適合衍生品開發(fā)的行業(yè),項目種類豐富,群眾基礎好,附加值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為旅游產品的研發(fā)提供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藝術語言,將非遺文化融入旅游產品中是引導旅游文化消費向多樣性高端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1.山東省非遺類旅游產品的特點及其外宣資料的翻譯現狀
目前山東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73項,省級751項。適合非遺衍生品開發(fā)的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中醫(yī)藥項目眾多,僅省級項目達300多項,全省范圍內四級名錄體系項目達上千個,以此為依托的衍生品開發(fā)資源豐富,發(fā)展前景良好。而旅游商品是“非遺+旅游”大放異彩的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眾多門類與藝術技藝形式能為藝術產品研發(fā)特供支持,打造旅游拓展新六要素商、養(yǎng)、學、閑、情、奇所衍生的旅游產品,將極大地豐富旅游業(yè)態(tài)。
山東省利用便利的交通位置和良好的平臺,依托獨具特色的非遺資源,打造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旅游活動,推進非遺元素與知名景區(qū)和旅游體驗深度融合,這不僅對我省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而且拓寬了對這些非遺項目的活態(tài)化保護和開發(fā)式傳之路,必將有利于對外人文交流。
當前國內對于非遺類旅游產品宣傳的外文翻譯資料并不多,特別是相關的俄文資料的翻譯更是少之又少,文化宣傳實效性受到不利影響。在對外宣傳資料翻譯過程中又存在著文化缺省的問題,產生大量的“文化空白”現象,給跨文化交流帶來障礙,使得俄語國家游客對齊魯歷史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
2.跨文化傳播學和翻譯學對非遺類旅游產品俄語翻譯的指導意義
跨文化傳播,是傳播學一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組織和國家進行信息交流的社會現象。傳播學與翻譯學關系密切,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傳播效果。尤金.奈達創(chuàng)立翻譯傳播學理論,指出翻譯從本質上講就是原文信息的跨文化傳播。我國傳播學研究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翻譯學被納入傳播學領域進行研究。呂俊在國內首次把傳播學相關理論引入翻譯研究,指出翻譯的本質是傳播。廖七一指出,翻譯研究的重心應該從作者、文本轉向讀者,更注重翻譯對讀者產生的影響。從本質上講,非遺文化國際傳播是把一國文化中最具特質的部分傳向他國,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要使這類跨文化傳播順利進行,必須運用適當的翻譯策略減輕傳播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影響,提高文化信息的傳播效率。
經濟及社會形態(tài)的多元化必然導致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內涵的傳播成為文化翻譯關注的重點。由于中俄兩國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交際民俗、宗教文化、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差異,中俄兩國的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給跨文化交流帶來障礙。譯者在保障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時,應盡可能多地宣傳地方文化內容,保存地方文化特色,同時尊重俄語國家旅游者的譯文接受能力和受眾習慣,采用多種多樣的翻譯手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
3.山東省“5A”景區(qū)非遺類旅游產品的漢俄翻譯特點及技巧
山東人文旅游資源眾多,歷史源遠流長,山川風光秀麗,構成了獨特的旅游風景線。目前山東省“5A”級景區(qū)包括天下第一泉景區(qū)、泰山景區(qū)、蓬萊閣-三仙山-八仙過海旅游區(qū)、曲阜三孔旅游區(qū)、嶗山景區(qū)等11處,“好客山東”已成為山東旅游的名片。而相關的非遺文化資源則包括群眾喜聞樂見的泰山石敢當民俗、泰山皮影戲、泰山封禪與祭祀、蓬萊閣廟會、八仙過海傳說、祭孔大典、嶗山道教音樂、螳螂拳等,這些非遺資源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代代相傳。
非遺類旅游產品翻譯最關鍵的是非遺類旅游文化詞語的翻譯。在譯介這些詞語時,譯者應盡量以向世界展示齊魯文化為出發(fā)點,盡可能將其中的文化韻味翻譯成俄文,這一點對于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鑒于這一原則的指導,對山東省“5A”景區(qū)的非遺類旅游文化資源翻譯策略總結如下:
1)音譯法
音譯是根據源語言的發(fā)音進行的翻譯。漢語文化中所獨有的事物在俄語文化中呈現完全空缺的狀況,此時可用音譯法將這些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詞語移植到俄語文化中去。
例如:螳螂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一大瑰寶。其中“螳螂拳”譯為Танланцюань,“武術”譯為ушу,都采用了音譯方法。又如:泰山石敢當習俗的流變,經歷了漫長的進程。按照音譯法,石敢當翻譯為Тайшанский камень Гандан。這種翻譯方法簡單明了,音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非遺文化所蘊含的獨特的中華元素,能夠引起異域讀者的獵奇心理。
2)直譯法
所謂直譯,就是在轉述原文意思時,使譯文的表達形式和句法結構盡量同原文一致。直譯法是一種補全空缺詞義的常用方法,它可以使譯文最大限度保留漢語的原汁原味。
例如: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這里的八仙可直譯為Восемь бессмертных。又如:蓬萊閣廟會中的廟會翻譯為“ярмарка”,用直譯的方法把廟會這種民間的社會活動逼真的展現出來。再如:道教音樂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道教音樂可直譯為“Даосская музыка”,譯文簡潔明快,一目了然。
3)意譯法
意譯是指不拘泥于源語文字的表層意思,根據大意對源語句子的結構進行較大的變化和調整來進行翻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當直譯很難翻譯出符合目的語語言習慣的句子,可能會給人造成困擾,不能很好達到傳播目的時,需要運用意譯策略。
例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以意譯為“Восемь бессмер тных использовали своё мастерство,чтобы пересечь море.”指的是八位神仙用自己的法器渡海,對“各顯神通”進行了調整。
4)釋譯法
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譯者可以大膽的沖破表面意思,通過深層理解和不斷推敲,真正闡釋其內涵的實質意義。例如:“泰山皮影”是一項別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泰山皮影可譯為“Тайшаньский театр теней”但單純通過這一詞條很難把握皮影戲的本質特點,所以需要進行必要的解釋:“Фигура и реквизит Тайшаньского театра теней сделаны из ослиной кожи”。通過這一詳細的說明,更加深了外國讀者對這種傳統(tǒng)藝術的理解。
當然,對于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僅僅使用一種翻譯方法根本無法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精妙涵義,譯者必須結合或者綜合運用音譯、直譯、意譯或者釋譯等翻譯方法,在目的語文本中創(chuàng)造出近似于原文的表達效果,以彌補原文語義損失以及文化損失,才能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
總之,非遺類旅游產品的國際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家形象具有積極意義;而外宣翻譯作為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媒介,是國際受眾了解中國非遺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研究非遺旅游產品的外宣翻譯和國際傳播,有助于提升國際受眾對中國非遺的認知度,加強中國非遺文化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何華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研究[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3]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23(1)
[4]榮浩.基于文化軟實力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傳播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4(05)
[5]戴俊騁,李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和地方建構[J].旅游學刊,2019(05)
[6]趙謙,代合治,閆姍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fā)初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
[7]嚴華.論旅游開發(f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大眾標準化.2020(02)
課題來源:本文系2019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跨文化國際傳播視闕下非遺類旅游產品的漢俄翻譯策略探究--以山東省“5A”級景區(qū)為例》(項目編號:S20191043907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澤祥(1999.01-)男,山東泰安人,本科生。
通訊作者:張琨(1984.05-)女,山東泰安人,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化及俄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