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迅猛推進,不斷刷新著人們對“生活原來可以如此便捷”的認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拿到了這種“紅利”。疫情期間,一些老年人因為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變得寸步難行:沒有健康碼,進不了超市、回不了家;不會網上預約掛號,看不了病;乘坐公共交通、景區(qū)購票、購物付款等也都要難住一批老年人。
不久前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國非網民規(guī)模為4.96億,其中,不懂電腦網絡而無法上網的人占比51.6%;不會漢語拼音、受文化程度限制不能上網的人占19.5%;年齡太大或者太小不能上網的有14%??萍及l(fā)展再快,也不能漠視這樣一個龐大的“跟不上”群體。
如何對待弱勢群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沒有人會永遠年輕或始終處在潮流的前列,所以時代的發(fā)展決不能拋棄人性的溫度。我們可以號召老年人盡可能與科技進步“接軌”,并創(chuàng)造幫助他們改變的環(huán)境,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暫時無法改變的群體。
抗擊新冠疫情期間,我們見識了行走于隔離病房的智能機器人,看到過快遞小哥使用的機械外骨骼,還有已廣泛應用到個人的健康穿戴設備……智能科技已經給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改變,但越是機器橫行的人工智能時代,就越要呼喚人性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