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黃庭堅在一個秋天游覽南禪寺時,觸景生情,引起了對好友裴仲謀的懷念,就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詩中的三、四句寫的是:“歸燕略無三月事,殘蟬猶占一枝鳴?!边@第四句詩,他最初寫的是“高蟬正抱一枝鳴”,寫后覺得“抱”字不好,便改為“占”字,但仍感到不妥,又換成“在”“帶”等,也都覺得不合適,后來決定換為“用”字,并把句中的“高”字改為“殘”字,“正”字改為“猶”字??墒撬?jīng)過反復(fù)吟讀,不斷地思考,卻又感到后換的“用”字反倒不如第一次修改時所用的“占”字,認為比較起來還是“占”字更為恰當(dāng)。所以在定稿時,就把“占”字換了回來,這樣全句才定為“殘蟬猶占一枝鳴”。
據(jù)南宋魏慶之的《詩人玉屑》載:唐代溧陽縣令蕭楚才,到常州刺史張乖崖家中去做客時,發(fā)現(xiàn)桌上有首詩,其中兩句是:“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笔挸胚呍谖堇秕獠竭呑匝宰哉Z地說:“這個‘恨字用得不好?!币驗樗缇椭缽埞匝略瓉硎巧袝?,后得罪了朝中的奸臣,才被貶到常州當(dāng)刺史的,所以就認為這是借“恨”字發(fā)牢騷。為了怕讓奸臣知道了使張乖崖吃苦頭,蕭楚才就提筆把“恨”字改成了“幸”字。張乖崖回來后發(fā)現(xiàn)詩句被改了,很不高興。蕭楚才忙解釋說:“現(xiàn)在天下雖然不太平,可您已經(jīng)不是京中的尚書了,何必憤憤不平呢?我替您改動了一個字,是為您保全性命,免得再受苦??!”張乖崖聽了只得勉強裝出笑容說:“蕭老弟,謝謝你,你真是我的‘一字師呀!”其實,改“恨”為“幸”反而改壞了,因為張乖崖為人忠直,故遭貶官,詩中用“恨”字正是表達了詩人對權(quán)奸當(dāng)?shù)?,朝綱不振的憤怒之情,若用“幸”字,流露出的則是歌功頌德、明哲保身和躲避奸臣、粉飾太平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