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
孩子小時候的想象力很豐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象力似乎減少了很多,這讓家長誤以為知識和經(jīng)驗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事實上,想象力的發(fā)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當孩子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他的想象力世界才更豐富多彩,想象的品質(zhì)也會更高。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人類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力。當見過的東西不在眼前的時候,我們靠記憶來恢復它的形狀,記憶有限時,想象就會上來幫忙。當要去理解其他人見過、想過的東西時,別人的描述,加上我們自己的想象,才能構(gòu)成我們之間的溝通。當我們需要建構(gòu)一些當下還不存在的東西時,想象更是整個過程的主角……
想到,才能做到。想象力給了人類以超越現(xiàn)實的自由。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讓我們先解讀想象力發(fā)展的秘密,再學會用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成為想象力的高手。
想象力解析
豐富的想象,來源于豐富的生活
3歲半的佳佳這幾天感冒了,一直在發(fā)燒。晚上睡覺的時候,媽媽放了一卷紙在床頭,時不時地讓她擦鼻涕。佳佳對媽媽說:“你是紙卷媽媽,我是烤紅薯寶寶,媽媽你說搞笑嗎?”“確實很搞笑,你發(fā)燒了所以小臉紅紅的,很像烤紅薯?!?/p>
孩子的想象力往往會讓人驚嘆。從這個小小的親子互動情節(jié)中可以感覺到孩子的注意力并不在自己的病上,而是對自己忽然產(chǎn)生的一些聯(lián)想感到興奮,把自己比作烤紅薯,把媽媽比喻成紙卷媽媽,也期待得到媽媽的認同,讓媽媽高興起來。焦慮的媽媽被孩子跳躍的思維感動了,緊張和擔心的心情也放松了下來。
從這個對話中,可以看到以下幾點:首先,豐富的生活給想象提供了素材。佳佳要是以前沒見過烤紅薯,此時恐怕也不會把自己比作烤紅薯。其次,生活也給了想象以目的。佳佳和母親的交流是溫馨的,她對母親的心情很敏感,讓母親快樂起來,是此時佳佳的小小心愿。最后,他人的認可是孩子未來想象力發(fā)展的動因。母親的認可是對佳佳的鼓勵,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當回憶起這一幕她不僅感到開心,也會持續(xù)地展開更多的想象。
見多識廣,讓想象更加神奇
4歲的奇奇早上起來告訴媽媽,晚上他夢見了一個紅色的工廠,陪他上幼兒園,陪他睡覺、玩游戲……他說這樣老師就可以休息了,而且這個工廠還能生產(chǎn)A4紙,因為他們班裝A4紙的紙盒空了。
● 見識給了想象以素材
估計不少人看到這個例子都會懷疑:是不是編輯寫錯字了?工廠怎么能陪孩子上幼兒園、睡覺、游戲呢?!其實,這恰恰是因為我們成人對工廠的認知已經(jīng)形成了定式,而只有4歲的奇奇雖然初步接觸過工廠這個概念,卻并沒有對它形成固定的思維,所以可以對工廠的功能展開無限的聯(lián)想。
孩子在小的時候,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不僅他想象的素材有限,想象的方式也有限。當孩子對這個世界逐漸了解,對事物之間的規(guī)律也開始掌握,卻又不受思維的限制的時候,想象也會變得更神奇和多彩,想象的品質(zhì)也更高,更有可能基于這些想象創(chuàng)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思維的慣性、定式在幫助我們提高判斷效率、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們的想象。這也就是為什么大多數(shù)人看到案例時,都認為是寫錯了的原因。
● 需求給了想象以目標
如果奇奇從未接觸過工廠這個概念,那這個紅色工廠的夢將與他無緣。正因為他對工廠這個概念有認識,又把這個概念延展到了他每天都要經(jīng)歷的生活里,再加上他對陪伴的需求,他的紅色工廠才會如此神奇,既能生產(chǎn)A4紙,也能陪他上幼兒園、睡覺、玩游戲??梢?,是見識給了想象以素材,是需求給了想象以目標。但成人對陪伴的需求似乎也沒有孩子那么強烈,所以,成人最多想象出有某種制造功能的工廠,卻很難想象出兼具陪伴和制造雙重功能的工廠。
小提醒:知識的學習不會影響想象力
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孩子1歲時,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高達96%,可這種情況在7歲上學以后發(fā)生逆轉(zhuǎn),到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只剩下4%。這個結(jié)論似乎在說是學習把孩子想象力弄沒了,知識學多了會影響孩子想象力的發(fā)展,但這個調(diào)查沒有給出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定義,百分比的分子和分母的具體指向很難確認,所以不可信。另外,孩子上學后想象力下降了可能是與機械性的學習方式、思考方式有關,而與知識本身關系不大。
這樣做,讓想象力常在
突破定式,好奇常在,讓想象力持續(xù)活躍
樂樂很喜歡《云朵面包》這本繪本,她反復地要求媽媽給她讀這本書。讀到用云朵做面包的時候,媽媽問樂樂:“你喜歡云朵面包嗎,你覺得云朵還能做什么呢?”樂樂說:“云朵還可以做棉花糖,吃完這樣的棉花糖就能飛起來了!”“你能帶媽媽一起飛嗎?”“那當然啦,我會把棉花糖分媽媽一半的,我要一直和媽媽在一起?!?/p>
案例中樂樂媽媽并沒有直接告訴她云朵是不能吃的,或者給她講和云相關的科普知識,而是順著孩子的想象力一起暢游。對于想象力的發(fā)展來說,學習知識并不是壞事,豐富的知識是孩子想象力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學習知識要分時機和場合,不要讓知識限制了孩子的想象,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不拘泥于可能存在的思維定式,并始終保持好奇心。
除了利用繪本中的場景進行想象,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拓展。比如,當孩子知道紙可以寫字、畫畫后,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再想想,紙還能干什么。比如包裝、吸水、吸油、折紙游戲、墊書柜、裝飾、做模型……再比如,當孩子知道筷子是吃飯的工具后,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再想想,筷子還能干什么,讓孩子盡情想象,父母不要評論。掌握常規(guī),再突破常規(guī),永遠保持對世界好奇,孩子的想象力便會一直保持著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
做生活的主人,讓目標引領想象力的發(fā)展
淘淘媽注重培養(yǎng)淘淘從小自己收拾玩具的能力,剛開始時,媽媽給淘淘做示范,和他一起把玩具放到不同的收納箱里。漸漸地,淘淘就學會了自己一個人收拾,但沒多久,淘淘就有點不耐煩了。最近淘淘媽發(fā)現(xiàn)淘淘在收拾玩具的時候?qū)W會了偷懶,當收拾毛絨玩具的時候就開始像投籃一樣把玩具“扔”進收納箱里。原來,前幾天淘淘跟爸爸一起去游樂場的時候玩過投籃游戲,所以,他收拾玩具的時候就想到用同樣的方法“扔”玩具了,還跟媽媽分享這樣收拾玩具太有趣啦!
案例中的淘淘在獨立收拾玩具的過程中,通過發(fā)揮想象,把毛絨玩具當作籃球進行投籃練習,不僅順利地收拾了玩具,而且這個過程也變得更有趣了。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其實是給孩子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想象發(fā)展的空間。所以,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生活中,正是給孩子提供主動思考和發(fā)揮想象的機會。
趕走想象力的大敵,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tài)
葉子認識很多字,不少數(shù)學題也都會做,但是卻一度恐懼去上學。經(jīng)過了解,媽媽發(fā)現(xiàn)葉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我不會想”。在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要求孩子們想:“想想這個故事還能有什么結(jié)局?”“想想小貓要是會說話,會對媽媽說什么?”“想想如果8這個數(shù)字能分身,它會怎么分?”這可難倒了葉子,她什么也說不出來,最后只有哭的份。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它告訴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能承受的挫敗是有限度的。如果他所受到的挫折在能承受的范圍內(nèi),他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積極結(jié)果,有可能越挫越勇;如果超限,他看不到希望,就可能會喪失信心,放棄努力。當孩子在反復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后,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無能,于是放棄任何努力,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當孩子努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會調(diào)用想象力去思考和探索;但是當孩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狀態(tài)時,就會心灰意冷,習慣放棄努力,不再調(diào)用想象力去解決問題,限制了想象力的發(fā)展。所以,父母平時就要注意別把知識強壓式地灌輸給孩子,這會抑制孩子的想象,陷孩子于被動,孩子會越來越懶得想,也享受不到想象的有趣。啟發(fā)、引導,讓孩子最終找到自己的結(jié)論,才會充分調(diào)動孩子去想象,用想象解決問題。
想象力“十字訣”游戲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想象力“十字訣”的游戲,幫助孩子展開聯(lián)想,開拓思維。
假? 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 多舉例。
比? 比較不同東西之間的異同。
替? 讓孩子多想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 用“除了……,還有……”這樣的公式啟發(fā)孩子。
可? 讓孩子設想可能會怎么樣。
想? 讓孩子想象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況。
組? 讓孩子設想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有什么樣的結(jié)果。
六 “六何”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 ?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