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是否天生就被懶惰行為所吸引?研究顯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當我們試圖身體活動時,就必須得調用額外的大腦資源,所以大腦會為我們自動“設定”為更喜歡躺在沙發(fā)上的“懶人模式”。換句話說,不愛運動,可能不全是你的“錯”。
為了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偷懶”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在實驗中,用電極記錄來回顧志愿者們大腦中發(fā)生的事情。結果顯示,雖然從表面上看,志愿者們通常會更快地轉向“活躍的圖片”、遠離“懶散的圖片”,但大腦活動的腦電圖讀數(shù)卻有不同的顯示結果——當志愿者們遠離“懶散的圖片”時,大腦會消耗更多能量,同時也更耗費力氣。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人類想“偷懶”,地球上的生物都有著共同的生存使命,除了我們之外,大部分的生命體都傾向于節(jié)能。因為在大自然中,要想一年四季穩(wěn)定獲取充足食物來補充能量,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所以生命體才逐漸進化出各種節(jié)能的本領。
此外,專家表示,生命體也并不是一味的節(jié)能,很多時候節(jié)能是為了在“應急狀態(tài)”下,把平時節(jié)省的能量爆發(fā)出來,獵豹捕食就是很好的例子?!耙虼耍瑹o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生命體,在節(jié)能和耗能之間取得和諧的平衡,才是生存中至關重要的?!?/p>
(黃嵐/文,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