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校園舌尖浪費也是“畫風慘烈”:餐桌之上的殘羹剩飯;垃圾桶里的整個饅頭;煮熟的雞蛋還沒有剝皮就被丟棄,好好的魚蝦挑上一筷子就因為“口味不好”而浪費。“粒粒皆辛苦”的詩歌,只是青少年嘴里滾瓜爛熟背誦的一首詩,而“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對于青少年而言,似乎已經很難讀懂其中真諦。
要想管住“學生的嘴”,更需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學生的心”。說到底,制止校園“舌尖上的浪費”,應讓“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長。
“青少年食物浪費”的根源在于對“粒粒皆辛苦”沒有切身體會,不知道“粒粒皆辛苦”到底“能有多辛苦”。網絡上的“大胃王主播”,誤導了青少年的價值觀。一邊是網絡上“錯誤的價值感”誤導了學生,一邊是社會上“食物浪費很普遍”也讓學生產生了錯誤的認知,也就有了“言傳身教的浪費”帶來的危害。
只有真正認知到了何為“粒粒皆辛苦”,只有見識到了何為“汗滴禾下土”,才能因為感同身受而理解“皆辛苦”的“真辛苦”。當眼下的學生連“麥苗”和“韭菜”都分不清,連“小麥”和“水稻”都搞不明白的時候,能知道珍惜食物嗎?因此,學校應該從在青少年心里播種“粒粒皆辛苦”的種子上做些事情。
其一,打造校園“開心農場”。寧波市一家學校在校園開展了認知農事活動,建設了“一分農田”“一舍雞鴨”場地,讓學生課余時間幫助管理,既感受勞動的不易,又品嘗勞動的快樂,還能分享勞動的成果,學生對“粒粒皆辛苦”的感受也就強了。
其二,打造老家“農事之旅”。家長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時間,讓“城市的學生”常回農村的老家去看看。父母帶著孩子陪著老家的爺爺奶奶到田地里看看,簡單勞動,就能感知“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就能知道一粒一米的來之不易。
其三,打造城鄉(xiāng)“聯誼之旅”。對于沒有農村親戚的“城市學生”,需要引導他們與“農村的學生”結成聯誼的對子。利用寒暑假時間,讓“城市的學生”到山區(qū),到農村,通過干些農活“當回農民”。收一天小麥,掰一天玉米,養(yǎng)一天雞鴨,最起碼能讓學生分清五谷。
其四,打造感受“艱辛之旅”。今年暑假的時候,江蘇沛縣教育部門組織開展了“感受父母工作”的活動,組織學生感受“建筑工地上的父母”“農貿市場里的父母”“夜市經濟里的父母”,讓學生看到“父母為了養(yǎng)育孩子確實不容易”的真實,用“皆辛苦”的畫面換來了學生切身的體會。如此一來,學生對于生活也就有了正確的認知,也就會珍惜勞動成果了。
青少年的“舌尖上的浪費”,本質上來說,其實只是停留在了詩歌里的“粒粒皆辛苦”上,而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因此,管住“學生的嘴”先要關注“學生的心”??嗫谄判膭裾f,不如感同身受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