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書
當孩子做錯了事,家長通常會要求孩子道歉,至少是說一句“對不起”。但有時候孩子就是堅決不說。其實,理解了孩子當時的心理,我們就會知道,道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4歲的天天正拿著一輛玩具小汽車玩得起勁,旁邊跑過來一個小男孩,一把搶過小汽車。天天手疾眼快地搶了回來,還用小汽車使勁地打了小男孩的頭,小男孩雖然沒有受傷,但疼得哇哇大哭。家長都圍了過來,爸爸告訴天天,保護玩具可以,但打人不對,讓天天給小男孩道歉,但天天堅決不肯。爸爸很生氣,反復對天天說:“你都把弟弟打哭了,還不肯道歉,不是好孩子!”天天漲紅了臉,但就是不肯道歉。
理解孩子為什么不道歉
他覺得:說“對不起”= 承認“我不好”
年幼的孩子在道德認知的發(fā)展上還未成熟,因此心底里會認為:如果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那就等于承認了自己是“壞人”。像天天這樣的情況,再加上爸爸不正確的評價和誘導,天天堅決不肯道歉,是能夠被理解的。其實很多成人在面對錯誤時也會陷入這樣的誤區(qū),以為道歉就是在否定自己。這種認知上的失調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緊張感,又無法處理這么復雜的情緒,只能簡單地用堅決不道歉的方式進行逃避。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孩子。所以想讓孩子學會道歉,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道歉只是針對當下的事,而不是針對一個人的全部。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勇氣去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他覺得:這不公平!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也經(jīng)常會拒絕道歉,就是孩子是無意間犯了錯,比如跑得太快撞到了別人,不小心弄壞了小朋友的玩具等,這些情況下,孩子認為道歉之后,自己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因此感覺壓力很大,拒絕道歉。
他覺得:道歉 = 承擔全責
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道歉不是用來劃分事件責任的,而是一種用來修復與對方關系的社交工具,具體怎么辦,爸爸媽媽會幫他一起解決。當孩子知道了道歉不意味著他要承擔全部責任之后,就會放下負擔,愿意道歉。
如何讓孩子勇于道歉?
不強迫孩子
如果孩子非常抗拒道歉,表明他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如果家長強迫孩子道歉,會適得其反。因為強迫容易導致孩子產(chǎn)生憤怒的情緒,會迅速替代剛剛可能產(chǎn)生的愧疚心理,使孩子關注的目標從自己的錯誤上轉移到與父母的對抗上,反而使道歉這件事變得復雜。
事發(fā)后,家長可以想辦法引導孩子關注對方的感受,引發(fā)孩子的同情心,使孩子愿意道歉。但如果孩子堅決不肯道歉,旁邊又有人圍觀,家長不妨把孩子抱在懷里,一起面向需要孩子去道歉的小朋友,代替孩子向對方真誠道歉,然后將孩子帶離現(xiàn)場,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后,再跟他討論剛剛發(fā)生的事情。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與孩子一起討論事情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并啟發(fā)、幫助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可以告訴天天,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搶回被小男孩拿走的玩具小車后,可以大聲地告訴他:“你要是想玩這個小車,要先問我?!被蛘撸骸拔铱梢越o你玩這個小車,但是你不能搶。”再引導孩子想想還有什么辦法。孩子可能還會說出“我讓他去拿他的玩具來和我交換”“我搶回來之后馬上跑到爸爸旁邊”等方式。孩子間發(fā)生沖突,學會道歉是一方面,學會解決問題才是減少及避免沖突的根本辦法。
引導孩子理解情緒
孩子愿意道歉的前提是能夠體會到對方的感受。4歲左右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察覺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因此,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是平時要做的功課,在講故事或者在其他日常生活中,可以及時地告訴孩子他正處于哪種情緒中,比如“小兔子找不到家了,特別害怕?!薄皠偛艐寢寷]讓你吃蛋糕,你是不是很失望?”“爸爸沒跟你打招呼,突然關了你正在看的動畫片,你是不是很生氣?”讓孩子學會區(qū)分生氣、難過、沮喪、失望等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和別人的感受之間的聯(lián)系時,向對方道歉就會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父母要以身作則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會有做錯事或者誤解了孩子的時候,及時、輕松的道歉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了解到道歉并沒有那么難,另一方面也可以幫他認識到犯錯誤之后勇于承擔責任也不是一件多么難的事。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要比言語教育更有說服力,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道歉,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作為被道歉者的心理變化,就能更好地理解道歉的意義,在自己出現(xiàn)錯誤時愿意為了讓對方感受更好一些而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