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圖片:聽松/ 攝)
一個成天把快樂做成花串綴在心上的好友,在2019年6月突遇驟變,一場毫無征兆卻又來勢洶洶的病,把她推進了黑暗的深淵。極端危險的腦部開刀手術后,纏綿病榻經(jīng)過數(shù)周,終于渡過難關,安然出院。
然而,她一貫喜愛的生活方式自此卻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她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隨心所欲地到處旅行,甚至,連她最喜歡的教學工作也必須辭去。
這位婚姻幸福、經(jīng)濟寬裕的好友,因為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而患上了可怕的失眠癥,她雙眉緊蹙、余悸猶存地說:“一閉上雙眼,在醫(yī)院全身插滿管子的可怕狀況便化成了糾纏不清的影子,揮之不去……”
失眠,將她靚麗飛揚的神采化成了眼皮底下的兩袋沉重;失眠,吞噬了她一串串像風鈴一般極具感染力的笑聲。明明已病愈,但快樂卻像浮在水面上的東西,越漂越遠……她想要抓,卻總抓不著。
她被一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恐懼緊緊地攫著。看著她無可奈何的消沉,我心中有火灼般的焦慮,然而,更多的是想讓她重新振作的關懷與希冀。
記得過去在雜志里曾讀過一則報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項頗具意義的實驗:他找來一批實驗者,要求他們在某個星期天的晚上,把未來七天所設想的所有煩惱事,一項一項寫下來,然后,把紙條投入一個密封的箱子里。到了第四周,他在實驗者面前開啟這個箱子,逐一核對每項“煩惱”,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有九成讓他們驚擾不安的煩惱事并未真正發(fā)生,只有一成是可能或已經(jīng)發(fā)生的。更值得深思的是,在時過境遷后,重新審視這些煩惱,發(fā)現(xiàn)它們根本就不值一哂;換言之,當事人很多時候是“杞人憂天”的。
根據(jù)統(tǒng)計,一般人心中的憂慮有40%是屬于過去的,有50%是屬于未來的,只有10%是屬于現(xiàn)在的;而92%使人憂慮的事從來沒有發(fā)生過,剩下的8%則是一般人能夠輕易應付的。
上述的實驗與統(tǒng)計結果對于許多人來說,相信就是一項很好的心理治療。
新聞工作者吳小莉有一次接受記者訪問時,發(fā)表了獨特的“快樂論”。她憶述道:“初中時,一位老師對我說了一番話,讓我刻骨銘心,一生受用不盡。她說,世上只有兩種人能快樂生活:一種是低智商的人,他們不懂什么是不快樂,所以能夠擁有單純的快樂;另一種是有智慧的人,他們能用智慧幫助自己尋找快樂。她告訴我,如果你天生不是低智商的人,便要做有智慧的人,學習快樂?!?/p>
最近,與好友阿郭討論人生時,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一般人不快樂,只因為他們把人生不必要地“復雜化”了。其實,美麗的人生,就是簡化的人生。
他言簡意賅地說:“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shù)氖?。把自己的事做好,別管他人的事,也不要擔心老天爺?shù)氖?,那不是很好嗎?”很短的一番話,但卻充滿了極耐咀嚼的哲理。
別人的事和老天爺?shù)氖露际窃谖覀兡芰茌牱秶?,既然無法管、管不了,還發(fā)愁干啥?管好自己的事,過好每一個屬于自己的日子。
看春天枝頭新冒綠意固然歡喜,看秋天楓葉轉色也是另一種歡喜。人到中年,在經(jīng)歷過酸甜苦辣之后,最好的一個味道就是淡。清水那若有若無的甜味、白粥那含蓄內蘊的米香,就是不著痕跡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