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女性農民工的生命軌跡與職業(yè)流動:生命歷程視角的分析

2020-09-27 23:00:24董云芳范明林

董云芳 范明林

[摘要] 本研究以生命歷程理論為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通過非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收集資料,從生命起點、職業(yè)流動與家庭生活三個方面回顧了7名女性農民工的生命軌跡,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她們“從商業(yè)服務人員到個體工商戶”這種向上職業(yè)流動的促發(fā)因素與作用機制。研究發(fā)現,促進和支持女性農民工實現向上流動的因素主要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重要網絡成員的影響,以及她們的個體主體性、生命階段的特質與過往生命歷程的正向累積效應。其中,她們自己的積極主體意識發(fā)揮了核心和決定作用。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共同形塑了女性農民工的職業(yè)選擇與生命歷程。基于此,要改善女性農民工的職業(yè)流動質量,首先要為她們創(chuàng)造盡可能平等、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另外還要激發(fā)和運用她們的主體力量、保障她們的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機會、加強面向她們的繼續(xù)教育與個性化服務。

[關鍵詞] 女性農民工? 生命歷程理論? 生命軌跡? 職業(yè)流動

[基金項目]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女性特殊從業(yè)人員工作場所的社會交換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董云芳主持,編號為17BSH06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董云芳,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性別社會學與女性社會工作;范明林,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中圖分類號] C913.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0)04-0026-13

一、 相關研究與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改革與城市化的推進,我國女性農民工的人口規(guī)模越來越大。自1982年至2018年,女性農民工從1100萬人①增至10034萬人,占農民工總量的34.8%。②女性農民工在城市里的職業(yè)發(fā)展狀況不但直接決定她們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也會影響整個國家城市化的質量和進程。研究發(fā)現,女性農民工的就業(yè)起點比較低,職業(yè)流動頻率很高,但流動質量較差,多為水平流動甚至是向下流動。③筆者曾長期參與一個面向流動人口的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在該項目的服務對象中,有一些女性農民工在從事多年足療按摩技師的工作之后,通過“自己開店當老板”成為個體工商戶,實現了向上流動。那么,在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很難實現的大背景下,是什么因素使她們產生了這種向上流動的想法,又是哪些力量支持她們將這一想法變?yōu)楝F實的呢?本研究運用個案研究方法,通過非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收集資料,嘗試探索她們這種向上流動的促發(f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以期發(fā)現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的促進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有關社會政策和社會服務提供借鑒。

很多研究將農民工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對他(她)們職業(yè)流動的頻率、質量、代際差異、影響因素等有關問題進行了探究,發(fā)現促進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支持因素主要有工作經驗的積累、社會網絡的拓展、④人力資本的提升、家屬隨遷和舉家外出、⑤追求上進的主觀能動性及其所在行業(yè)的性質。⑥少數研究將女性農民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職業(yè)流動情況進行了專門研究,或者和男性農民工的職業(yè)流動進行了對比研究。

對女性農民工的專門研究發(fā)現,她們的職業(yè)流動主要有以下特點,而且這些特點有代際差異。⑦⑧⑨(1)流動頻率很高且多為主動流動,但盲目性較明顯,大多沒有長期的職業(yè)規(guī)劃。(2)流動質量不高,以水平流動為主,伴以少量的垂直流動;新生代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的比例較大。(3)流動動機大多為經濟理性(掙更多的錢)、發(fā)展理性(學到更多東西、獲得更大發(fā)展空間)與情感理性(改善夫妻關系)并存;新生代女性農民工更看重工作環(huán)境的舒適度。(4)流動途徑以老鄉(xiāng)、同事等非正式支持為主;新生代女性農民工更加依賴商業(yè)性勞務中介的信息。(5)成就動機、職業(yè)能力、努力程度、文化水平、工作年限、社會支持水平、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女性農民工的向上流動有明顯正相關;不完善的社會制度與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觀念是阻礙其向上流動的主要因素,但戶籍制度對新生代女性農民工的影響明顯減弱;原生家庭背景對其職業(yè)流動不具明顯影響,但也有研究認為“二代”女性農民工能獲得更多家庭支持,關于女性農民工代際流動的專門研究還有待拓展。

與男性農民工的對比研究發(fā)現,雖然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的主動性更強,但流動為她們帶來的收入回報和對就業(yè)質量的提升卻明顯低于男性農民工。對已婚女性農民工和高層次勞動力市場而言,這種情況都更加明顯。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兩者在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及性別歧視。①②婚姻家庭情況是影響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的關鍵因素,很多已婚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的最高追求都是家庭利益最大化。③

上述研究豐富了我們對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有關問題的理解,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這些研究大都是對某一特定區(qū)域的女性農民工進行的問卷調查,缺乏對某一特定行業(yè)(如服務性行業(yè))內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進行深入、細致的個案研究。另外,這些研究只是關注了在某一特定時間點影響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的各種因素,對她們縱貫性的生命歷程及對個人主體性的影響卻重視不足。最后,這些研究經常機械地割裂式地分析各種影響因素,忽略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的“化學反應”和作用機制。鑒于以上問題,本研究將以生命歷程理論為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將女性農民工“從技師到老板”的職業(yè)流動置于其縱貫和整體的生命脈絡中,對其促發(fā)因素及作用機制進行質性詮釋和分析。

二、 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

生命歷程理論(life course theory)既是一種理論取向,也是一種研究社會問題的切入面向。生命歷程理論認為,個體的生命歷程是由社會機制與個體特質共同形塑而成的;前者是指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重大社會事件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后者是指個體在社會層級中所處的結構性位置、個體主體性、過往經歷、生命階段等個性化因素。生命歷程理論有四個核心主題(paradigmatic principles)④:第一,歷史時空中的生命(life in historical time and place)。個體出生的時間和地點將個體生命嵌入特定的歷史階段、社會環(huán)境和空間地域,其生命歷程的具體內容與過程深受其影響。第二,具有選擇主動性的行動主體(human agency)。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作為行動主體的個體具有選擇的能動性,而并非機械、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的影響。個體的選擇除了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個人經歷與個體主體性的影響。第三,相互聯系的生命(linked lives)。個體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網絡之中,受所在網絡文化的影響,并依靠社會網絡獲取資源、實現自己對群體和社會的義務;個體的生命歷程也會受到其他網絡成員重大生命事件的影響。第四,生命的時機(timing)。重大社會歷史事件及個人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影響,不但取決于事件的內容和性質,更取決于它發(fā)生時個體所處的生命階段。

在生命歷程理論中,轉變(transition)是指個體在某方面生命軌跡的變化,經常以結婚、工作變動等“轉折性事件”為標志。①②轉變往往會改變生命軌跡的發(fā)展方向,所以生命歷程理論非常重視對轉變的研究。③曾有不同學者對不同群體的工作、生活,甚至某一特定行為模式的轉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④⑤⑥本研究沿襲這一傳統(tǒng),運用生命歷程理論的邏輯框架尤其是它的四個核心主題,分析女性農民工“從技師到老板”這一職業(yè)轉變的促發(fā)因素及作用機制,具體回答以下問題:(1)女性農民工經由什么樣的生命軌跡發(fā)展到當下的職業(yè)轉變?過往的生命歷程對這一轉變具有什么影響?(2)哪些因素促發(fā)了這一轉變的發(fā)生?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形塑了女性農民工的職業(yè)選擇與生命歷程?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設計和個案研究方法,通過非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收集資料,訪談對象是曾經在山東省N市和Z市從事足療按摩技師工作且現已獨立經營店鋪、成為老板的7名女性農民工,她們的基本情況及主要生命軌跡見表1。

三、 女性農民工的生命軌跡

生命歷程理論認為,個體在生命之初擁有的資源、早期經歷的重大社會事件及個人事件,對其后續(xù)的人生選擇和生命歷程都具有累積影響。⑦梳理她們此前的生命軌跡,有助于從縱貫性、延續(xù)性的角度理解研究對象“從技師到老板”的職業(yè)流動。

(一) 貧困的生命起點

研究對象全都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農村家庭。她們的童年時期,正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剛剛開始實施,少數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稍有好轉,大部分仍處于貧困狀態(tài);教育、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支持系統(tǒng)非常脆弱。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人生病或發(fā)生其他意外,她們的家庭就會重返貧困或更加貧困,個案3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詳見圖1)。

個案3的哥哥在她10歲時(1989年)患淋巴腫瘤,父親要陪哥哥治療而沒法在家勞動。“收入減少”和“開支劇增”的雙重壓力使其剛剛因“分到地”而有所改善的家境重返貧困。個案5和個案6的家庭則分別因為奶奶半身不遂和父親生病致使家庭經濟狀況一直難以改善。其余研究對象的家庭雖然沒有遭遇意外事件,但到她們輟學為止都未能走出貧困。貧窮是很多研究對象共同的童年記憶,甚至有人認為自己家在當時是村里“最窮、最被人看不起”①的。

(二) 低端往復的水平職業(yè)流動

急于幫助家庭擺脫貧困的強烈動機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機會,使研究對象都在中學階段就輟學而進城打工。7個人中,開始打工時年齡最小的是14歲(個案3,初二,1993年),最大的也只有19歲(個案6,高二,1992年)。

她們進城后的職業(yè)生涯大都是從收入低、體力勞動強度大的產業(yè)工人開始,都經歷了快速而頻繁的職業(yè)流動。個案3是變換工作最多的人(詳見圖1)。在城市里工作的16年間(1993—2004年與2010—2015年,中間曾有6年在農村照顧孩子),她輾轉于山東、河北、遼寧三省的6個城市,先后從事過饅頭店工人、建筑工人等11種工作。個案5是工種變化最少的,只涉及工人、歌廳服務員和按摩技師三種,但她也曾換過不同城市的多家性質不同的工廠(詳見圖2)。這些流動都未給她們帶來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根本改變,向上流動的程度很低,可以概括為“低端往復式的水平流動”。

(三) 變故頻生負重前行的家庭生活

研究對象大都在不同生命階段遭遇過各種家庭生活的變故(詳見表1和圖1、2),她們都需要承擔比較重的家庭責任,家人能為她們提供的主要是精神支持和“幫忙照顧孩子”這樣的日常生活支持。

個案2在婚后6年時丈夫因車禍去世,現與丈夫的弟弟一起贍養(yǎng)公婆,公婆幫忙照顧孩子。個案3的哥哥在她10歲時患病,在她30歲時不治去世。她自己31歲離婚,現獨自撫養(yǎng)侄子并贍養(yǎng)四位老人(奶奶、父母和叔叔)。

個案5和個案6都是青少年時期就有家人罹患重疾或慢性病;個案4婚后和丈夫開的加工廠破產,欠下不少外債;個案1與個案7的生活一直比較平順。目前,這四人的丈夫都能和她們一起養(yǎng)家,但都是靠種地和在城市打零工為生,經濟收入較低。長期以來,她們一直都是家庭的主要供養(yǎng)者。

上述現象表明:第一,研究對象的原生家庭根本不可能為她們提供“先賦性”物質資本,也無力幫助她們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初始資源的匱乏對她們的生命歷程產生了明顯的持續(xù)影響,使她們在教育、就業(yè)、婚姻等方面的選擇和發(fā)展都受到了很大限制。第二,研究對象的職業(yè)流動不僅與她們的出身有關,也與她們的自身能力和個人主體性的累積有關,更與生命時機及社會背景的風云變化具有密切關聯。她們之前的職業(yè)流動之所以一直是“低端往復的水平流動”,主要是因為她們生命中尚未出現重要“時機”。陌生、排他的“城市社會”使她們缺乏與其他生命個體的緊密勾連,個人主體性也難以發(fā)揮。第三,研究對象大都具有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以及中國傳統(tǒng)農村社會傳揚的優(yōu)秀品質,如吃苦耐勞、勤奮堅韌等。這些觀念和品質涵養(yǎng)了她們在“歷史時空中的生命”,同時又因時間累積而成為“濡化的隱藏性促發(fā)因素”。在研究對象的重大“生命時機”或類似職業(yè)流動的關鍵時刻,這些因素就會推動她們利用“相互聯系的生命”蘊含的資源,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最終實現生命歷程的重要轉變。

四、 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的促發(fā)因素及作用機制

在從事了多年足療按摩技師的工作之后,研究對象又一次做出了新的職業(yè)選擇,且實現了“從雇員到雇主”的向上流動。這表面上是一時一地的決定和選擇,但實際上卻是歷史時空中的生命、具有選擇主動性的行動主體、過往生命歷程的饋贈、相互聯系的生命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階段性結果。下文就以生命歷程理論的四個核心主題為分析框架,對她們的職業(yè)流動進行深入探討。

(一) 歷史時空中的生命:社會歷史條件與特定生命階段的互構

生命歷程理論認為,任何個體的生命歷程都必須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展開并被形塑,而且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對個體的影響也取決于個體當時所處的生命階段。研究對象開始從事足療按摩技師的工作,又從技師轉型為老板,也是社會歷史條件與其所處的生命階段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結果(詳見圖1、圖2)。

改革開放增加了人們的經濟收入,轉變了社會文化和消費觀念,使人們愈發(fā)注重休閑與保健消費。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對包括足療按摩在內的休閑保健產業(yè)的市場需求,使其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迅速興起。N市和Z市的休閑保健產業(yè)都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fā)展,21世紀初到達“頂峰”。研究對象大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進城打工,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從事足療按摩技師的工作。這與當時休閑保健產業(yè)快速擴張導致的對足療按摩技師的大量需求不無關系。與此同時,她們自己在從事了多年重體力工作之后,也急于尋求類似足療按摩技師這樣“掙錢更多、更輕松”的新崗位。但從十六屆三中全會(2003年)開始,政府愈發(fā)注重社會文明建設,對休閑保健產業(yè)的管理越來越嚴格。2010年前后,N市和Z市的一些大型保健公司因服務質量、消防安全等各種問題被關?;蚩s減規(guī)模,給研究對象的收入帶來很大沖擊。從她們當時所處的生命階段來看,雖然她們在從業(yè)過程中積累了專業(yè)技術和工作經驗,但隨著年齡變大,作為技師的競爭力卻在逐年下降。這種形勢迫使她們重新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在衡量了各種條件之后,自己開店當老板成為比較合適的“理性選擇”。

顯然,研究對象從技師到老板的職業(yè)流動,最直接的促發(fā)因素是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改革開放、社會經濟發(fā)展等各種社會條件為女性農民工擺脫“父權制”的傳統(tǒng)農村社會、來到城市發(fā)展自我創(chuàng)造了“結構性機會”。但與此同時,這些社會條件也給她們帶來了“結構性規(guī)制”,要求她們必須服從、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必須隨著社會條件的改變調整自己。女性農民工從技師到老板的職業(yè)流動,并非她們有意識、有計劃地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做出的主動安排,而是她們對社會環(huán)境與自我生命階段的改變做出的“適應性反應”,帶有較為明顯的被動性和自發(fā)性。

(二) 具有選擇主動性的行動主體:主體意識與行為選擇

就社會學意義而言,主體性可以被用來考察個體基于對行動與結構之間關系的認識,在面對各種結構性力量的規(guī)制時,能否積極行動去追求更好的生存狀態(tài),具體的考察維度又可以分為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①主體意識則可表述為個體對自己的價值和作用以及自己與客觀世界之間關系的認識及態(tài)度。②在特定條件下“做出這種選擇而非那種選擇”,充分體現了“行動主體”的主體性。由技師轉型為老板,是女性農民工在自己的主體意識支配之下做出的行為選擇。在實現這一選擇的過程中,她們的主體意識也起了決定性作用。

“往好里看”的思維習慣?!巴美锟础本褪前咽虑橥锰幭?,能看到事物的積極方面而不是只看消極方面。這種思維習慣使研究對象相信,只要采取行動,事情就有“往好里”發(fā)展的可能,從而激勵她們積極應對各種變化,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活法”?!皬募紟熮D型為老板”只是她們應對變化的又一次嘗試。另外,這種思維習慣還使她們在“自己沒有鞋穿的時候,去看看那些沒有腳的”,然后就會發(fā)現自己擁有的資源,并能夠借助這些資源尋求改變。比如,在從技師向老板轉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她們就能主動向同行求助。

“人生的道路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但是你可以去努力拼搏……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命不好,但想想也該知足……我有病,但是我四肢健全對吧……我還有爹媽有我侄子我兒子,還有那么多朋友幫忙?!保▊€案3)

“不認命、不服輸的勁頭兒”。研究對象雖然長期生活于社會底層且歷經波折,但她們身上卻都有一種“不認命、不服輸的勁頭兒”。這讓她們沒有甘于接受結構性力量的規(guī)制和“命運的安排”,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應對各種波折和變化,努力讓自己做到“不比別人差”。也正是這種“勁頭兒”使她們產生了轉型為老板的想法,并且支撐著她們克服各種困難,將這種想法變?yōu)楝F實。

“我就受不了比別人差,反正干什么都得比別人強,別人家蓋房子我們家也得蓋,別人家娶媳婦我們家也得娶。(看著)村里一座一座新房蓋起來,你不知道我心里那個急啊……當時就是想掙錢,不能讓別人看不起……”(個案6)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行為選擇。“不認命、不服輸的勁頭兒”與“往好里看”的思維習慣使研究對象相信,只有靠自己的主觀努力才能改變“客觀世界”;而且只要努力,好的改變就可能發(fā)生。在這種主體意識的支配下,雖然她們在過往的生命歷程中屢屢被迫去面對社會條件和家庭條件導致的困境,但她們每次都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生命不息,折騰不止”,一直在用“輟學打工”“不斷尋找更好的工作”等各種方式改善自己和家人的境遇。當她們在從事了多年足療按摩技師的工作之后,又一次面對可能的“競爭失利”甚至是“下崗失業(yè)”,轉型為老板就成了她們突破當下困境的自然選擇。

同樣的社會背景和政策環(huán)境,為什么有些女性農民工能夠抓住“生命的時機”而其他人卻不能?上述分析表明,這些成功實現向上流動的女性農民工都具有很強的主體性。她們的主體性和社會條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促成了她們的成功轉型。研究對象主體性的顯現與發(fā)揮經歷了“由意識到行動”的過程。首先是主體意識的存在和彰顯,她們在任何情況下都相信自己的主體力量,對行動帶來的改變滿懷希望,而且這種信心在實踐中通過反思不斷強化。其次是她們在這種主體意識的激發(fā)下,自主、能動地做出行為選擇,有意無意地將自身“濡化的隱藏性促發(fā)因素”與外在變化的環(huán)境、可資利用的其他“生命”資源聯結起來,進而改變“客觀世界”并達致更好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隨著打工時間的延長和經驗的積累,這種個體主體性表現得愈發(fā)顯著,這從下文的闡述中可以獲得進一步佐證。

(三) 過往生命歷程的饋贈:意識覺醒與人力資本提升

在轉型成為老板之前,多數研究對象都經歷了不斷取得成就又不斷遭遇新困境的生命歷程。這樣的經歷給了她們負向的情感體驗,但也增強了她們的改變動機。多年技師工作的歷練與收入,則幫她們積累了轉型做老板需要的行業(yè)經驗與人力資本、經濟資本。

創(chuàng)傷性經歷與意識覺醒。研究對象大多數從事過“伺候人的”工作,在這樣的工作過程中,她們大多數有被老板、經理、工頭、顧客等各種強勢角色控制欺負甚至是欺騙和羞辱的經歷。她們貢獻了自己的勞動,卻沒換來應得的尊重。這種創(chuàng)傷性經歷帶來的消極體驗使她們愈發(fā)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只是“給老板掙錢的機器”,“要想活得像個人,必須自己說了算”;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被公平對待”的權利。這是她們努力當老板、成為“強勢角色”的重要內在動力。通過實際行動,改變不公平的工作關系,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女性農民工主體性中的創(chuàng)造性。

“總之一句話,就是受人家的氣受夠了啊……我跟你說,很多經理都很差勁,只要顧客投訴,他(她)不管怎么回事兒,都是先罵我們,有時罵得特別難聽……還有一些顧客,有兩個臭錢就人模狗樣兒的,根本不把我們當人看。自己開店,至少不用挨罵了,(顧客)順眼就接待,不順眼就拉倒?!保▊€案2)

“習得性增能”與人力資本提升。要想成為獨立經營管理店鋪的老板,需要具備與做技師完全不同的素質和能力。比如,店鋪的設計與經營,與行政管理人員及顧客的溝通,管理和激勵技師,等等。研究對象獲得和提升這些能力的途徑,不是慣常的閱讀與培訓,而是一種可以被稱為“習得性增能”的機制。這一機制的主要動力就是她們在長期應對各種變化的過程中形成的觀察思考的習慣和“向別人學習”的能力以及個體主體性中的能動性。研究對象很小就從農村來到城市,又經歷了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變化,每次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都要靠她們自己的觀察、思考和學習來應對,應對成功或有效又使她們更加積極地用這種方式學習。很多研究對象從萌發(fā)自己當老板的想法之后,就開始琢磨有關的問題,觀察別人的做法,請教別人的經驗,為轉型成為老板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

“你看我會啥啊,初中還沒畢業(yè),又不喜歡看書寫字兒,什么都不懂。不懂怎么辦呢?問唄??瓷磉呎l做得好,就去問人家。一開始問人家不愿意告訴你,后來就學聰明了,先夸她們一陣子,然后開開玩笑什么的,她們一高興,一不小心就說出來了?!保▊€案4)

曲折多變的生命歷程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這些經歷讓她們深感面對命運的無力和沮喪,也曾給她們帶來過強烈的挫折感和羞辱感。另一方面,這些經歷也激發(fā)了她們“不服輸”“不認命”的主體意識和更強的改變動機;而且?guī)退齻兎e累了經濟資本、人生閱歷與應變能力,養(yǎng)成了善于觀察和學習的習慣,為她們最終實現向上的職業(yè)流動做了多方面的準備。而她們之所以沒有沉溺于那些消極體驗,能夠把它們轉為正面動機和力量,正是由于她們積極的主體意識起了關鍵作用。

(四) 相互聯系的生命:社會網絡的驅動與支持

“相互聯系的生命”是指個體借助社會網絡和別人“相互聯系”。網絡成員的需求、期待及人生選擇都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家人和同行中的親密伙伴是研究對象最重要的網絡成員,也是促使她們從技師轉型為老板的重要外部力量。

家庭責任和支持是原始動力。面對沉重的家庭責任,研究對象雖感無奈,但都“理所應當”“自然而然”地承擔了撫養(yǎng)或贍養(yǎng)其他家庭成員的重任。履行這些責任的重要前提,就是要“盡可能地多掙錢”。因此,增加經濟收入成為她們努力轉型為老板的原始動力。雖然家庭無力為她們實現職業(yè)流動提供經濟與社會資本,但她們的家人也能幫忙照顧孩子、分擔家務,為她們專注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另外,來自家人的依賴和愛,特別是孩子的成長能使她們看到未來生活的希望,體會到自我奮斗的價值和意義。

“人家(公婆)幫忙拉扯(照顧)孩子,咱也得管人家,對人家也不能小氣,反正老的小的都要花錢。我還想攢錢買套房子,孩子來的時候能住下,等他大了上這兒來上大學……想想孩子,再怎么著(辛苦)都值了?!保▊€案2)

同行的帶動與支持是重要助力。研究對象中的少數人(如個案6)屬于轉型做老板的先行者,多數人是學習和模仿先行者的后來者,先行者的成功鼓勵和帶動了后來者的轉變。這些先行者平時就“非常能干、敢想敢做”,在同行中具有一定權威,再加上她們與后來者的發(fā)展資源非常相似,所以她們的選擇很容易引發(fā)后來者的模仿。但知易行難,從單純做技師到自己當老板獨立經營,對后來者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她們大多數經歷了想開店但又自信不足、猶豫不決的心路歷程,是同行中親密伙伴的鼓勵給了她們勇氣。在開店過程中,也是這些伙伴幫助她們處理負面情緒,解決找房子、“跑手續(xù)”等各種實際困難。

“我一直尋思自己干,也知道自己干肯定比跟著人家干好,但一想要自己操心那么多事兒,找房子、裝修,還要自己招人……一想這個就犯怵……有一次,好不容易找了一處店面,押金都交上了,還是覺得不踏實,又把押金退了。一個朋友自己干了好幾年,干得也挺好,她老說我,我一咬牙一閉眼就開始了……我什么都不會,都是她教我的……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就沖她哭一陣子,她一邊罵我,一邊幫我想辦法。”(個案7)

個體的人際關系可分為首屬關系與次屬關系。前者是最早形成的較為密切的關系,包括家人、親戚、朋友以及在職業(yè)群體中朝夕相處、關系親密的工作伙伴等熟人關系;后者是指后發(fā)生、不密切或間接的象征性關系,如不熟悉的同事。①顯然,研究對象的職業(yè)流動離不開由首屬關系構成的、“相互聯系”非常密切的“生命”給予的大力支持與推動。從支持的性質和效果來看,家人的支持更多屬于精神支持,而同行中親密伙伴的支持則可以歸結為實質支持。

五、 結論與討論

生命歷程理論不僅在歷史與當下之間建立了聯結,而且也建構了個體行動者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理論橋梁,②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個體的每個選擇、轉變和整個生命歷程背后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本研究涉及的7名女性農民工從足療按摩技師到老板、從商業(yè)服務人員到個體工商戶的職業(yè)流動,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她們自己的個體主體性、過往生命歷程的正向累積效應與重要網絡成員的影響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決定的結果(詳見圖3)。

與過往研究一樣,本研究也證明了教育水平、工作年限、成就動機、努力程度,特別是家庭責任對女性農民工向上流動具有的重要影響,發(fā)現了她們的職業(yè)流動中非正式支持的作用及正式支持的缺位。本研究的獨特意義首先在于,從縱貫和動態(tài)的角度呈現與分析了個體生命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早年輟學、創(chuàng)傷性的工作經歷等)對其生命軌跡、職業(yè)流動的累積影響,而且分析了各種促發(fā)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動態(tài)機制。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有些促發(fā)因素對女性農民工的向上流動具有雙重影響。比如,貧困的原生家庭及創(chuàng)傷性的工作經歷強化了她們的無力感和屈辱感,但也激發(fā)了她們向上流動的強烈動機。這些不利因素最后之所以能轉化為積極影響,她們的積極主體意識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同時,積極的主體意識也使女性農民工在面臨環(huán)境條件的各種限制時沒有消極逃避而是積極應對;使她們能充分運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將上行流動的想法變?yōu)楝F實。但是,關于主體意識對女性農民工職業(yè)流動具有的意義和影響,過往研究卻鮮有關注與討論。

雖然本文的研究對象都成功實現了向上流動,但整體來看,女性農民工的職業(yè)發(fā)展仍然面臨著城鄉(xiāng)差別、性別歧視、教育劣勢、政策偏頗等多重困境。①②而本文的研究發(fā)現則進一步證明,除社會結構的影響之外,社會支持匱乏、家庭境遇不利、主體意識消極等這些因素也會在個人層面形成女性農民工職業(yè)發(fā)展的困境。僅僅靠女性農民工的個人努力,以及一城一鎮(zhèn)的“碎片化”措施,顯然無法從根本上突破所有這些困境。因此,有必要結合目前的脫貧攻堅戰(zhàn),推行系統(tǒng)性、有針對性的女性農民工“精準扶貧”行動,從國家政策層面消除女性農民工職業(yè)發(fā)展的城鄉(xiāng)區(qū)隔、性別區(qū)隔、待遇區(qū)隔和行業(yè)區(qū)隔,為她們的職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盡可能平等、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

與此同時,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具體問題:第一,尊重女性農民工的主體性,重視激發(fā)和運用女性農民工自身所具有的主體意識和力量,以及她們在生命歷程中積聚的有利條件,幫助她們通過“自我增能”促進職業(yè)發(fā)展。第二,加強對女性農民工的繼續(xù)教育,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繼續(xù)教育不但要關注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職業(yè)能力的提升,而且要特別重視性別教育與職業(yè)生涯教育,幫助她們正確理解和面對自己的性別角色,在充分了解自己與社會環(huán)境的基礎上,主動、自覺地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充分利用各種向上流動的機會。第三,保障女性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中的受教育機會,為她們的職業(yè)發(fā)展解除后顧之憂,也有助于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第四,加強面向女性農民工的個性化服務,強化正式支持。比如,為她們的創(chuàng)業(yè)行動提供優(yōu)惠政策和孵化支持、為她們的職業(yè)流動提供規(guī)范的中介服務等。

(責任編輯:徐澍)

屯门区| 泸水县| 柳河县| 蛟河市| 丁青县| 泉州市| 靖边县| 临海市| 茂名市| 英吉沙县| 铜鼓县| 茶陵县| 宁远县| 平乐县| 军事| 夏河县| 紫云| 中宁县| 聂拉木县| 图片| 景泰县| 五大连池市| 苍溪县| 西林县| 南汇区| 南投县| 石首市| 兴安盟| 比如县| 湘潭市| 贵德县| 德安县| 山丹县| 辉南县| 钟祥市| 修文县| 兴海县| 嘉黎县| 遵义县| 思茅市|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