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博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趙之琛篆刻藝術特征,隨后介紹了趙之琛篆刻對后世的影響,包括對補羅迦室弟子、徐三庚=趙之謙和日本明治后期篆刻的影響,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趙之琛;篆刻;影響
引言:
趙之琛在清代的浙派篆刻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他的篆刻作品對后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趙之琛在家庭環(huán)境影響下,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夠直接向浙派前輩學習,幼年的積累為其未來篆刻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趙之琛在繼承浙派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同時還全面汲取各種精華,不會局限于某一風格。他師法秦漢,崇尚古意,進一步發(fā)展了碑派傳統(tǒng)。
一、趙之琛篆刻藝術特征
如果按照數(shù)量進行判斷,趙之琛的一生中誕生了大量的作品,在數(shù)十年篆刻實踐后,相關篆刻風格也相繼改變,從而一開始的模仿漢印,隨后發(fā)展為程式化刀法,不斷創(chuàng)新。趙之琛的篆刻風格受到了陳豫鐘的影響,崇尚古意,同時兼具自然關懷和人文主義色彩,靈巧中透漏出一種綿密富貴,富有趣味性,跌宕起伏。從整體角度分析,趙之琛相關篆刻作品整體呈現(xiàn)為高妙秀美和洗練整齊的特征,同時還蘊含一種放縱的情懷和不羈的情感。趙之琛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學習,充分繼承了秦漢和浙派篆刻特征,并形成了自身獨特風格。其篆刻作品突破了傳統(tǒng)限制,融入漢印的切玉法。趙之琛提倡同時應用朱文印的方圓,擺脫了浙派蒼莽特征,這也是一種新鮮的嘗試,是篆刻領域的重要突破,突顯出一種私離群特征,同時該種突破也沒有對后世產生太大的影響[1]。
二、趙之琛篆刻對后世影響
(一)補羅迦室弟子
趙之琛篆刻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是后世眾多篆刻和書法大家的學習、借鑒榜樣。比如清末的篆刻家江尊便是趙之琛的弟子,其比趙之琛小37歲,并成為一名入室弟子,恭敬秉承師之教誨,從布白、用刀,再到收拾、印成整個過程效法師跡。盡管趙之琛有很多學生,但江尊卻可以算作唯一繼承趙之琛衣缽的人。篆刻歷年中,黃嘗銘也提到過江尊是趙之琛門下代表。江尊的篆刻作品剛健挺拔、平穩(wěn)端莊,比如唐詩晉帖和錢塘張氏寒香館藏等作品中充滿了作者的特色和個性,同時還充滿余緒,其在印刻領域中具有較高的聲望和影響力,當時的各個鴻儒都會為之題詠,黃均和黛熙也為其創(chuàng)作西符圖。因為江尊全面繼承了趙之琛的衣缽,同時壽命高達91之多,所以是八家后重要傳承人。趙之琛是在1852年去世的,通過分析王氏跋文能夠了解到在趙之琛去世半個世紀胡,江尊收藏了趙氏四代的用印,在數(shù)次輾轉后,該批藏印隨后轉為丁輔之持有。
在《重論浙派》中,葉一葦提到了楊宇泰、嚴坤、江尊、趙懿、胡震等浙派篆刻代表,說明上述幾人在印刻方面都各有成就,擁有了一定的造詣,但通過分析浙派發(fā)展分析,卻并沒有突出之輩。通過分析刻印的發(fā)展,盡管相關刻印大家和趙之琛擁有相同的印刻風格,但卻只是單純延續(xù)了趙之琛篆刻,屬于藝術中的繼承和模仿成就,缺少創(chuàng)新性和個性特征,因此最終沒有能夠成為一名大師。而趙之琛相關弟子中大都沒有著論文字傳世,在其印章邊款中很少會看到長篇作品,這也是因為其大部分為市井職業(yè)篆刻家,除了江尊的年齡較高之外,剩下的弟子作品都缺少創(chuàng)新性,因此沒有形成重要影響。對于當下藝術領域中的研究人員而言,這些人的經歷值得借鑒和反思。
(二)對徐三庚、趙之謙的影響
后世印刻傳人,凡是從浙派開始學習的大部份都受到了趙之琛風格的影響,而在趙之琛后,該派也開始走入一種起伏發(fā)展過程,主要可以分成兩個發(fā)展線,第一個是繼承維持了原有的八家風格,第二個是在浙派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比如前面所說的陳祖望、江尊等人便是走第一個路線。而走另外一條道路的,則是名家輩出,漸變有成,這條道路的代表著包括趙叔孺、齊白石、趙之謙、吳昌碩、徐三庚等人。這些印刻傳人都是在浙派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如果想要研究趙之琛篆刻對于后世影響,這些事浙派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印刻傳人則不能不提。
浙派的繼承者大部分都是學習趙之琛和陳鴻壽兩人的作品,因為兩人作品中擁有強烈的浙派風格,同時逐漸朝著程式化方向發(fā)展,通過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學習,能夠更好理解浙派篆刻風格。此外,從客觀角度分析,趙之琛和陳鴻壽二人擁有較多的作品,印譜傳播范圍更廣,從這一層面分析,趙之琛擁有絕對優(yōu)勢。徐三庚早期崇尚臨摹浙派作品,而其早期篆刻內容也是浙派風格,徐三庚的篆刻創(chuàng)作中,通常能夠發(fā)現(xiàn)模仿朱文小璽作品,由此能夠看出其對于該種印刻形式的喜歡,其篆刻作品主要是以二字并列方式為主,相關刻印作品和趙之琛闊邊少字朱文印刻高度十分相近,甚至無法準確分辨出兩者差異。
除了朱文之外,作為趙之琛代表的白文印,也曾被徐三庚所模仿。比如在長欠讀書債印刻作品中,徐三庚在刻制該印時,應用了切玉方法揮刀,盡管是切刀鑿刻,但流暢自然的斷續(xù)切則擁有另外一種韻味,同時具備婀娜、典雅的風格。同時徐三庚還會偶爾刻印在浙派中較為少見的圖像印,和趙之琛作品較為相似。比如徐三庚的作品《石董狐》(圖一),該幅刻印中的線質和印式都接近于趙之琛的《昌黎伯后》這幅作品的刻印風格,通過分析徐三庚的沖切聯(lián)用刀法和起伏頓挫、外方內圓的線條,可以發(fā)現(xiàn)其得到了趙之琛的真?zhèn)??;蛟S由于趙之琛在后期飽受批評,因此在徐三庚印款中都沒有表明擬趙之琛法。但通過分析徐三庚的作品,可以看出其學習趙之琛篆刻的過程。
浙派傳人大部分都從趙之琛取法,即便是曾經大力批判過趙之琛的趙之謙,在早期浙派作品學習中也受到了直接影響,比如通過分析趙之謙早年創(chuàng)作的《金蝶投杯》、《鐵三印信》等作品中,能夠發(fā)現(xiàn)趙之琛盡管沒有明說從趙之琛篆刻中取法,但其印刻的風格卻和趙之琛十分相似。趙之謙具有一定的天才性,遠見卓識和新穎的創(chuàng)意使其可以通過鄧石如和丁敬等人的作品中獲得啟發(fā)和反省,學習吸收了六朝鑄式、漢銅印、鏡銘等精華,融入了金石碑版文字,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一格的篆刻作品[2]。
(三)對日本明治后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