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鈴麗
【摘要】粵語是廣東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不同層次廣東人的社會風俗、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廣東文化的起源和特征?;浾Z為廣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開辟道路,在幼兒園教學時,最適合粵語教學的內(nèi)容是粵語童謠、粵語兒歌等,以適合兒童的形式將此內(nèi)容納入教學中,并相應地利用粵語的文化底蘊,將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播在孩子的心中。因此,本文探討了完善廣府粵語童謠教學的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粵語;廣府文化;童謠
作為我國嶺南地區(qū)典型的方言童謠,廣東童謠大多是口語和俚語,其內(nèi)容有趣,能夠吸引人。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tǒng)的粵語童謠逐漸被人們遺忘,并逐漸被普通話取代,粵語童謠亟需實現(xiàn)本土文化的傳承。作為基礎教育的學前教育階段,當?shù)氐挠變簣@應積極學習粵語童謠,并增加其在音樂活動中的滲透,以便廣泛傳播粵語童謠[1]。
一、在幼兒園開展粵語教學的意義
粵語是廣府民系的母語,也是廣東文化的主要載體。作為漢藏語系華人家庭的聲調(diào)語言,它源于古代雅言。九聲六調(diào)的完整色調(diào)保留了古代中國人的特色,并在嶺南地區(qū)廣泛使用。粵語詞匯系統(tǒng)包含古代雅言與古俚僚語的傳承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作為社會經(jīng)濟建設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賓客,他們在這里定居,并改變了人口結(jié)構,同時導致社會文化逐漸融合。
作為交流手段的語言逐漸從廣東方言的主導地位轉(zhuǎn)移到普通話作為日常語言,粵語方言的使用越來越受到限制。甚至連當?shù)亻L大的孩子也不再熟悉許多廣東話。作為文化的承載者,語言通常是一個地區(qū)的靈魂。通過廣東話傳遞廣東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幼兒園的孩子具有很強的語言學習能力,使他們能夠體驗粵語中的粵語文化,熱愛粵語文化,并在年輕的心靈中種下粵語文化的種子,以保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2]。
二、廣府粵語童謠教學存在的問題
粵語也是粵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載體,它豐富了當?shù)貎和幕浾Z方言的文化特征,課堂教學是廣東童謠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種種困難,教師缺乏教學經(jīng)驗,直接切斷了廣東兒童詩歌的傳承與發(fā)展之路,這是廣東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必須承擔粵語兒童音樂文化逐漸衰落的可怕后果。但是,粵語童謠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重點解決。
(一)孩子對粵語歌曲學習缺乏興趣
許多孩子將粵語兒歌稱為“舊歌”、“老式的”和“聞所未聞”。例如,我縣流傳的封開本地歌曲《江口是我家》、《麒麟白馬千層峰》,如《封開是我家》“封開是我家,景色美如畫,亞洲第一大斑石,確系頂呱呱……”如果不了解廣府粵語文化,孩子會誤解歌曲的內(nèi)容。沒有老師的適當指導,很難對他們產(chǎn)生興趣。因此,消除孩子的誤會并提高他們對學習興趣的關鍵是正確地詮釋和體驗粵語童謠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孩子對學粵語不夠自信
孩子通常在日常學習和交流中使用普通話作為廣東的官方語言,廣東話是第二語言。另外,來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也很多,而本地孩子占得比例不多,因此大多數(shù)孩子仍然主要使用普通話,而說廣東話的孩子的發(fā)音也不太準確。對于孩子而言,學習粵語歌曲就像學習外語歌曲一樣。就他們的學習心理而言,他們沒有足夠的信心,害怕因自己唱錯而受到嘲笑。
三、完善廣府粵語童謠教學的對策
(一)借社團活動平臺深化粵語童謠教學
通過合唱團等活動,提高粵語童謠的學習,使孩子們可以在演唱中體驗粵語童謠旋律的美。與課堂教學相比,社團對藝術實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孩子們在學習時會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廣東童謠。實踐是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并將其應用于新應用程序的最佳方法,通過藝術實踐,孩子不僅可以提高粵語童謠的演唱水平,還可以通過粵語童謠的內(nèi)涵增強自己的身份意識,即他們對粵語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幫助孩子們學會內(nèi)化和升華。
(二)挖掘適合幼兒的廣府文化底蘊
廣府文化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積累了數(shù)千年,是復雜的體系??紤]到兒童的年齡特征,教師很難系統(tǒng)地教孩子教學活動。他們只能使用對兒童進行引導的形式來幫助他們理解,以便孩子們可以了解本土文化的歷史。對于一些內(nèi)容,通過一定程度的挖掘,孩子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化本身,并體驗粵語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可以從孩子的自身特點出發(fā),并能夠?qū)⒁恍┤唛L的故事或?qū)嵗煤喍痰男问匠尸F(xiàn),最好在情節(jié)中再現(xiàn)它們,讓孩子有機會親自參與并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他們就可以更好地學習。將廣府文化底蘊的挖掘寓于故事之中,會讓孩子更感興趣。在教授粵語內(nèi)容時,通??梢允褂么斯δ埽@種文化發(fā)掘和滲透會產(chǎn)生顯著的效果。
(三)粵語童謠在課堂中的傳承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熟悉了童謠的各種特征和分類之后,可以用粵語顯示相關的童謠,然后對其進行分析,以使孩子加深對它們的理解。這種方法可以向孩子介紹兒童歌曲的代表性作品,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了解兒童文學對于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性,并發(fā)展兒童的文學素養(yǎng)。此外,兒童文學課程的目標包括復制諸如閱讀童謠之類的作品的能力,以及應用諸如表演童謠之類的文學作品的能力。在解釋了經(jīng)典的童謠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孩子模擬課堂教學,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童謠方言中的學習內(nèi)容。在設計教學時,孩子應了解童謠的基本知識,即上述童謠的地域和當代特征,并在模擬教學中加深他們的理解。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唱歌和使用兒童歌曲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使孩子有機會更好地理解和繼承當?shù)氐奈幕?/p>
結(jié)論
簡而言之,廣府藝術文化的傳承亟需解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并且通過教學實踐向孩子教授粵語。教師使用粵語童謠對孩子進行教學講解,這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了解粵語童謠的特征,并在當?shù)胤窖晕幕膫鞒兄邪l(fā)揮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詠梅.廣府童謠傳統(tǒng)兒童游戲詞語探析[J].語文建設,2012(12):75-78.
[2]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