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涌
近日有朋自遠(yuǎn)方來,我?guī)麄內(nèi)チ艘患已b飾如古兵寨的餐館,喝了一場摔碗酒。
摔碗酒,顧名思義就是每個人面前放著一大疊土碗,喝完直接把碗摔到地上,“啪”的一聲砸碎。起初,朋友們感覺稀奇,放不開,不解其意,或者心疼那一只只土碗。但酒過三巡,酒興發(fā)作,碗就被摔得稀碎,滿地瓦礫,氣氛已然熱烈起來。
這家仿古兵寨還開辟了“土司展覽館”,其中就講述了摔碗酒的來歷。大致意思就是,明末著名女將軍秦良玉,繼承丈夫馬千乘的土司爵位,操練出一支軍隊,稱為白桿兵,神勇無比。秦良玉三次北上勤王,出征山海關(guān),阻擊清兵,威震朝野。據(jù)傳,秦將軍每次出征,都要與白桿兵喝一碗酒,喝完便摔在地上,是為“壯行酒”。這個儀式流傳至今,有人便引入餐飲,打造“摔碗酒餐飲文化”。我想,他們自然是想將祖上的英武發(fā)揚光大。因此,摔碗酒風(fēng)行不衰。
我的外公也姓秦,小時候,外公給我講,他祖上當(dāng)過白桿兵。外公還會把一截竹筒的兩頭削得十分平整,用一根木棍敲得“嘣嘣嘣”直響,他說這是白桿兵打更的軍器。那時,我望著外公高大而硬朗的身體,便相信他就是白桿兵的后裔,也為自己流淌著白桿兵的血液而自豪。
外公也喝酒,但他的喝酒方式十分獨特。以前,外公家里窮,多數(shù)時間只有一大碗紅薯,一碟老壇酸菜,外公卻吃得津津有味。他總是小盅慢飲,酒飯菜一齊下肚,絕不浪費,但從未看見他海吃猛喝。
我還記得,外公喝完酒,嘴唇總是咂幾下,然后習(xí)慣性地將酒碗往桌上輕輕一扔。那只酒碗在桌上晃動幾下再站穩(wěn),有時候側(cè)倒著,外公也不管,直接起身離席。這個細(xì)節(jié),難道就是白桿兵的摔碗嗎?不管是與否,我倒是欣賞外公喝酒的情趣:他仿佛不是在喝酒,而是在品酒。最后的一扔碗,便消盡一天疲勞,釋放一天郁悶,怡然自得。那份灑脫,讓我覺得他真就是白桿兵。
而仿古兵寨的摔碗酒,跟外公的小酌有天壤之別。能喝的和不能喝的,男的女的,都得一碗一碗地端,直到有人酩酊大醉,踉踉蹌蹌,不分東南西北才作罷,飲酒便變成了拼酒。
還有一個區(qū)別,秦良玉將軍摔掉的只有一只碗,而仿古兵寨餐桌上摔下的有數(shù)不清的碗。秦良玉將軍喝完酒,摔了碗,就會披甲上陣,保家衛(wèi)國,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而進(jìn)到仿古兵寨的人,只是吃喝玩樂,與秦將軍的壯行酒有天壤之別。
摔碗酒,摔碎的是祖上的文明,摔碎的是土家民族的節(jié)儉精神。
同樣是白桿兵的后代兒孫,外公喝酒是為了舒筋活血,而今的摔碗酒,不吃飯只喝酒,沒文化只推銷,莊重嚴(yán)肅的摔碗酒儀式,成了酒桌上的一個噱頭,把那白桿兵馳騁沙場、浴血奮戰(zhàn)的壯行酒喝變了味、喝掉了價。
秦良玉將軍倘若還在,該何等痛心。
(作者系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紀(jì)檢組長、重慶市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